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动态综合评价

2017-07-05 08:11李旭辉朱启贵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7年7期
关键词:功能区经济社会主体

李旭辉 朱启贵

一、引言

主体功能区是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经济结构特征、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四种类型主体功能区[1]。由于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不同,其开发政策也是差异化实施,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进行改革,即要根据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种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实行各有侧重的差异化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从而实施不同的评价[2]。本研究选取生态主体功能区这一重要类型主体功能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功能定位,构建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是促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稳步实施的重要抓手,是引导各级政府按照正确政绩观要求推进生态主体功能区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的“指挥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随着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相关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其中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研究是关注的重点之一。例如,韩德军等(2015)从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效益3个方面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评价了贵州省毕节市3个连片县域发展特征[3];朱海彬等(2014)选取了10个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的指标,以我国18个重点开发区中的黔中经济区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4];王晓玲和仝耀华(2014)从主体功能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和收入两个方面构建了10个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加权法评价分析了主体功能区的协调发展状况[5];刘欣英和安树伟(2014)将西部城市化主体功能区作为评价对象,从现有开发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潜力、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5个方面构建了12个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西部城市化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评价分析[6];王健(2014)讨论了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意义、作用和基本框架,并对每类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的选取进行了定性研究[7]。

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整理和分析,从评价对象来看,现有对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的研究往往不区分各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对所有评价对象使用统一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这不符合主体功能区战略规划提出的分类考核评价的要求,不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从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研究来看,以生态主体功能区作为评价对象的相关研究没有得到学者们较多关注,但生态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生态产品供给安全保障的重要区域,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承担着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等重要生态功能,因此,以生态主体功能区为评价对象构建与其主体功能相适应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必要性和创新性。从评价指标体系来看,通过相关研究可发现,部分学者构建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适用于生态主体功能区的考核评价,这主要由于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为生态功能的保护,因此评价指标体系要突出反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目标。目前,分类构建有差异的不同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比如,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生态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根据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设计了如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废水治理设施数比值、造林总面积等指标,该指标体系可科学反映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从评价方法来看,目前大部分研究采用横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进行静态评价分析。静态评价主要可以反映出评价对象的现状,而无法反映出随着时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动态特征。而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随时间变量动态变化的过程,在动态变化中拉大或缩小发展差距。如何科学、客观、综合地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评价分析各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变化规律,这个问题的解决对政府相关部门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为此,本研究引入了动态综合评价方法,从而可客观、真实、公正地揭示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发展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和价值。动态综合评价问题是一类很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多指标(多属性)决策问题[8]。目前关于动态综合评价问题的相关成果不多,郭亚军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其成果得到学者们的较多引用。其中,郭亚军学者提出的整体差异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就是一种能够解决基于时序数据的多指标评价问题的动态综合评价方法[9],该方法被学者应用并解决了不同领域的动态综合评价问题[10-14]。该方法既可以在“横向” 上表征某一时刻各评价对象的差异状况,又可以在“纵向”上表征评价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鉴于此,为了解决将二维数据加入时序数据后的三维数据的动态评价问题,本文引入“纵横向”拉开档次法作为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对2010—2014年各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从而既在“横向”上体现某个时刻各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又在“纵向”上体现各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总体发展变化趋势。“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虽然解决了各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在不同时刻的重要程度,但是没有解决不同时刻的重视程度,因此无法获得各评价对象在时间段内的总评价值。为了解决此问题,本研究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权,二次加权突出了时间的作用,确定了时间权重系数,这样既可以获得各评价对象在不同时刻的评价值,也可以获得各评价对象在时间段内的总评价值,从而可以更加科学、有效、系统地明确评价结果的变化规律。

二、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其发展目标为:按照保护优先、点状开发、和谐发展的思路,逐步构建符合生态规律的建设格局[1]。因此,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必须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使人民生活得更美好。基于上述思路,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资源环境、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五个准则层。

