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祖义《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国家观念

2017-07-04 01:02张运君管西荣

张运君++管西荣

[摘 要]晚清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以历史教科书为武器,不断向国民传播民族意识,期望凝聚人心,共御外辱。姚祖义是晚清商务印书馆自编教科书的积极践行者,他通过历史教科书来阐释其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其撰写的《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整体上依然认同传统的君主国家观,但也重视通过记述与描写中华民族不断扩张与融合的过程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并通过记叙与描写中华民族在近代遭受的苦难来培养国民的民族忧患意识。这是晚清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为挽救国家危亡而做出的具体尝试,也是姚祖义家国情怀的具体表达。

[关键词]姚祖义;历史教科书;民族国家观念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7)02-0095-06

The nation-state concept of Yao Zuyi's The Latest Chinese History Textbook of Higher

Primary School

ZHANG Yun-jun, GUAN Xi-rong

(Marxism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late Qing period, the Chinese nation was faced with the severe national crisis. In order to rescue our nation from the dangerous situation, the nationalist intellectuals regarded the history textbooks as weapons so as to spread th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constantly, and they also expected to unite people to resist invasion together. Yao Zuyi, a positive practitioner of the self-made textbook of the Commercial Pres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demonstrated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ion state through history textbook. The Latest Chinese History Textbook of Higher Primary School that compiled by Yao Zuyi still maintained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monarchy as a whole. However, he also focused on describing the process of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nation so as to stimulate the national self-confidence and cohesion. In the meanwhile, he cultivated the nationality sense of hardship by depicting the suffer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modern times. This is not only the specific attempt of the national intellectuals for saving the coun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ut also the specific expression of Yao Zuyis patriotism.

Key words:Yao Zuyi; history textbook; nation-state concept

姚祖義,字石樵,号晓樵,浙江临安五柳人,生于同治年间,清举人,曾历任奉天学务科长、江苏江宁府句容县知县等职。同时,姚氏还是商务印书馆自编教科书的积极践行者。在近代,商务印书馆推动了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其编辑出版的系列教科书广受社会称赞。其中,由其推出的“最新教科书”系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套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完备的教科书,商务印书馆也因此确立了其在出版界的重要地位[1],而姚祖义编纂的历史教科书就包含在其中。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姚祖义编纂的《最新初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共两册)和《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共四册,金为校订)。其中《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从其初版发行日至1911年,共再版发行22 次[2]。因其出版时间早,发行次数多,在近代历史教科书的发展中占有突出地位。由于其撰写的历史教科书是在民族危机加深、近代民族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完成的,所以这些历史教科书的书写饱含了丰富的民族国家认同思想。但目前学界对姚祖义的历史教科书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①,对其书中包含的民族国家观念更缺乏细致的分析。因此,本文将对姚氏《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中的民族国家观念进行专门研究,以探究晚清危局下中国历史学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对民族国家的思考。

一、拓疆与融合:阐述中华民族古代的辉煌和民族融合的进程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在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下中国的软弱和落后也逐渐显露出来。近代的落伍使士人不禁追忆辉煌的古代中国,所以通过记叙和描写中国古代的辉煌来增强民族自尊心,并由此构建国民对民族国家的认同也就成为了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梁启超曾高度评价历史在激发国民爱国情感和增强国民民族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3]1,因此,“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3]7。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历史而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璀璨的辉煌,叙述民族历史上的荣光无疑可以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同时,中华民族不断发展融合的历史又存留了珍贵的“集体记忆”,重温这些历史又可以激发国民的民族认同感。

姚祖义在撰写历史教科书时就重视记叙和描写中国历史上创造的辉煌和历朝中国疆域扩张的过程,并重点突出历史上各民族地区加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史实。汉、唐、元时期,可谓是中华民族的辉煌时代,中国疆域不断拓展,文化日益繁荣,文明广为传播,备受亚洲和世界的青睐。姚祖义就认为:“中国历代疆域最广者,惟汉唐与元,而元为尤盛。汉唐四征拓地,威震绝域,外人至今犹有呼我为汉唐者。元则剽悍武猛,勃兴漠北,几混一全亚,旁躏东欧,至今欧人谈之,犹懔乎动容,洵空前之齐烈也。”[4]姚氏在记叙和描写这一时段的历史时就无比自豪。在“汉武拓疆”一课中,其对汉武帝时期疆域之扩张、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史实如是记载:

武帝彻,景帝子也。雄才大略,遗杨仆等讨灭南越,置九郡。更下东越,又平朝鲜,置四郡。遣唐蒙取夜郎,司马相如通西夷,邛、笮、冉駹皆内属。郭昌等平南夷,遂置五郡,又遣卫青取匈奴河南地,置朔方郡。寻匈奴属王降,以其地置武威、酒泉二郡。后复遣青与霍去病更出漠北,屡破匈奴,对封狼居胥出而还。[5]26-27

检视世界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多是不断通过兼并战争而逐渐发展壮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亦是如此,也是通过不断兼并周边部落和民族,并在各民族不断融合的基础上发展壮大的。在汉代,中国疆域得到较大发展,唐代时中华民族又迎来新的发展,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为唐朝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功绩。姚氏的教科书对唐代疆域扩张的过程着墨颇多,在“太宗之武功”一课中,就详细地记述了各周边民族融入中国疆域的过程:

隋末突厥分东西二国,东突厥最强。唐兴,颉利可汗与侄突利可汗寇唐豳州,又大举入泾州。太宗与盟于便桥,既而突利与颉利有隙,突利降唐,太宗遣李世绩等击颉利,擒之,处其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国威大振。契丹、奚、霫、室韦、靺竭、伊吾、党项及康国、林邑诸国,皆内附……吐谷浑未服,帝遣李靖讨破之,其西为吐蕃,寇唐松州。遣侯君集等击降之,高昌塞西域贡道,君集等又击灭之。置安西都护于交河城,后徙龜兹。遣李世绩等击降薛延陀,敕勒诸部及回纥等十一姓,皆归命。帝官其酋长,置燕然都护府以统之。[6]25-26

在谈到唐朝广阔的疆域时,姚氏又写道:

时中国三百余州,分为十道,四夷内属者,即其部落,置羁縻府州,多至八百余,悉统辖于安东、安北、单于、北庭、安西、安南诸都护府。唐室威令所行,东综辽海,北跨大碛,西被达曷水今低格里士河,南极天竺,暨海中洲上诸国,汉族声势,至唐称极盛焉。[6]27-28

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疆域不断扩大,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逐渐融合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与各民族得以不断交流与融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逐步形成。在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发展过程中,各代政权不断扩张,中国疆域不断扩大,这为各民族之间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平台,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及其对中华民族的归属与认同则是中华民族统一体发展的基础。在姚氏的历史教科书中,除了重点记述中国古代疆域扩张的过程外,也有关注各少数民族在民族统一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在“魏孝文之迁都”一课中,姚氏如是记述与描写:

及孝文帝亲政,专尚文治,于是刑戮稍减,性又至孝,冯太后殂,葬服一尊古制。初后忌帝英明,屡欲废之,大臣固谏乃止。帝恶国俗之陋,欲迁都以变旧风,恐群臣不从,乃诏大举伐齐,自将至洛阳,群臣谏阻,帝曰:“今者兴举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卒定都焉,禁胡服、断北语、改国姓为元氏。太子恂私著胡服,欲奔还平城,诏废为庶人,代人恋旧土,有谋反者,讨平之。魏主恭俭好学,精勤政事,均民田,制户籍,作明堂辟雍灵台,修郊庙礼、定乐章,正祀典,养老于明堂,亲耕籍田,凡先王礼制无不举行,世称其有太平之风。[6]15

在中国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改革被认为是以少数民族政权促进中华民族发展和融合的典范,因此姚祖义对此进行重点介绍。

清朝早期,中华民族的疆域又进一步拓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中华民族大家庭得到更大发展。姚祖义就用了较多篇幅来书写清朝疆域的扩张和武力的强大。在该书的第四册,他对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史实记述详细,诸多篇目都进行了专门介绍,如:

第二十课 喀尔喀内附

第二十一课 抚绥西藏

第二十二课 开辟苗疆

第二十四课 荡平准部

第二十五课 征定回部

第二十六课 用兵西南

第二十七课 征抚安南

可以看出,姚祖义对中国疆域的扩展和各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较为关注,其撰写的教科书对此多有论述。在中国各个朝代疆域拓展中,周边国家和民族不断并入,成为我国疆域的一部分,其中大部分是现代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也包括像现在朝鲜、越南这些曾经向中国朝贡的周边国家。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在亚洲乃至世界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展示出中国古代雄厚的实力、强大的武力和先进的文明。回顾这些历史上的荣光,不仅可以唤起中华民族成员的“集体记忆”,从而激发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而且可以慰藉中华民族在近代的失落心情,从而增强国民对中华民族的信心。但姚祖义在叙述各朝代疆土拓展时,把周边少数民族加入中华民族的过程用“讨”“破”“平”“灭”等词汇,这反映出其明显的汉族中心主义倾向,但又从一个侧面在时间和空间上建构了中华民族的连续性,证明了中国历史上的各民族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

二、忠君与保国:表达对君主国家观的认同

从秦始皇在中国确立君主专制制度以来,君主就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和代表者。因此整个封建社会,乃至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君主专制“联即国家”的时代,国家、王朝、君主是三位一体的[7],“君主”在某种意义上成为象征着“国家”的符号。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国民是君主的臣民,国家和国民都是隶属于君主,国民的民族国家观念非常淡薄。因此,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就往往体现在对君主的认同上。在近代中国,当中华民族面临深重危机时,为了维护民族国家的统一,实现各民族的融合,清政府大力倡导忠君观念,并期望以此维护专制统治和国家统一。因此清政府要求在教育上要不断向国民灌输“忠君”观念。教科书是政府对国民实施教育和国民接受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成为清政府宣传“忠君”观念的重要工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门不断被打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日益增多,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入国内。同时,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中国。为了救亡图存和发展近代教育,清政府于1901年下令改书院为学堂,并于次年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由国家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钦定学堂章程》,又于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颁布且普遍实施的学制,也是中国近代学制的起始。新学制确立后,教育宗旨的颁行也就提上日程,1906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忠君”位列首位。为了向国民灌输“忠君”观念,清政府在教科书编写方面就要求,“宜取开国以来列祖列宗缔造之艰难,创垂之宏远,以及近年之事变,圣主之忧劳,外患之所乘,内政之所当亟,捐除忌讳,择要编辑,列入教科,务使全国学生每饭不忘忠义”[8]535。商务印书馆作为近代中国重要的民营出版机构,以获取收益为目的,因此谨遵学部的教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贯彻了政府的教育宗旨,其出版的教科书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其对编者有明确要求:“谨遵教育宗旨,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主,而尤详于宪政。凡立法、司法、行政以及议院、地方自治、军情、教育之要政,无不详言,其表彰国粹,纠正陋俗,亦再三致意”[9]。姚祖义是商务印书馆自编教科书作者群体中的一员,其编写的《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就渗透着“忠君”意识。其第一册第一课开篇就历述“历朝国统”,为加深学生的印象,书中还配有“历朝国统图”(见图1):

上古之世。部落而已,自中古而降,统一中国者凡十四代:曰唐、曰虞、曰夏、曰商、曰周、曰秦、曰汉、曰晋、曰隋、曰唐、曰宋、曰元、曰明以及本朝。[5]1

图1 历朝国统图

姚氏的历史教科书开篇就陈述中国历代国统,以使学生明晰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该书详叙王侯将相的歷史,对于民史甚少提及,这显然有悖于新史学倡民史的要求,但符合中国传统社会“王朝史”的叙事方式。清政府颁行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对“历史”科目有明确要求,其要义是“略举古来圣主贤君大重大美善之事,俾知中国文化所由来及本朝列圣德政,以养国民忠爱之本源”,从而使“历史宜悬历代帝王统系图一幅于壁上,则不劳详说而自能记忆”[8]295-296。姚氏的历史教科书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要求。此外,为了突出君主的权威性、特殊性,书中但凡提到清朝各皇帝庙号、“上”以及“大清”时,前面都会空出两格以示尊崇。全书叙述以王朝的历史展开,详述王朝扩张、朝代更替和王侯将相事迹,而对广大人民的事迹却甚少涉及,仅有的记述也大都是把民众描述成乱臣贼子的形象。如第三十三课,关于“白莲教之乱”就写道:

