职业院校培养非遗人才的思考与实践

2017-07-04 08:53赵丹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莫愁古籍南京市

赵丹

[摘 要] 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工作量大、涉及面宽、专业性强,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人才问题仍然是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瓶颈。职业院校大多以特色办学为核心,因此部分职业院校发挥自身优势培养非遗人才,前景非常广阔。职业院校培养非遗人才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完善软硬件条件,还要立足当地非遗特色,对接社会需求,这样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使学校非遗专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关键词] 职业院校;非遗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力度也越来越大,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整体性保护需要加强规划、抢救性保护需要加强组织、生产性保护需要加强扶持。要做好这些工作,核心是非遗人才培养工作。非遗人才的培养要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将非遗人才培养纳入现代教育体系是有效途径之一,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南京市莫愁中专”)创建非遗专业正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一、职业院校培养非遗人才的必备条件

1.具有传承非遗的理念和使命感

文化的传承源于人们对民族文化怀有深厚的情感和自觉传承的使命,不仅表现在精神层面,更体现为勇于担当的自觉行动。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这需要学校领导层对这项工作具有热情和使命感,需要有对传承非遗的战略性眼光,需要有对传承非遗与社会及市场需求之间关系的充分理解和把握,需要有完整的教学规划等。而且,不仅有想法、做法,还要经得住实践的检验,因为这不仅是单纯传承非遗的工作,还关系到学生就业的问题。南京市莫愁中专特色办学的丰硕成果、学生就业的良好预期,是他们培养非遗人才的巨大动力。

2.具备一定的软硬件基础

南京市莫愁中专充分发挥特色办学优势,勇担传承民族文化重任,一直致力于古籍修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学校与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館、中国第二档案馆等文博单位合作,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古籍修复专业,使古籍修复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从传统的“师徒传承、口手相授”走向正规化教育和规模化培养之路。而通过这项实践,南京市莫愁中专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创办非遗学院打下了基础。

3.具备规范的招生机制

学生学有所成的基础是对所学专业感兴趣,因为研究非遗项目一般都很枯燥、单调,也需要长时间的坚持,而且还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特长。因此,开设非遗专业的职业院校首先要规范招生机制,要在广大的范围内、众多的生源中选择对非遗有强烈兴趣、有足够毅力的学生。南京市莫愁中专校多年招收古籍修复专业学生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规范招生机制在培养非遗人才中的重要性。所以,职业院校在招生中必须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二、非遗课程的开展要切合实际

1.选择本地非遗特色项目

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业时应首先立足于当地的传统文化,因为对于本地非遗项目,他们有充分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更有传承的愿望和动力,师资队伍也容易建设,当地政府更会积极支持。例如,南京市莫愁中专在开设古籍修复专业的基础上,将增开艺术设计专业(非遗设计实践方向),以培养懂非遗并能够运用非遗元素进行创意产品开发的应用型人才,增加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书画、陶瓷修复方向)。这样,就从非遗技艺的传承到非遗元素的开发设计,形成紧密关联的专业群。课程方面,南京市莫愁中专还因地制宜,引进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南京金箔、南京绒花、徐氏毛笔技艺、秦淮灯彩、十竹斋饾彩拱花技艺等非遗项目,开发相关设计课程,逐渐汇聚非遗项目。

2.选择与社会对接较好的项目

社会需求是人才成长的催化剂,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也是服务于社会,非遗人才的培养过程只有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才会有存在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培养非遗人才时,职业院校首先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并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应用到非遗人才的培养和实践过程中。在非遗人才培养和使用中,政府、市场、民间组织在其中的作用不同,这三者可以独立运作,可以两两组合,也可以齐抓共促。职业院校在选择非遗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为非遗项目的选择、非遗人才的培养和就业创造条件。

三、要注重非遗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1.培养过程要有效

非遗专业的教学机制有其显著的特点,南京市莫愁中专建立了行业专家指导——教学名师领衔——技能大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执教——技术能手协助实训的教学机制,打造出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队伍,为非遗人才的培养、非遗技艺的传承提供了保障。

非遗专业的教学形式要多样,请进来、走出去、技能竞赛等是基本形式。南京市莫愁中专的对外修复中心承修南京图书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图书馆、广西少数民族古籍办等数十家单位的古籍字画,外派人员完成多个单位馆藏珍贵文献的修复与保护;学校还承办了第十七届全国古籍技艺培训班和全国首届纸浆修复培训班;与市文联合作,参与南京非遗基地建设,在高淳民间文化生态园建立了两个非遗工作室;举办了“中埃古籍修复教育论坛”“传承与发展——历史文献保护工作实践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参加里斯本手作展,赴大英图书馆考察等高层次交流活动,使学校的古籍修复技艺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提升。此外,学校还不断提升古籍修复技术,成立了古籍修复专家指导委员会,结合《国家古籍修复技术与质量标准》,独创十八项技能标准,制定了古籍修复中级工、高级工的考核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为有效保证非遗人才培养的质量提供了依据。

2.就业预期要有效

非遗人才的就业应采取订单式培养与推荐相结合,积极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南京市莫愁中专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合作,建成云锦工作室、非遗馆,成立非遗“政、校、行、企、研”职教联盟。目前非遗学院建设已列入南京教育和建邺区政府的“十三五”重点工程,建成后将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群的培训基地、非遗手工技艺传习体验基地、非遗创意产品研发打样基地、非遗国际交流合作中心、非遗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的综合功能。由于学校培养的是具备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管理能力的多类型人才,所以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乐观。

3.培养目的要有效

职业院校培养的非遗人才能否达到传承非遗的目的,是考察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准。南京市莫愁中专多年的办学成果说明了学校在非遗人才培养上是比较成功的。学校自主开发了雕版印刷、金陵剪纸、篆刻等非遗课程,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传习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入选“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第一批理事单位,与南京市图书馆一同获批“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实现了非遗技艺传承与现代职教的有机结合。

学校还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等各地知名文博单位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专家们到校进行修复方案论证研讨和学术交流,很多专家已被学校聘为指导专家和客座教授。

参考文献

[1]李钦曾,罗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的困境与解决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6,(06).

[2]郭海霞.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0,(06).

[3]陈福民.传承非遗工艺项目,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品质[J].现代特殊教育,2017,(03).

责任编辑 万永勇

猜你喜欢
莫愁古籍南京市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寻找“莫愁·幸福家庭”照片选登
寻找“莫愁·幸福家庭”照片选登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莫愁前路无知己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莫愁》一直记得你,我们从不会忘记,每一个相遇者。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我是古籍修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