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学艺,书写灿若烟火的青春画卷

2017-07-05 11:20
小演奏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美院学子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坐落于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南京主城区内,它是我国六大艺术学院之一、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国家文化部与江苏省政府省部共建大学。

百年的历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然而在南京艺术学院的发展历史上却有着极为重要和极具历史意义的记载。作为全国独立建制创办最早、延续至今办学实力最雄厚的高等艺术学府,南京艺术学院从上海美专、苏州美专、山东大学艺术系到华东艺专,再到如今的南京艺术学院,这百年的发展历程正可谓是我国现当代艺术教育跨越一个世纪发展的历史见证。在105年的历程中,南京艺术学院用尽全力让自己变得更好,而学子们有幸在这里经历了艺术的熏陶,遇见了更好的自己。如果说几十年前的学艺是默默修行,是苦练技艺,是口传心授,那么现在的南艺人则是“艺术+”,艺术+科技、生活、时尚、经济……

音乐学院:黑白琴键,弓弦人生

清晨,伏尔加河上空已响起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交响曲》,莱茵河边回荡着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而南艺音乐人在嬴政为破金陵王气而开挖的秦淮河畔也奏响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音符。

从南艺这方寸之地飘出来的轻灵音乐唤醒着学子们的艺魂,晨功是音院人提高艺术技巧的必修课,清晨的音符迎接着第一缕阳光,抚慰着還在睡梦里的精灵,这是音院人最好的早点。音乐是流进人内心的河流,学子们在练功房里对着镜子和节拍器弹拨琴弦、吹响簧管。在华丽的音乐背后,音院人是最耐得住寂寞的,练习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平淡而祥和,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学子们的心不骄不躁。

晨功和常规练习之后等待音院人的是乐理和史论,这是很多人头疼的课程,他们的大脑一半装着音符,另一半则装着关于对比还是模仿、变奏曲还是奏鸣曲等文字。艺术具有共性,音院人的艺术之路不仅仅局限在各自的专业上,在大一、大二时,他们会选择学习钢琴,音乐教育系的学生会选择更多的门类进修。

作曲课是一门烧脑的课程,相比背诵乐理的过程,作曲更注重实践。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说,音乐是人类向上帝的追问,那么作曲应该就是思考问题的过程,艺术家将心血与灵魂寄托在每一个音符上,以此迸发出自己的光泽与色彩。

周而复始的生活、似曾相识的琴键、残留余温的琴弦,音乐学院的夜晚是美妙的……

舞蹈学院:舞动的倩影,绚丽的青春

在南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穿着舞蹈裤行走在校园里,是南艺最有辨识度的背影,在舞台上他们是光鲜亮丽的明日之星,而舞台下是勤勉练功的学生。正如尼采所说:“每一个不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南艺舞蹈学院的学子从不辜负这大好的青春。

作为南艺历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舞蹈学院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尽管如此,这里也是南艺最年轻的学院——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超过半数,每年招生录取年龄最小的本科生均出自这里,比如连续两年录取的15岁“00后”就来自舞蹈学院。与此同时,年轻的舞蹈学院还是一个高学历学院,教师队伍中超过70%拥有博士、硕士学位。

人们都说舞蹈学院的练功房——演艺大楼像迷宫,其中的奥秘在于这个练功房是双层的,而在南艺像这样按照高标准建造的专业级练功房有11间,总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舞蹈学院还单独设有理论教室、报告厅和各种实验室,硬件条件和教学环境在国内舞蹈院校中均走在前列,此外还拥有兼具舞台、练功房和报告厅的多功能厅。

在南艺,舞蹈学院除了是最有辨识度的学院之外,也是出镜率最高的学院之一,在青奥会、电视台、高雅艺术进校园、南艺大型主题系列展演中从来都少不了舞院人的身影,其原创舞剧《虞美人》《潘玉良》《十二秒》《青春之歌》等作品曾多次公演,并得到社会好评。

从我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桃李杯”,到全国舞蹈比赛、华东专业舞蹈比赛、江苏舞蹈“莲花奖”等,南艺舞蹈学院师生们的原创舞剧、舞蹈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80余项,获奖人数达上百人,其中原创作品《沐月行》《千年鹤》《聆墨》《狱中春香》《昆丑争艳》《毕业照》《梅园梅》等摘得众多重量级奖项。在教育部艺术学门类下五个一级学科排名中,南艺的音乐与舞蹈学位列全国第六名。

美术学院:笔墨丹青绘多彩人生

美术学院是南艺历史最悠久的元老级学院之一,百年间,低调的美院人三三两两地互倚在南艺校园的一角,在安逸的古林公园里,他们在随身背着的画板上用无声的画笔记录着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不需要嘹亮的歌喉,也不需要灵动的表演,只有那专注的眼神与坚韧的身姿在一幅幅画作与雕塑间流连忘返。

晨光拂面,微风徐来,当你还在打着呵欠整理妆容时,美院人已在桌前挥洒笔墨了。窗台上的宣纸微微扬起一角,纸面上尚未干涸的墨迹折射出淡淡光芒。对于美院人来说,时间就如白驹过隙,他们一画就是一上午、一整天,这样的学习状态是美院人的常态。

对于书法系的学子们来说,笔墨纸砚是他们的标配,墨砚早已备好,毛笔在柔软的宣纸上留下难以抹去的痕迹,他们气沉丹田地回味着每一笔的质感,在黑白之间悟道思哲。世界似乎还沉浸在未醒的静谧之中,打破沉寂的是走廊里其他专业同学的脚步声。

