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分析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

2017-07-05 14:47阿依努尔艾孜木古扎努尔阿不都拉
实事求是 2017年3期
关键词:克拉玛依市低收入城镇居民

阿依努尔·艾孜木古扎努尔·阿不都拉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城镇弱势群体生存状况分析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

阿依努尔·艾孜木古扎努尔·阿不都拉

(新疆农业大学管理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在我国,城市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它的构成状况、规模以及存在问题等出现复杂化、扩大化以及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社会问题。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发现,城镇弱势群体核心特征是经济收入偏低,而其他一切特征也都源于低收入状况。对城镇弱势群体的帮扶与救助的重点是提高其经济水平,不能靠简单地送钱送物解决他们的困难,必须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提高弱势群体劳动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保障活动,让弱势群体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脱离困境。

克拉玛依弱势群体生存状况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矛盾凸显的特殊时期,科技进步、技术改革等引发了急剧的社会转型,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各类不确定因素,社会转型引发了社会不公,社会利益群体结构的不断变化和调整,由此产生了弱势群体问题。弱势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在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客观存在的,[1]弱势群体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普遍存在的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城市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它的构成状况、规模以及存在问题等,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出现复杂化、扩大化以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不容回避的问题。[2]因此,研究城镇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在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克拉玛依市发展概况

克拉玛依市建立于1958年,是我国唯一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全市面积9500平方千米,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等38个民族,全市总人口为379244人,其中户籍人口290144人,暂住人口为89100人,占总人口的23.5%。市辖境内有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行政区以及新疆油田公司、独山子石化公司,克拉玛依石化公司等三个特大型中央石油石化企业。2013年实现的生产总值为853.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59∶86.64∶12.77,[3]是一个经济成份比较单一的城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克拉玛依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都不断得到改善。

首先,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几年来不断稳定增长,从2008年的14026.7元增加到2013年的25248.6元;比上年增长10.1%[4](见图1)。

图1 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长率

其次,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3695.8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其他商品和服务、交通和通信、食品等方面的支出增长最多,分别增长了68.9%、30.9%、28.9%[5](见表1)。

再次,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5595元,人均增收2123元,比上年增长15.8%[3](见图2)。

图2 克拉玛依市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及增长率

另外,居住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2013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457套,新建廉租住房108套,新建公共租赁住房406套,城市棚户区改造安置房826套。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12平方米,比2008年增加了3.5平方米,增长了9.8%。

二、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生存状况

为更好地了解城市弱势群体生存状况,我们以克拉玛依区为调查点,对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目前享受城镇低保的人员和收入较低的城市居民。问卷内容包括: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物质生活、家庭生活、娱乐休闲、社会交往、子女教育等方面。一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00份,问卷有效率达100%。

(一)物质生活状况

1.家庭收入情况。克拉玛依市城镇弱势群体的家庭收入水平较低,与本市城镇居民平均家庭月收入相比差距很大,比如2013年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家庭月收入为2797.5元,弱势群体家庭的月收入平均为1310.64元,只相当于本市城镇居民平均家庭月收入的46.9%。弱势群体是劳动力市场的边缘群体,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年龄偏大,造成就业率不高,收入偏低,生活基本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的状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中月收入不到1000元的家庭为32%,其中不到500元的占10.5%,月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的家庭为44.5%,月收入1500元以上的家庭仅有20.5%(见表2)。

表2 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家庭收入状况

从收入来源看,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家庭的收入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资助、借款以及补助等,其中补助和工资性收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分别占总收入的27.2%和25.5%;其次是政府补助,占20.7%;再就是靠亲戚朋友的资助,占11.2%。由于弱势群体不具备较高的偿还能力,因此一般情况下都不愿意给他人借钱,除非是一些特殊情况,如为了看病或者给子女筹集学费(见表3)。

表3 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家庭收入来源状况

2.家庭消费情况。调查发现,除了一般的生活必需品外,医疗费用是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生活支出最大的一项。由于弱势群体收入水平、消费水平都很低,导致他们生活质量不高,再加上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弱势群体的患病率比普通水平人群要高。其次,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家里有残疾或重病患者的,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笔医疗支出。

子女教育费用是另一项重要的花费。近年来,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子女的教育改变家庭处境;另一方面,他们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

