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自信人格的比较研究

2017-07-04 17:26王立清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研究

王立清

【摘 要】 本文以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自信人格为研究对象,从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学生自信人格的不同,研究体育活动对女大学生自信人格的具体影响,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自信人格整体自信、学业自信、身体自信和社交自信各维度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旨在探讨体育运动对学生自信人格的影响,如何更好地保持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高校心理建康教育的开展和评估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体育运动;大学生;自信人格;研究

【Abstract】 Using the paper conducts a survey on the students both PE major and NON-PE major, from the Angle of view of confident personality influence perspective by sports, discuss the related factors on Sports and self-confidence in personality,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specific effects of Sports of the femal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dimensions of confidence, Sports has significant value on cultivating the self-confidence in person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sport; college students; self-confidence in personality;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5-00-02

1.前言

自信是指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特定人格特征[1]。自信人格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人的意志力、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因素和取得人生成功有很大影响。自信人格对于心理健康的贡献,在国内外已经得到有关证据的支持[2]。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晚期,个人价值观、世界观还未最后定型,特别是女大学生,一旦遇到挫折,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自信危机,从而影响他们的人格健康与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大学生自信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培养大学生的自信人格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对学生各种能力培养的需要[3]。体育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能更自然、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4]。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华中师范大学2016级共300位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自信人格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了国内外自信和体育运动等相关文章。

2.2.2问卷调查法:采用车丽萍教授的大学生自信问卷,分别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各150位女大学生发放自信人格问卷共300份,回收298份,其中有效问卷276份,对问卷进行数据汇总整理、统计并做出相关分析。

2.2.3比较研究法: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自信人格的不同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出相关结论。

2.2.4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实验大学生自信维度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自信人格总分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自信总分及各维度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体育专业女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内啡肽效应明显,内啡肽效应是一种在体育活动中所产生的最优化的心理状态,内啡肽是由脑垂体、下丘脑等分泌和释放的一种强大的吗啡类激素,具有与吗啡类似极强的镇痛作用,并出现欣快感[5]。体育活动所产生的运动愉快感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是很大的,能使练习者经常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信心,还可降低抑郁、焦虑、困惑以及其他消极情绪的程度,学生通过体育运动,爆发出来的不仅仅是能量,同时更重要的是释放了积压的不愉快情绪。而且体育运动过程中,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而抑郁通常与低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从而达到降低抑郁,提高兴奋性的作用。

3.2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整体自信的比较研究

由表2可以看出,整体自信包括三个子维度即:综合确认、总体肯定、否定自我。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总体肯定和否定自我两个子维度方面呈现非常显著性和顯著性差异,这是因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所学课程除公共课程外,其他全是体育课程,即除公共课时间外,其他课堂时间全是进行一定的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有助于个性的形成,North(1990)等人研究进行运动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结果支持两者间的正相关,他认为长期的身体锻炼,在减少消极情绪方面,比放松练习或其他,更能够分散注意力,同时更有效地达到运动的愉快感[6]。这种情绪反应就使学生积极肯定因素增加,消极否定因素减少,因此使两者在总体肯定和否定自我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确认维度主要是对本人知识面的丰富程度的认可,或对本人性格、特长、喜好的认可等,两者在该维度不存在差异,说明体育运动对女大学生自我综合确认方面并无影响。

3.3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学业自信的比较研究

学业自信包括学生动手创造、专业信心、外语信心三方面。由表3可知,学业自信这三个子维度在两者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使学生调节情绪,并对其产生积极影响,在情绪与健康的压力缓冲模型中,积极情绪水平高的个体较少感受到压力,并能够促进个体从压力事件中的恢复[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人性格开朗、情绪饱满,在精神放松的同时更能集中精神进行各种工作和学习,对学习活动就能起到积极的平衡和推动作用,激发了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专业课及外语的学习热情也会有所提升,有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认识,学生对专业课和外语的学习信心也会随之提高。可见体育运动可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并可激励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致使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学业自信的三个维度都显示出了非常显著性差异。

3.4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身体自信的影响

身体自信维度分为五个子维度:体育运动、健康素质、动作身材、仪表表情、长相身高。体育专业学生进行较多的经常性的体育锻炼,长期的体育锻炼使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得到提高,运动还有助于肌肉和骨骼的发育,从而使个体的身体自信有所提升。这使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仪表表情、长相身高三个子维度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在健康素质和动作身材两子维度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明体育课程只是影响身体自信的部分因素,还有其它因素对身体自信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尚需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深入探究其它因素的影响作用。

3.5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社交自信的比较

社交自信分为两个因素:同学他人和家人老师。如表5所示,测试者在社交自信的两因素方面都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体育活动能够协调人们自身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增强它们之间的和谐度,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体育运动这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使人与人之间交往时不会因为感情深浅、身份高低、年龄长幼、长相俊丑、不同种族而存有戒心。这种运动中形成的全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运动时间、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得到强化,并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成为经验[5]。体育运动项目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很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可以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消除封闭的心理,敞开心扉,扩大社会交往,使学生产生安全感,提高独立性,消除紧张,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自信人格的自信总分及各维度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整体自信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特别是总体肯定和否定自我子维度,均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学业自信的三个子维度即动手创造、专业信心、外语信心三方面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身体自信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特别是体育运动、仪表表情和长相身高子维度,均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社交自信的两个子维度即同学他人和家人老师两方面均呈现非常显著性差异。

4.2建议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是非常有正面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体育运动还能给大学生一个健康的身体,让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同步发展,茁壮成长。大学生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体中枢神经,引起中枢神经的兴奋,同时也可以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种兴奋与抑制作用的交替进行可以很好的促进大脑的正常工作,使大腦的活跃程度适当的增强,提高大学生智力水平[8]。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借此来有效促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力,心理承受力,自我调控力,坚忍的意志品质等综合心理素质。同时高校也应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设置体育必修项目,为终身体育服务;传授学生健康知识,培养其体育锻炼习惯;完善体育设施,加强体育运动的宣传;课内外结合,扶持学生体育社团,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提供了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雷榕,等.家庭学校环境、人格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87-689).

[2]Deb M. Some personality 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adjustment. Journal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1985, 9:46-53.

[3]李翱.大学体育对培养学生自信心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1):127-128.

[4]夏青.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5(1):51-53.

[5]白光斌,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干预与影响机制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1,14(1):119-121.

[6]NORTH T C, MCCULLAGH P,TRAN Z V. Effect of exercise on depression [J].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1990,18:379- 415.

[7]谷松,等.体育运动中心理坚韧性_构念_测量与展望_谷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78-83.

[8]彭发胜,等.体育运动队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2):188-190.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大学生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体育运动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