画架、铅笔这些物件对画素描的学子们来说尤为重要,他们端坐在画架前,一只手灵活地用笔目测模特的身高比例,思量片刻便飞快地在纸上记下脑中一闪而过的灵感,双眼不时地观察一动不动的模特,脸上露出让人难以捉摸的表情。和人们印象中严谨的素描画相比,他们的作品抽象奔放许多,笔触无情画者有意,在他们看来,错误的一笔有时候会给画面增添许多新意。

国画系的学子们则手执画笔安静地徜徉在水墨丹青的世界里,在他们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安静的记录者,每一笔都需要耐心地去雕琢,色彩对于他们来说只是打破黑白平衡的凶器,简单的黑白搭配便足以传神写照。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美院人的课堂都是学生作画、老师指点,甚至到了中午也没有人因为饥饿而放下画笔,老师和学生都在专注地探索着美术的奥秘。他们或许想做商业画家,或许只是单纯地追求和享受绘画的乐趣,无论他们的梦想是什么,那一张张并不厚重的画纸都是他们的培养器皿。

画板是美院人的行李,秋后的古林公园褪去盛夏的繁茂与苍翠,在落叶讲述归根故事的时候,美院人的眼里满含着游子的乡愁。实践课程是美院必不可少的内容,壁画专业的学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广东考察实习,创作玻璃马赛克镶嵌与拼贴作品,学子们珍惜每一次远行,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时投入到学习与创作状态之中。

秋后的傍晚,落叶吟唱着自己的梦境,清风细语中,雕塑系学子们的梦想刚刚扬帆起航,他们手下的雕塑作品被赋予了独特的思想与意义。每一件雕塑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美妙的故事,它们悄然诞生又被岁月无情地遗忘,却永远是最忠实的、无言的讲述者。

在这个陪伴南艺走过百年风雨的美院,深夜的味道永远沉浸在笔墨丹青的安详与恬静中,美院门口被时光染成铜绿色的刘海粟先生雕塑见证着南艺无数个春去秋来,诉说着那久远的南艺故事。

梵·高的《星空》仍在闪耀,徐悲鸿的马儿依旧在原野上奔腾,《兰亭集序》仍在续写着汉字的传奇……在艺术面前,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即便是简简单单的两幅素描也能在彼此心中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设计学院:学习设计,感悟生命

设计学院是南艺最大的学院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上海美专的工艺图案科。有人问什么是设计,有老师这样解释:“学设计就是在学生活,学着去设计生活,设计是与生活走得最近的一门艺术。”

旋转楼梯上匆忙的脚步、一楼电梯口焦急等待的扇形人群以及不时传来传达室师傅的招呼,这就是设计学院清晨伊始最真实的写照。漆艺教室里弥漫着独特的味道,切割木材和规整石膏是漆艺专业学子们经常要做的事情。

陶瓷教室里,学子们正忙碌于自己手中的泥条,看得出他们每个人对泥巴都有着特殊的情感,他们把自己的兴趣捏出来,青春时光在与泥巴打交道的过程中悄悄溜走。

对于设计学这样的理论类专业的学子们来说,经常光顾的除了上课的教室,就是设计学院的图书馆了,他们会利用闲暇时间,选一处安静的角落,挑几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徜徉书海,以寻找灵感和汲取成长的养分。

学设计的学生也需要绘画,除了在教室上课,其余时间他们不是在设计车间里搞设计,就是在画室里画手绘、做作业、记录勾画脑海里的奇思妙想。

设计车间里做金属和首饰设计的同学会告诉你什么叫“精工出细活”,不管是做戒指还是镯子,都需要一点一点耐心打磨,细心的同时亦不能丢掉耐心,一次次敲打下去直到敲出满意的型,丝毫不允许一点点分心。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子们来讲,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景观设计,设计基础都显得尤为重要,学会如何分工协作也是他们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模型时每个人都在各自忙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各自分工创作,又不脱离集体。

公共设计专业有一个超级大的教室,这个专业可以说是设计学院涉及知识范围最广的专业之一,以公共空间作为设计对象,其发挥的空间很大,创作的元素相比于其他专业也丰富得多。

做设计的同学经常会碰到改不完的手稿和熬不完的夜,有人曾这样自嘲:“设计都是用生命来进行交换的。”也有人曾这样回忆:“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在天台通宵做设计时看到缓缓冒出地平线的太阳。”或许在南艺设计人眼里,成长就是在这样一种不断修改的过程中获得洗礼,他们会用这样一句话来告诉你为什么会在设计这条路上如此执着:“成正比例的事一直存在于付出与回报间。”

在南艺,你以为艺术生的期末打开方式就是弹琴、唱歌、画画、跳舞?其实除了各自的专业外,总有那么一门或几门课程来得猝不及防,它们可能是闭卷的公共课,可能是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也可能是学子们随勾手选却发现非常难的选修课。没错,对于南艺的学子们来说,总有那么一些课程让他们抓狂,然而他们总能保持微笑勇敢面对,用自己的努力诠释着校训“宏约深美”这四个字。

在南藝,学子们轻轻地来但不想悄无声息地走,南艺早已为他们准备好一站式的学习,从附中、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有很多人在这里一待就是七年甚至更久……

其实,南艺赋予学子们的还有一种属于南艺人独有的腔调,这是一种独特自由的气质。从一百多年前刘海粟先生最早使用西方绘画中的模特开始,南艺就确立了“不息的变动,不息的改造”时时刻刻走在时代前沿的办学思想。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种敢为人先的思想早已深入南艺人的骨髓,而如今的校园也变身为学子们的实验场。

如果你也爱艺术,那就把你最浓墨重彩的青春留在南艺吧。

猜你喜欢
美院学子学院
北在哪?
桑坤利作品选登
乐志婷作品
用务实的态度、创新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
张建霖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