从消费情况来看,弱势群体在人情往来方面的开支也较高,表明了他们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也比较多(见图3)。

图3 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消费情况

3.住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房屋居住性质主要有承租私房、承租廉租房、承租公房、拥有私房和住政府福利房等五种。其中,拥有私房的家庭最多,占39%;其次是承租廉租房的家庭占26.5%(详见图4)。

图4 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居住的房屋性质

由图4可知,本市弱势群体享有房屋所有权的比例较低,除了早期购买私房,家庭发生变化后没有卖掉房子的一部分家庭,其他家庭都选择了租赁房屋。从房屋面积来看,本次被调查人员中,家庭住房面积集中在50~70平方米之间的占66%;住房面积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最少,占6%(见图5)。

图5 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居住的房屋面积

可以看出来,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的家庭住房面积偏小,这对于部分三代人一起住的或者子女结婚后没房子跟父母一起居住的家庭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而房屋面积90平方米以上的家庭多是由于政府安排集体搬迁,统一搬到市区里的。由于政府提供的房子面积较大,选购最小的房子也是90平方米以上,为此多数家庭都背负了不同程度的房屋欠款。

(二)家庭生活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家庭大体上是和睦的,不和睦的占24.5%。可以说,受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压力,弱势群体家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矛盾,但大部分人还是选择了家人之间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一起度过难关(详见表4)。

表4 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家庭和睦度

经济、住房、消费观念、子女教育和社交等几个方面都是引发弱势群体家庭矛盾的因素。由图6可知,经济原因是引发弱势群体家庭矛盾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就是子女教育问题。一般来说,这两种因素在所有家庭出现的矛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住房原因所占比重并不高,与部分弱势群体将住房归结为经济原因有关。

图6 导致家庭矛盾引发的主要原因与比例

(三)娱乐休闲状况

从克拉玛依市居民娱乐休闲需求的满足状况来看,无论哪种家庭类型,看电视、聊天、打麻将、下棋、看报等娱乐休闲活动仍然是城市居民的主要选择。在弱势群体家庭的娱乐休闲活动中,看电视这种“被动接受型”的娱乐休闲活动所占比重最大,这也说明弱势群体家庭主动采取行动、享受的娱乐休闲活动不多,水平不高。此外,从表5可以看出,弱势群体的娱乐形式大部分选择了消费不高又能增进情感的方式。

(四)子女教育状况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子女的教育是他们改变自身生活和命运的主要选择。[5]通过调查资料可知,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希望可以通过子女的教育摆脱贫困生活、改变自身状况,再加上不希望后代继续重蹈覆辙,走自己的老路,因此子女教育开支是他们生活开支最主要部分之一。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弱势群体家庭对子女的各种学费感到有压力。一种是,随着中小学生参加课外各种补习的情况越来越多,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上学压力大,家长担心孩子跟不上同学们的水平,尽最大的努力,让孩子去参加课外补习班,因此,每个月多了200到300元左右的费用支出。另一种是,对孩子已上大学或即将要上的家庭来说,学费和孩子每个月的生活费是他们最大的负担。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部分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都选择了贷款上学。

表5 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家庭主要娱乐休闲活动状况

三、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的基本特征

我国城市弱势群体的组成结构比较复杂,形成原因和成份不同,但他们都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生活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收入都不高。[6]为便于分析,本文以收入为指标,采用五等分组方法,将现行的城市住户调查资料按可支配收入由低到高排序分组,用最低的20%(以下称为低收入户)对弱势群体生活状况进行描述。从当前克拉玛依市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有以下几种相互联系又互为因果的基本特征。

1.家庭就业率低。大多数城镇弱势群体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受文化层次的限制,他们不仅就业困难、就业收入低,而且一旦失业,就很难再就业。从就业难度方面看,女性比同龄的男性难,老年人比年轻人难,残疾人比正常人更难。由于自身条件低,他们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7]调查资料显示:低收入户家庭比正常家庭每户平均人口多0.16人,而平均有收入人口却少0.23人,平均每一就业者需赡养人数多0.06人。克拉玛依市低收入群体家庭有人口较多、就业率低、赡养人数多等特点(详见表6)。