1.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是生态主体功能区的重要特征,直接影响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水平。生态主体功能区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离不开资源环境的支撑,因此,资源环境是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资源环境主要从自然资源和环境状态两个方面来表征。自然资源对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约束力,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明确了自然资源保护方向,尤其是在水资源、森林资源、水土保持、地质灾害等方面的发展规划。环境保护主要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要求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保护成为衡量生态主体功能区资源环境状况的重要表征。

2.科技创新。

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传统的经济增长更多依靠资本、劳动力、资源投入,这样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社会需求,也是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从而在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方式中,必须加快以“要素驱动”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发展,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因此,科技创新是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依据科技创新在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可以从创新投入和创新效果两个方面来考察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创新的水平。创新投入是推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其中,经费投入更是关系到创新是否能够实现,是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的基本保障。创新效果主要是科技创新推动下取得的创新成果。创新效果成为衡量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

3.经济发展。

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支撑。依据国家对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地貌类型复杂、生物类型多样、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实力不强等,这些特征决定了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生态主体功能区不具备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条件,不能单纯追求经济产值,而应该将“调结构促转型”作为该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的重要内容。调结构是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有利于生态主体功能区培育和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经济结构作为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地貌类型复杂、生物类型多样和旅游资源丰富等特征决定其发展旅游经济的独特优势。休闲旅游业为当前结构调整转型、扩大消费升级和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方面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因此,休闲旅游业成为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构成了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

4.社会发展。

社会发展是生态主体功能区发展的重要表征,其发展水平高低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综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依据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方向定位,发展特色产业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借助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地貌和环境优势,适度发展牧业、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旅游资源开发等产业。由此可见,运输邮电业是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保障,直接影响着农(林)副产品的销售状况。因此,将运输邮电状况纳入社会发展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中。再者,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教育卫生事业的支撑。教育卫生事业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国家也出台多项措施努力促进教育卫生事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教育卫生是生态主体功能区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征。

5.民生改善。

民生改善是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目标和重要内容。我国在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民生期待备受重视,民生政策不断出台,民生投入持续加大。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持续推进民生改善”,“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因此,民生改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基于民生工作的重点内容以及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目标,民生改善主要可以从人口素质、就业状况和生活质量三个方面来综合反映。其中,人口素质主要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原则,它是我国人才工作基础的重要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一直都是政府的工作重点,所以,就业状况是民生改善评价的重要内容。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是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生态主体功能区在生活质量方面要着力推进住房、医疗、收入、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统筹协调发展,提升居民的民生幸福指数。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上述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结合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管制原则的说明和要求,遵守可操作性、全面性、动态性、科学性和代表性等原则,在资源环境、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五个准则层基础上构建了包含11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的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资源环境准则层。

依据上述对资源环境指标构建依据的说明,该准则层包含两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其中一级指标自然资源下设“人均水资源量A1”、“森林覆盖率A2”和“造林总面积A3”3个二级指标。水资源和森林资源是自然生态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然资源主要用这三个二级指标来体现。一级指标环境保护主要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采用5个二级指标来衡量,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废水治理设施数比值A4”、“工业废气排放量A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率A6”、“空气质量指数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A7”和“发生地质灾害数A8”。其中空气质量指数(AQI)是2012年3月国家发布的新空气质量评价标准,污染物监测为6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10、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AQI共分六级,从一级优,二级良,三级轻度污染,四级中度污染,直至五级重度污染,六级严重污染。本指标体系主要统计空气质量达到良好和优的天数,即空气质量指数达到二级及以上的天数,该指标对环境影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科技创新准则层。

依据上述理论分析,科技创新可以从创新投入和创新效果两个方面来衡量其创新能力,即该准则层包含一级指标创新投入和创新效果。其中在一级指标创新投入方面设置“R&D人员数量A9”和“R&D经费支出”2个二级指标。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R&D活动的相关指标表征了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程度[15]。一级指标创新效果是科技创新成果的直接反映,该一级指标通过4个二级指标衡量,包括“三种专利申请授理量A11”、“工业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数A12”、“获得国家或行业标准项A13”和“工业企业全部R&D项目量A14”。其中指标A11的三种专利主要是指我国规定的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方面的专利。

