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效果研究

2017-07-04 17:10曾院珍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后测团体辅导

曾院珍

【摘 要】 目的:探讨生命教育团体辅导活动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影响。方法:以招募的方式征集研究对象,以台湾学者宋秋蓉修订后的“生命意义量表(PIL)”为评估工具,比较实验组前后测结果。结果:实验组前后测结果在生命热忱生活目标生命意义感、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生命教育团体辅导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可广泛应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生命教育;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 G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02

全球化信息时代以及社会转型所引发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使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及现实冲突与压力,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等心理问题。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男女情感、课业压力及生活上的种种问题。由于缺乏抵御外来压力的能力,一旦遇到挫折和突发事故,一些大学生便不免会“困惑于生命的失落与无常,惶惶然不知如何安顿身心”①,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珍惜、敬畏生命,大学生随意处置自己生命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命观,开发其心理潜能,学会悦纳自我,乐观看待生活中的压力与问题问题并寻找有意义的目标,从而提高生命意义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尝试以团体辅导的形式,考察生命教育对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提升作用,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新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来自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的48名在校大学生,主要以大一新生为主,随机分为两个小组,一组为对照组(24人),其中男生10名,女生14名,平均年龄为19.3岁;另一组为干预组(24人),其中男生8名,女生16名,平均年龄为18.9岁。实验组被试参加生命教育主题的团体辅导,对照组被试不参与任何干预活动。

1.2研究工具及方法

1.2.1生命意义感量表

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Purpose in Life Test,PIL)检验干预效果,该量表由Crumbaugh和Maholick于1968年编制,用于测量“一个人感到生活是否有意义和有目的”的程度②。本研究采用台湾学者宋秋蓉(1992)修订后的版本,量表共20题,包括生命热忱、生活目标、自主感、积极性、未来期待5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总分在从20~14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生命意义感越高,越能感到自己的生活富有意义与目的。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a系数为0.856。

1.2.2研究方法

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在全院范围内征集被试,通过生活意义感量表测试及初步面谈,最后确定了48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4人为对照组,不参与任何干预活动,另24人确定为实验组,参加干预活动。(见上表1)

干预时间为两个月,围绕“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和谐生命”、“感恩生命”“珍爱生命”、“延展生命”六个主题,共开展8次活动,每次活动时间为1.5小时。干预结束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组学生进行及时后测,干预结束2个月后进行追踪测试,问卷回收后根据干预组和对照组每个被试的前测、及时后测、继时后测进行分类和编号,并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差异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生命意义感总分及各维度总分上均无无显著差异(P>0.05),即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生命意义感基本处于同一水平,见表2。

2.2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比较

在生命教育团体辅导的前、后测试中,实验组的后测分数均高于前测分数,在生命热忱、生活目标维度及生命意义感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3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比较和實验组、对照组后测的差异比较

在未经过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对照组在前、后两次测试中的分数无显著变化(P>0.05),见表4。实验组后测的生命意义感总分及生活目标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4实验组、对照组长效后测的差异比较

两个月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了追踪测试,实验组的生活目标维度及生命意义感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干预具有长效性。

3 讨论

3.1团体辅导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感

经过团体辅导,实验组在生命意义感、生命热忱、生活目标得到了显著提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后测比较上,生活目标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本团体辅导的设计,通过团体成员对生命的感恩、对自己和生命目标的探索,借由团体动力引导成员对自我和他人独特生命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思考和澄清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团体辅导的过程使成员的内心更加充实,对生命更加热爱,有了更明确的生活目标,从而促进了成员对生命观感悟的加深。

3.2树立终生教育的生命教育理念

对待生命的态度是逐渐形成的,所以,要建立或强化新的生命观,需要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实践和逐渐内化。研究中,两个月的长效后侧效果依然存在,但生活经验可知,任何活动都难以达到终生的影响,而每个个体在任何时候都可能遇到生命课题,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也会随着成长而不断地变化。在这样的现实下,必须树立起终生教育理念,长期有效地进行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贯穿人的一生。

3.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体验式教学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生命教育团体辅导干预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团体辅导中理论的讲授较少,对于本科生而言,理论的学习、指导与体验式活动的参与同等重要,所以,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生命教育中“积极体验”的理念与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体验和反思。

注释:

①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遭遇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338.

②Crumbaugh JC. Cross -validation of purpose -in -life test based on Frankl's concepts. Journal lf Individ Psychology,1968,24(1):74-81。

参考文献:

[1]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遭遇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Crumbaugh JC. Cross -validation of purpose -in -life test based on Frankl's concepts. Journal lf Individ Psychology,1968,24(1).

[3]郝永贞,周健,蔡亚娟.大学生生命教育体验活动:设计与实施[J].华章,2012,11.

猜你喜欢
后测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CBI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顺学而教,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