白莲教者,安徽奸民刘松假治病持斋为名,伪造经咒,惑众敛财,其党刘之协等,授教遍川、陕、湖北,党与日多,谋不轨。奉鹿邑王发生,诡称明裔以煽众,事觉捕治,独之协逸去。有旨大索,官吏奉行不善,逐户搜缉,珠连罗织者众,百姓大扰。高宗六十年,禅位于仁宗,改元嘉庆,是年白莲教徒大起于湖北,蔓延陕、甘、河南诸省,四川贼徐天德等复应之,贼酋姚之富、齐王氏等皆彪悍善战,官军分讨,猝未能平。嘉庆四年,高宗崩,越四日,仁宗严责各路将帅玩兵养寇,命尅期灭贼,又以和珅压阁军报,欺罔擅专,越七日治其罪。于是额勒登保、德楞泰、杨遇春等锐意灭贼。[10]31

第三十五课,对“天理教之乱”这样描述:

天理教,亦名八卦教。聚众敛财,愚民苦胥吏者争与焉。河南滑县李文成、直隶大兴林清为之首。文成诡指星象,以十八年九月十五日午时举事。林清密贿内侍,乘上幸木兰回銮时伏莽行在。谋定,中外无知者,滑县知县强克捷闻之,捕文成下狱,刑断其胫。贼党以事迫,遂于九月七日反。……贼既仓促起事,不及赴林清之约。…………十二月城破,贼党皆伏诛。寻讨三才峡贼,明年春平之。[10]33

第三十九课“粤匪之乱”,关于洪秀全起义又如下介绍:

初奸民朱九涛,唱上帝会邪教,亦名三点会。花县洪秀全、桂平冯云山等往师之。秀全素无赖,略识字,九涛死,群推秀全为长,潜入广西传教,曾玉珩、杨秀清、韦昌辉、萧朝贵、石达开等入教会……附从者日众,遂萌逆志。[10]36-37

在姚氏的历史教科书中,因不满专制统治而奋起反抗朝廷的民众被斥之为“贼”“奸民”“愚民”,对于他们反抗的原因却略略带过,作者的忠君立场和意图也就显而易见了。可以看出,姚氏撰写的《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无疑是符合清政府的教育宗旨和方针的,这体现出了作者对传统的君主国家观的认同。

三、危急与奋起:记叙与描写近代中华民族的危机

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使国人越来越关注自己所属的这一民族群体的生存危机和整体利益,这日益强化着国人的群体团结感、利益和荣辱的连带感以及族群归属感,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及民族一体感的意识由此越来越趋于清晰和强烈[11]。面对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亡国灭种的危机,部分国民却不知觉醒,浑浑于世。为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部分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就借助历史教科书来培养国民的忧患意识。但这种忧患意识并不带有绝望和厌世情绪,具体体现为对民族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和对人民幸福的关切感,既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意识,更是一种对潜在危机的洞见和预防。晚清的大多数历史教科书都注重书写国家忧患,从而培养国民的忧患意识。姚氏撰著的历史教科书也重视对国民忧患意识的培养。