表1 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经济发展准则层。

依据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发展特征,经济发展准则层设置经济结构和旅游产业两个一级指标。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要求在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相对完整性前提下,合理规划产业,控制开发强度,逐步减少城镇建设和工业建设,集约开发。因此,一级指标经济结构的设置可衡量生态主体功能区调结构促发展的状况。该一级指标设置“第一产业所占比重A15”、“第二产业所占比重A16”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A17”3个二级指标来体现经济结构调整水平。由于生态主体功能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抗灾能力相对较差,工业发展条件相对较差,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成为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因此,设置一级指标旅游产业衡量经济发展水平。该一级指标设置了3个二级指标,包括“旅游星级饭店(宾馆)数量A18”、“国内旅游总收入A19”和“旅客周转量A20”。其中指标A19又称旅游总花费,指国内游客在国内旅行、游览过程中用于交通、参观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全部花费。

4.社会发展准则层。

基于生态主体功能区发展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在生态主体功能区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社会发展准则层设置教育卫生和运输邮电两个一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教育卫生设置“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A21”和“每万人口卫生床位数A22”2个二级指标。而运输邮电设置“公路里程A23”和“邮电业务总量A24”2个二级指标。指标A24邮电业务总量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通信企业为社会提供各类通信服务的总和。

5.民生改善准则层。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生态主体功能区的民生改善准则层设置“人口素质”、“就业状况”和“生活质量”三个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人口素质主要体现了人才培养和发展状况,设置二级指标“每十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口A25”和“平均受教育年限A26”来表征。在就业状况的二级指标设置方面,一方面反映目前就业总体水平,另一方面要体现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的发展方向。因此,设置“从业人员总数A27”和“第三产业劳动人口比例A28”2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生活质量主要体现生态主体功能区在住房、医疗、收入、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统筹协调发展,该一级指标设置了4个二级指标,包括“人均住房面积A29”、“人均绿地面积A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A31”和“医疗保险覆盖率A32”。其中,人均绿地面积主要是指每人拥有的公共绿地面积。

三、基于二次加权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动态评价方法

本研究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评价主要基于“纵横向”全方位评价,即在“横向”上体现某时刻各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又在“纵向”上体现各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分布情况。不同于采用截面数据或者时序数据的静态评价问题,纵横向角度的综合评价即动态综合评价主要基于时序立体数据(面板数据),它具有较强现实性和实用价值,郭亚军学者在这类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出了“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解决此类动态综合评价问题[9],该方法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根据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相应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即在时序立体数据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体现各评价对象之间的整体差异来确定权重系数。这种整体差异的表征是通过评价对象评价值的总离差平方和来体现的。该方法的具体思路如下。

假设对某一时间段t1,t2,…,tN内的m个被评价对象v1,v2,…,vm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构建的n个评价指标x1,x2,…,xn获得原始数据,就构成了数据矩阵xij(tk)(i=1,2,…,m;j=1,2,…,n;k=1,2,…,N)。因此,要解决的问题是:为实现对被评价对象v1,v2,…,vm在tk(k=1,2,…,N)的发展特征和总体水平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如何充分、科学地挖掘数据矩阵xij(tk)所包含的信息,从而确定权重系数wj(j=1,2,…,n)。但是在正式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还需要对原始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包含指标类型一致化和无量纲化两部分。不失一般性,假定评价指标x1,x2,…,xn指标类型均是极大型指标,对原始数据矩阵xij(tk)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标准”数据矩阵uij(tk)。

综合评价结果依赖于综合评价模型(函数)的选择。结合线性加权评价模型和非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的适用特点,结合本研究的研究目标和指标体系的特征,本研究选择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因此,对于时刻tk(k=1,2,…,N),取综合评价函数为: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是在时序立体数据基础上最大程度表现各评价对象的整体差异确定权重系数,评价对象的整体差异可以利用yi(tk)的总离差平方和δ2来表征。

在对原始数据矩阵xij(tk)无量纲化处理过程中采用标准化的方法,于是有:

uij(tk)=xij(tk)(i=1,2,…,m;j=1,2,…,n;k=1,2,…,N)。其中和sj(tk)分别表示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标准化矩阵uij(tk)的样本均值就为0,样本方差为1。因此,

