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分量与知识“障碍”

2017-07-04 03:22张瑞田
中国书画 2017年4期
关键词:词学障碍书法

张瑞田

龙榆生其人

龙榆生,名沐勋,晚年以字行,号忍寒、箨公。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江西万载,1966年11月18日病逝于上海。系当代著名学者、词人。其词学研究成绩与夏承焘、唐圭璋并称。

当代著名学者汪晖先生说:“龙先生是词学大家,他早年参与编辑的《词学季刊》是近代词学研究的重要刊物。他的《唐宋词选注》是我大学时最喜欢的读本之一。”作为清华大学的教授、原《读书》杂志的主编,汪晖的视角让我们懂得了龙榆生的意义——词人、学人。然而,本该是耳熟能详的知名文化人,当代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还有读书界、学术界,似乎对他缺少热情。

原因多种多样。比如,龙榆生的学问“不时尚”,龙榆生的人生之路有点坎坷,龙榆生文学作品曲高和寡……

都不是可信的理由。对龙榆生的忽视,是一个时代的短视。应该说,龙榆生的诗词创作和词学研究,是中国诗词创作与学术水准的代表,对他的挖掘、思考、研究、领悟,会发现中国文化的永恒魅力和一个人复杂的心路历程。

“字响调圆——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展”陈列的手札,是龙榆生的友朋手札。一通手札,一片心情:一页笺纸,一张面孔。在这些手札中,我们读到了优美的文辞、典雅的书法,看到了文人的风雅、读书人的情怀。

龙榆生正值学者的黄金时代,却在“文革”的血雨腥风中辞世,是极大的遗憾。他交友广泛,得益于自己的早慧。龙榆生少年时代的作文,得到北大国文系教授黄侃的好评,计划推荐龙榆生进入北大学习。后来黄侃到武汉教书,龙榆生去旁听,还到黄侃家做家教。这段时间留给龙榆生的回忆十分美好,他写道:“我在过二十岁生日的那一天,正是暮春天气。悄悄的一个人,跑到黄鹤楼上,泡了一壶清茶,望着黄流滚滚的长江,隔着人烟稠密的汉阳汉口,风帆如织,烟树低迷,不觉胸襟为之开展,慨然有澄清之志。”

不久,龙榆生到上海,拜朱疆村为师,专事词学研究。这个选择,与黄侃有直接关系。

朱疆村(1857-1931),浙江归安人。原名祖谋,字古微,又号疆村。光绪九年进士,历任礼部侍郎,广东学政。著有《疆村丛书》《疆村语业》等。对朱疆村,龙榆生写下一段朴素且炽热的文字:“疆村先生是清末词坛领袖,用了三四十年的功夫,校勘了唐宋元人的词集,至一百八十几之富,刻成了一部伟大的《疆村丛书》。……我总是趁着星期之暇,跑到他的上海寓所里,去向他求教,有时替他代任校勘之役,俨然自家弟子一般。……在他老先生临没的那一年,恰值‘九一八事变。他在病中,拉我同到石路口一家杭州小馆子叫知味观的,吃了一顿便饭,说了许多伤心语。后来他在病榻,又把他平常用惯的殊墨二砚传给我,叫我继续他那未了的校词之业。并且托夏吷庵先生替我画了一幅《上疆村授砚图》,他还亲眼看到。”

这是龙榆生的生活方式,也是学习方式和治学方式。龙榆生不是院校培养出来的学术大家,能够独树一帜的理由,一是学问、文化兴趣,二是严谨的学风,孜孜以求的精神,三是四方游历,广泛交友。中国式的问学、治学之路,本身就是一道靓丽的人文风景。与龙榆生手札往来的文化名流可以笺证。

手札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

向中国历史的空间中探望,我们看到了手札的使命和意义。中国手札显然不是单纯的书信,其中复合着书法、文学、礼仪等多重意义,体现着写信者的素质、风度,最后才是世俗目的。西方书信就是寻求世俗目的的书信,通告或阐发、抒情或言事,撇开了中国手札内在的文化精神和形式意义,更遑论书法价值和审美功能。置于案头的常读文章,许多是先贤的书信,如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王羲之的《与尚书仆射谢安书》《与吏部郎谢万书》。还有颜真卿、苏东城顾亭林、赵之谦、郑板桥、鲁迅、叶圣陶、傅雷、谷林等人的书信。深入其中,乐而忘返。其中的一部分,是书法作品的经典,不同时代的人临摹,感受異样,形质纷呈。新文化运动革了手札的命。当现代汉语成为现代中国的文化载体,传统手札的现实意义不复存在,渐渐退出中国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随即变成了中国文化的语汇和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