表6 克拉玛依市城镇低收入家庭情况

2.经济收入低。经济收入低是城镇弱势群体最主要的特征。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生理或社会原因等因素,其经济收入普遍低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水平。比如,2013年,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3247.34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7.5%、最高收入家庭70.76%。低收入家庭与克拉玛依市的平均水平、高收入家庭之比为1∶1.91∶3.42,差距非常大。2013年,低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仅相当于2007年全市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低收入家庭居民的生活水平仅是2007年全市的平均水平,是整整7年的差距。经济水平的严重落后是他们为何脆弱的原因,在面对重大疾病或灾重等突发情况时,承受能力非常低。

3.生活质量低。家庭经济收入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生活质量的好坏。弱势群体的经济收入低下现象,必然会导致生活质量比不上一般家庭的问题。而其生活质量低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消费水平低。2013年克拉玛依市低收入家庭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为17888.83元,与同期全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家庭的之比为1∶1.32∶2.64。其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交通和通讯等方面差距最大,分别为1∶1.9∶6.6和1∶2.07∶7.54。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消费情况和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提出的标准,即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2013年,克拉玛依市低收入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2.4%,全市居民的平均水平为35.4%,高收入家庭的是25.8%(详见表7)。

由此可见,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消费情况表现出不一样的状况,比如家庭收入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已进入了富裕的行列,高收入的家庭已跨入了最富裕的行列,而低收入的家庭刚刚进入小康水平。

二是家庭食品消费质次量少。2013年低收入户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7971.66元,全市平均水平为8393.53元,高收入户则为12202.56元,三者之比为1∶1.05∶1.53。低收入家庭的主要食品消费量方面除了肉类之外,其他都低于全市居民的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家庭,其中对干鲜瓜果类的消费量明显偏低,与全市平均水平和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量之间的差距是最大的,比如,高收入家庭的人均鲜瓜果类消费量是低收入家庭的3.26倍,克拉玛依市居民的平均水平相当于低收入家庭的的1.19倍(详见表8)。

表7 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比较

表8 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额比较

4.社会地位低。政治和经济是紧密相连的。弱势群体文化水平及经济水平都偏低,对于政治领域的关注度不高,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不高。因此,弱势群体除了在经济上弱势外,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也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参政议政的权利也经常被忽视。我们知道,政治生活的产品是公共政策,而公共政策是政府对整个社会价值作权威性分配,也就是说,弱势群体处于整个社会体系的下层,他们无法通过政治活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8]

5.心理承受力低。城镇弱势群体因经济上的低收入性和社会地位的低层次性,使他们比一般人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9]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市场流通速度加快、产品更新加速,人们不仅追求物质享受,在心理需求方面也逐年增长,不堪重负的弱势群体面对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必然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因社会保障的缺失,他们无法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对所面对的生活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长期处于弱势的地位,若生活处境无有效改观或压力无合理的宣泄,必将诱发心理问题,导致心理不平衡,由此引发抵触、仇恨情绪,甚至会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城镇弱势群体的核心特征是经济收入偏低。其他一切特征都来源于低收入状况。由此看出,城镇弱势群体的帮扶与救助的重点是提高他们的经济水平,以此解决各种困难。在提高其经济收入水平的问题上,单纯地送钱送物并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困难。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提高弱势群体劳动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保障活动,让弱势群体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脱离困境,同时更要注重给与精神层面的鼓励和支持。

[1]吴玲,施国庆.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研究综述[J].南京社会科学,2004(09).

[2]郭文亮,张居永.我国弱势群体社会公平问题探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02).

[3]克拉玛依市统计局.克拉玛依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tjcn.org/tjgb/201410/ 27793.html,2014-10-06.

[4]克拉玛依市统计局.克拉玛依市统计年鉴[Z].乌鲁木齐:年鉴社,2014.

[5]李冲.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01).

[6]崔莹昕.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

[7]荆媛.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及原因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5).

[8]胡阳.浅谈我国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2(12).

[9]尹盼盼,王海燕,肖亚梅.我国城镇弱势群体社会救助问题浅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3(04).

责任编辑:洪美云

C312.81.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3.13

猜你喜欢
克拉玛依市低收入城镇居民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娶低收入老婆
天津城镇居民增收再上新台阶
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的比较研究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
新疆克拉玛依市绵羊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发布穷人CPI是正视低收入阶层之举
对克拉玛依市第十三中学民汉合校后工作开展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