于是δ2可简化为:

式中,w=(w1,w2,…,wn)T,为n×n阶对称矩阵,而Hk=Uk TUk(k=1,2,…,N),并且

所以,权重系数w的求解问题就转化为,在限定w的取值条件下,w取何值可以使δ2取得最大值。w就可由下面的规划问题解出。选择w,使得

上述规划问题的求解,可以利用MATLAB等软件求出。可以证明,当选择w为矩阵H最大特征值λmax(H)相对应的特征向量时,wTHw可以取得最大值。

“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具有明确的直观意义,既在“横向”角度反映了在时刻tk(k=1,2,…,N)处各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又在“纵向”角度反映了各评价对象总的发展变化规律。但是它无法得到各个评价对象在时间段 [t1,tN]内的总评价值,总评价值的缺失将无法体现各评价对象的整体状况。比如在时间段 [t1,tN]内,在tk时刻评价对象A的综合评价值高于评价对象B,但是在tm时刻评价对象B的综合评价值高于评价对象A。所以在 [t1,tN]时间段内,无法得出各评价对象总评价值及排序情况。

为了比较各评价对象在 [t1,tN]时间段内的总体情况,本研究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加权。二次加权主要是指在确定了各评价指标权重系数之后,对在 [t1,tN]时间段内的各个tk时刻进行加权,从而可以获得各评价对象在 [t1,tN]时间段内总体评价值。假设wk为第tk时刻的时间权重系数,并且有为评价对象i在tk时刻的评价值,于是被评价对象i在 [t1,tN]时间段内的综合评价值si为

由此,可以根据yi(tk)值的大小对评价对象在tk时刻排序,根据si值的大小获得评价对象在时间段[t1,tN]内的总排名。

二次加权是在第一次加权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再突出时间的作用,即确定第tk时刻的时间权重系数wk。wk代表对不同时刻的重视程度,结合本研究中评价体系的范畴,wk值的确定引入“厚今薄古”的方法。“厚今薄古”的方法主要用于已发生的“完成时态”的动态综合评价问题中,体现了注重近期的数值的思想[16]。时刻越靠近现在,该时刻越重要,该时刻的权重越大;相反,距离现在越远,该时刻的权重越小。因此,在时间段 [t1,tN]内,第tk时刻的时间权重系数为:

按照上述公式,可以求得各个时刻的权重,从而获得二次加权的权重系数(如表2的第三行所示)。本研究是基于三维时序立体数据的动态综合评价问题,其评价方法采用了基于二次加权评价法,第一次加权评价反映了评价对象的评价指标在不同时刻的重要程度;第二次加权评价是在第一次加权取得各个时刻评价值的基础上,为了获得时间段内的总评价值,突出表现时间的影响。

四、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与分析

(一)评价对象

以安徽省的生态主体功能区作为评价对象。根据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在2013年12月出台的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和划分,将六安市、安庆市、黄山市和池州市四个生态主体功能区作为被评价对象。该区域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生态产品供给安全保障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数据来自 《安徽统计年鉴》(2011—2015年)提供的六安、安庆、黄山和池州四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观测值数据。

数据的处理包括指标类型一致化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标类型一致化也就是将不同类型的指标都处理为同一类型指标。由于不同类型指标代表不同取值偏好,因此无法对评价客体进行评价,因此,必须对指标作类型一致化的处理。一般来说,指标类型有“收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前者指标取值越大越好,例如本文中的空气质量指数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等指标;后者指标取值越小越好,例如发生地质灾害数等指标。在类型一致化处理中将表1中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成本型”指标中数据全部取倒数,从而全部转化为“收益型”指标数据。

数据处理还包括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每个指标都有自己的量纲和量级,具有不可公度性,所以综合评价值的数值要处理这种量纲不一致带来的影响,进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标无量纲化主要是通过数学变换的方法来实现,按照“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的适用特点,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即有:

式中uij(tk)是经过类型一致化和无量纲化处理后数据,和sj(tk)分别表示原始数据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经过标准化处理之后,{uij(tk)}就成为标准化数据表。