手札的命运映射着民族文化的命运。当一个民族在社会经济与生产方式上与其他民族拉开距离的时候,自然会反思自己的文化形态,民族虚无主义导致了我们的不自信甚至是对优秀传统的扬弃。对待手札即是如此。所谓的“现代化”,在我看来某种程度上就是物质生产的模式化、信息交流的同步化、文化消费的快餐化。这样的背景,让我们失去了在书斋中闲适作书的雅致和讨论形而上的趣味。其实,中国文化多是在不经意中形成的,手札的文学品质和书法价值,恰是文人闲适的创造。

龙榆生友朋手札的特点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与观众见面的手札,曾在黑暗与寂寥中沉睡了数十年。这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龙榆生人生经历丰富,年轻时代,与朱疆村四方游学,中年后,又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大学执掌教鞭。同时,创作诗词,编辑学术杂志,选编诗词读本。一个是诗词界的朋友圈,一个是新闻出版界的朋友圈,还有一个学术界的朋友圈,让他的生活有十足的纵深感和优越感。

龙榆生炽热的生命止于1966年,是他的不幸。然而,自清末,经民国,与那么多一流的文人学士结交,看到了真实的学问和刚正的人格,应该说,他有他的幸运。龙榆生的朋友圈广泛,也一目了然。第一,他与士夫型的文人往来密切,其中包括他的业师朱疆村、陈三立、张元济、陈毅、郭沫若、叶恭绰、谢无量、叶圣陶、赵朴初、沈尹默等;第二,是硕果通儒之士,如陈寅恪、马一浮、周作人、俞平伯、黄侃、钱锺书、夏承焘、沙孟海、吕碧城、萧友梅等:第三,是著名画家,如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潘伯鹰、吴湖帆、钱君甸、丰子恺、赖少其等。龙榆生是学者在、{寺人,何以与众多画家交往,其中一点,是当年朱疆村授砚时,曾请画家描绘授砚场景。另外,彼时的画家也是文人,与龙榆生往来密切的画家,也是诗人、作家。黄宾虹是南社第一批社员,潘伯鹰的小说在上海有一批粉丝,丰子恺书画、文章兼擅,吴湖帆家学渊源,鉴定、诗文造诣俱高。可谓民国文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传统手札不同于现代信函。前者有复合型意义,后者的功能相对单一。既然存在着复合型意义,那么,对手札的认识与理解,就有社会属性,就有文化内涵。手札,也称书札、尺牍等,五花八门的称谓预示着手札外延的宽阔性和多义性。

承载学界、词坛盛名的龙榆生,以手札与那一时代的同仁联系,延续着一个绵长而坚硬的传统。学士、文人,与士大夫的身份转换,丰富了社会文化信息,因此,手札往复,陈述的不仅是私谊,也是一个阶层,一种眼光的认知。陈三立手札,弥漫战争硝烟,日寇侵略上海的忧愤,清晰可感。叶恭绰关心词学研究,深厚的诗书修养,自然惦记龙榆生的命运。丰子恺在光明日报看到论述词学的文章,嗅到了什么?他寄给龙榆生的剪报,是宽慰,还是寄托?马一浮与龙榆生切磋古典文学,兴致勃勃,其间的信息,透露了文化精英不悔的理想。陈寅恪的冷寂与闲雅,难以排解的冲突,复杂的心绪,可触可摸。黄宾虹谈画,依旧不忘诗文,驰骋宣纸上的画笔,能够听到诸子百家的言语、钱锺书把心里话放在诗中,然而,丝丝冷意,于字里行间隐现——“忍寒仁丈吟几:岁不尽三日,始返京师,居乡二月,稍识稼穑艰难,向来真梦梦也。奉手教并新词,言旨凄悽苦,不能卒读。古语云:‘能忍自安。晚生平服此药,颇得其效。便以奉戏小诗一首,录请吟正,专肃即颂。道安!教晚……钱锺书再拜……十七日。”

“能忍自安”,这是必服之药吗?钱锺书服了,“颇得其效”,真是冷幽默。

郭沫若对龙榆生的泥古有意见,那么,一味求新就是正确?一位理论家曾说,新的很快旧,旧的却常瓶郭沫若趋时的文章,有多少蒙灰惹尘,而龙榆生“陈旧”的吟哦常读常新了。这是哲学吗?余才疏学浅,不敢回答。

周作人与龙榆生的手札近百通,足见他们的交情之长,感情之深。相似的人生经历,感慨万千的人生选择,让他们几近窒息。的确是遗憾,但,必须面对。经历风雨,心向光明,就有了新生。周作人、龙榆生的往来手札,不经意间,会翻开历史的陈页,能看见谜团,认识复杂的人性与人情。