在晚清那个特殊的时代,历史教科书编写者们大都重视对国民忧患意识的培养。张肇桐编写的《高等小学国史教科书》,在其广告中就强调:“小学读本,以发育爱国精神为最要。本书于近世国权之得丧一有加意,务令儿童有所感发”[12]227。姚祖义为了激发国民的忧患意识,在其历史教科书中对近世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割地赔款的史实记述详细。姚氏在“江宁条约”一课中对条约的签订过程和条约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林则徐督粤,邓廷桢督闽,英人皆惮其有备,遂改犯浙东。陷定海宁波,英舰至余姚、胶沙而止。已而率舰北犯,侵入白河口。则徐竟褫职,寻戍伊犁。命伊里布、琦善赴广东议和。琦善恐合议不成,尽撤沿海要防,遣散练军,务媚英人。英人佯撤浙东兵,伺广东无备,突陷其炮台,关天培等死之。上怒,逮问琦善,渐知琦善有私让香港事,遂籍其家。时英将噗鼎查复调兵至,再犯广东,将军奕山等势屈乞和,更掠厦门,再陷定海,总兵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等战死,复陷镇海,督师裕谦自杀。二十二年,英人进陷乍浦、宝山、上海,提督陈化成战死,江督牛鉴遁,镇江旋陷。英进逼江宁,再遣耆英等赴江宁议和,英索偿金二千一百万,开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口互市,割香港,用敌国礼,通事张喜。责英以索偿太奢,且言烟价兵费去年广东已偿六百万,英将马礼逊曰:“此我国索价也,岂即中国还价乎!”诸帅闻敌扬言将攻城,皆胆慑,概许之,约禁鸦片章程,反一语不及。英人大喜,率舰去。[10]36

在第五十六课 ,“马关定约”一课对条约内容也有详细叙写:

海军提督丁汝昌与日本战,屡败北,退入刘公岛,乃以舰队尽降于日,而以一死塞责。北洋舰队既陷,乃诏遣刘坤一视师山海关。光绪二十一年,美国出任调停议和之事,我遣使张荫桓、邵友濂往,日不纳而返。复命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至马关,与日臣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再会议。始订和约,认朝鲜为自主国,偿赔款二百兆两,割辽东半岛及台湾、澎湖予日,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口互市。和议成,中外大哗,有请借助列强,图挽回者,会俄人以辽东让日,于已不利,遂纠德法,责言日本,劝其以辽东地归我,日人索增赔款,许以辽东归我,并约其地,各不侵占。三国既胁还辽东,有德于我,时索重酬。二十三年,德以杀二教士故,突率军舰,入胶州湾登陆,逐戍兵,强租其地,已而俄租旅顺口及大连湾,英租威海卫,法租广州湾,均订专约,以二十五年或九十九年为期。[10]51-52

在这里,作者不仅对条约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而且对条约签订前的一系列事件进行了回顾。姚氏惋惜为了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而遭受贬职,戍守伊犁的林则徐;唾弃放弃民族权利,谄媚英人的琦善;痛惜坚守沙场,血战到底的丁汝昌、葛云飞、王锡鹏、郑国鸿等民族英雄。姚祖义将条约签订前和谈判过程中,侵略者的步步紧逼和清政府的节节败退生动地还原出来,把侵略者贪婪的一面呈现给国民。他期望通过暴露侵略者贪婪的本性来刺激国民,也希望用民族英雄的光辉来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从而达到凝聚中华民族成员的目的。作者没有回避中华民族在近代备受侵略、国运衰落的事实,但仍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充满期望。在他看来,只要中华民族敢于变革,就一定能够复兴。在“两宫回銮”一课中,姚祖义就表达了这种期望,并指出:“日本以立宪政体,上下一心大战俄人。德宗有鉴于此,遂命预备立宪,改官制、兴学校、练新军,期以雪耻自强,海内喁喁望治焉。”[10]55姚氏历史教科书中的诸多篇目,皆强烈地展现着他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觊觎,刺激着国人的族群荣辱感和归属感,促使国内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涨。晚清诸多历史教科书均持一致对外的民族主义立场和救亡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历史教育逐渐成为建构国民“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姚祖义撰写的《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就包含着丰富的民族国家认同思想。他撰写的历史教科书整体上依然认同传统的君主国家观,他既重视通过记叙与描写中华民族不断扩张与融合的历史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也旨在通过记叙与描写中华民族近代遭受的苦难来培养国民的民族忧患意识。在晚清,历史教科书已成为传播民族意识的有力载体,这是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为挽救國家危亡而做出的具体尝试,也是其家国情怀的具体表达,从中体现出他们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