(三)评价

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指标数值和指标权重系数。将原始评价指标数值进行类型一致化和无量纲化后,采用上述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将数据代入公式(2),利用MATLAB软件工具求得最优解,从而获得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32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如表1第六列所示。利用公式(4)可以求得时间权重系数。

在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和时间权重系数获得之后,分别利用公式(1)和公式(3)得到2010—2014年六安市、安庆市、黄山市和池州市四个生态主体功能区评价值和总评价值(如表2所示),进而根据评价值的大小获得2010—2014年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排名(如表3所示)。

表2 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综合评价值

表3 2010—2014年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综合评价值排序

(四)结果分析

为了形象展现各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趋势和变化情况,基于表2的数据,绘制了2010—2014年期间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值波动图,如图1所示。

图1 2010—2014年期间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值波动图

从整体上看,在2010—2014年这五年发展期间,安庆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走在前列,并且波动幅度不大,仅在2012年排名在第二位,仅次于黄山生态主体功能区。从图1波动趋势来看,安庆生态主体功能区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安庆生态主体功能区在保持良好生态环境下,大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较快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因此其经济社会发展绩效处于第一名。黄山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虽然处于第二位,但是与第一位的差距比较明显,安庆生态主体功能区的评价值是黄山生态主体功能区评价值的3倍多,所以两者之间发展差距不平衡。结合表2和表3看,黄山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波动幅度不大,在2011年、2013年和2014年这三年期间都处于第二名的位置,但是从图1来看,其发展水平处于下降的趋势,虽然在2012年出现了较高的评价值,但是2012年以后其发展出现下降的态势。从准则层的得分情况来看,促进黄山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要在科技创新和资源环境方面进行改善。六安和池州生态主体功能区分别处于总排名的第三名和第四名的位置,两者的评价值与前2名的差距也很明显。从图1来看,2010—2014年期间六安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波动幅度不大,维持一个平稳的水平,但是池州主体功能区的波动幅度较大,在2012年达到最高值之后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12年到2013年,下降了近4倍。综合四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值来看,存在的重要问题表现在各个生态主体功能区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比如排在第一名的主体功能区的评价值是第二名主体功能区评价值的近四倍。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利于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推进,不利于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的顺利实施,不利于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因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缩小各个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从而推进主体功能区均衡协调发展。

具体从表征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准则层来看,四个生态主体功能区也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征。在资源环境方面,黄山与池州生态主体功能区环境状态相对较好,化工类企业较少,工业废水废气废物平均处理量较低,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明显较多,同时两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森林覆盖率高,但是黄山生态主体功能区所在的区域内部地层岩性较为复杂,断层节理发育,山区地貌陡峭为岩土体位移类地质灾害提供了基本条件,因此自然灾害发生起数较高。而六安与安庆生态主体功能区则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自然生态相对较弱,但是在处理工业废弃物与植树造林举措上优于黄山与池州生态主体功能区,由此可以看出六安与安庆生态主体功能区正在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池州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创新产品少,投入低,只有2012年工业企业全部R&D项目量居于第一位但是并没有持久,这些因素导致其科技创新能力一直处于末位。而安庆生态主体功能区三种专利申请授理量、工业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数、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项、工业企业全部R&D项目量与人员经费投入等数值都优于其他三个生态主体功能区,其科技创新能力也最强。在经济发展方面,六安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安庆、池州生态主体功能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黄山生态主体功能区则以旅游业为主,其国内旅游总收入较高,但是旅客周转量不如其他三个主体功能区。在社会发展方面,六安和安庆生态主体功能区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较少,但是两者在公路里程和邮电业务量两项数值上具有较强的优势。而黄山和池州生态主体功能区正好具有相反的特征。在民生改善方面,黄山和池州生态主体功能区在人口素质方面表现较强,这将有利于当地的人才建设和培养。并且从两个主体功能区的就业状况来看主要以第三产业劳动人口比例较大,这和上述产业结构的特征是一致的。安庆和黄山生态主体功能区在人均住房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的数值有较好的表现,由此导致了这两个生态主体功能区具有较好的生活质量,而池州和六安生态主体功能区需要在这方面加强。