传统学士、文人,都有一副好笔墨。龙榆生藏现当代文化名人手札的作者,是复合型文人的杰出代表。叶公绰、谢无量、郭沫若、马一浮、沙孟海、沈尹默、黄宾虹、赵朴初、徐悲鸿等,是当之无愧的著名书法家,至今还在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他们的手札,也是现当代的优秀书法作品。龙榆生对师友们的双重文化身份十分了解,他受朋友之托,向他们求字。沈尹默与龙榆生的手札言简意赅:“嘱写‘南京工学院五字,写就寄奉,即请费神转致为荷。榆生先生。尹默。”有着魏晋书法品质的沈尹默手札,形神兼备。沈尹默与龙榆生另一通手札,映衬了他们的往昔生活——“榆生先生左右:嘱题湖帆画幅,勉强凑成五言四句,塞责而已,勿怪为幸。毛主席书《沁园春词》影片两纸奉还,目入为荷,专上即颂,撰安。……尹默再拜……三月十日。”

书法趣味,即文化趣味;文化趣味,自然会有责任感。在沙孟海的手札中,我们看到龙榆生对朱疆村先生的思念。沙孟海是文博专家,学问渊深,书法精湛。谢无量的书法松散、放达,用笔简练,不拘小节,甚至被许多人误解。当代书法审美观念的深化,突然在谢无量的书法中发现了书法艺术的新天地,因此,谢无量书法的简约、自如,以及笔墨内部的精神力量,得到隆重拥趸。他与龙榆生手札往复时间悠长,数量亦多。翰墨锋颖,论文私语,情真意切,真知灼见,发人深省。谢无量与龙榆生手札,即感受到谢无量一以贯之的书风,也发现谢无量与友朋书时的愉快心情和神来之笔。赵朴初诗醇书雅,高山仰止。1963年2月,赵朴初奉和龙榆生词,有着丰富的人生况味——“君是词源疏凿手,我愧空竦,绳墨初无有。梦起惊天闻众吼,解珠不自嫌衣垢。何日禅關参个透,面对芸芸,不向恒河皱。莫道丹青泥不受,凭君画出江山秀。”以神性的笔触,抄录自己的词作,该是当代书法创作的重要作品。当代书法创作,总是在形式美感、视觉冲击力上寻找突破口,这是黔驴技穷的表现。先文后墨,文墨兼优,以真情实感为经,以切磋诗意为纬,才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康庄大道。龙榆生友朋手札,储存了太多的历史信息、生命密码,也是现当代书法艺术的绝妙展现。她延续魏晋,她综合诗文,她有人格特征,时雅时俗,不同凡响,是真正意义的书法。

文化分量与知识“障碍”

史学重视日记、手札。真实的情感,具体的事实,可以还原彼时的生活现场。那么,当我们面对数十年、几百年的往昔岁月,又如何推断、猜想先人们的精神状态和世俗生活呢。这时候,手札就是直接的物证。手札中或繁或简的文字,就是证词。

龙榆生友朋手札进入展览馆,无疑是一批重要文献公之于众。对学术史、词学研究、文入学者的交游史、书法史研究均有裨益。同时,对龙榆生的研究也是极其重要的史料。

对龙榆生友朋手札的研究刚刚起步'这是当代学术的新课题,也是值得投入智力与精力的新课题。不过,手札研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其中的难度也不可小觑。对于手札研究,复旦大学教授吴格先生说得好:“具体至一部书札之稿(抄)本内,每通书札之撰写者与收读氰正文与附言(正启与副启)、信笺与封套、发收时间与地点等信息,细节繁复,均为著录者所应用心,同时也对书札收藏机构及研究者提出较高要求。至书札内容之研究难点,如原件之真伪,字迹之辨认,文辞之句读,称谓之分析,字号之查正,术语之解读,年月之判断等,在在具有挑战意味,非浅学者所能胜任。书札研究乃文献整理中专门之学,亟需培养具备综合素养之文献学者来承担。”

“综合素养”,吴格一语中的。吴格先生胪列手札研究难点,少了一项书法。古典优秀的书法作品,庶几是手札作品。帖学一系的书法经典,基本在手札的范围之中。因此,有着书法修养的学者进入手札研究领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责任编辑:刘光

猜你喜欢
词学障碍书法
江顺诒《词学集成》的特点和意义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跟踪导练(四)2
心灵休憩
词学胜境
诗书画苑
词学胜境
书法等
选择障碍症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