五、提升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措施

(一)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得知,资源环境的权重系数占总权重系数的23.48%,可见资源环境是影响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重要因素,所以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推进必须要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过程中,部分主体功能区不依据所在区域的主体功能,不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导致局部区域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严重。因此,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必须依据其功能定位,即生态产品供给安全保障的重要区域,全国重要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功能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该功能定位意味着提升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首先要修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扩大草地、森林和湿地等生态空间,并提供资源利用效率。这包括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构建生态走廊,促进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能力。此外,还要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救护和繁育,保护国家重点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加强水源涵养保护,严格监管滥开采、滥伐、滥开垦的行为,管护和恢复湿地、草地和森林资源。加强水土保持力度,恢复退化植被,巩固和扩大退耕还林成果,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二)实施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的结果,科技创新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贡献度达到15.42%,所以科技创新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具有重要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17]。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发展居于首要位置,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目前,生态主体功能区的科技创新水平总体不高,无法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因此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创新引领。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支撑是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保障。创新意识是一种勇于探索、与时俱进和开拓进取的思想状态。只有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才能以创新的精神积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政府应加强宣传与引导,培养大众的创新意识。创新支撑在本研究中主要表现为高校数量、计算机拥有量、学历、教育文化消费支出、科技人员与经费投入等。创新成果的获取不仅需要作为主导力量的创新型人才资源,还需要创新设备作为重要支撑。另外,政府应根据生态主体功能区的自身特点,制定创新发展方案,培育和壮大创新型企业,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三)坚持共享发展,持续改善民生

上述分析结果显示,民生改善对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贡献度占到了28.58%,这反映了民生改善是影响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重要因素。提升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必须坚持共享发展,持续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改善民生是推动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生态主体功能区要坚持以民为本,重点入手最受关注的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不断加强改善民生的力度,提高人口素质,保持就业稳定,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消除贫困,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最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发展特色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区位条件较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适宜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因此生态主体功能区应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例如生态主体功能区生物类型多样,水热资源丰富,植被保存良好,旅游资源丰富,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牯牛降、天堂寨、太平湖等位于区内,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生态主体功能区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总之,在不损害生态产品生产供给和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前提下,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资源开采、旅游、农(林)副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重点建设自然生态旅游基地、特色农产品和林产品生产基地。但是这些生态主体功能区的地貌类型复杂,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谷地和盆地夹杂其间,所以要加强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为提升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提供重要保障。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全国及各地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王茹,孟雪.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指标体系[J].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12(9):40-45.

[3]韩德军,朱道林,迟超月.连片地区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绩效评价创新方法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3个连片县域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6):45-49.

[4]朱海彬,任晓冬,黎飞,刘燕丽.我国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差异评价及协调发展对策研究——以黔中经济区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20):70-73.

[5]王晓玲,仝耀华.基于统计综合评价的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8.

[6]刘欣英,安树伟.基于主体功能区的西部城市化地区评价及发展研究[J].经济问题,2014(3):121-124.

[7]王健.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J].行政管理改革,2014(3):22-29.

[8]欧忠辉,朱祖平.二次加权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评价研究[J].东南学术,2012(6):95-104.

[9]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拓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10]陈国宏,康艺苹,李美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动态评价[J].技术经济,2015(10):17-23.

[11]李美娟.基于理想解的区域自主创新效率动态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2):114-123.

[12]陈国宏,李美娟.基于总体离差平方和最大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评价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5):43-53.

[13]卢方元,海婷婷.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绩效——基于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6(3):5-11.

[14]陈套.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竞争力动态评价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5(4):51-57.

[15]夏太寿,李子萤.R&D活动现状的国际比较与分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4(2):33-38.

[16]郭亚军,姚远,易平涛.一种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0):154-158.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功能区经济社会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山西省2017年地表水功能区水质现状评价分析
何谓“主体间性”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陕西省未来五年将建粮食生产功能区2700万亩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