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策略思考

2017-07-05 13:27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年6期
关键词:残疾残疾人校企

陈 瑞 英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教务处, 浙江 杭州 310023)

残疾人高职院校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策略思考

陈 瑞 英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教务处, 浙江 杭州 310023)

校内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载体,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有助于加快残疾学生社会融合的步伐,有利于提高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为此,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要加强规划,主动构建符合残疾学生潜能开发的校企一体的实训课程体系,完善制度、科学管理,校企以基地为载体协同育人,切实提升残疾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残疾人; 校企共建; 校内实训基地; 实践教学

0 引 言

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就业年龄段(男 16~59 岁,女 16~54 岁)的残疾人约 3 200 万人,每年新增残疾人劳动力 30 万人左右。其中,超过90%的残疾人具有部分或完全劳动能力,但在具备就业能力的残疾人中,只有小部分人实现了就业[1]。能否高效开发这些残疾人的职业能力,使之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残疾人大学生是残疾人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技能养成和就业质量关系到社会就业公平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以就业为导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不断提高残疾大学生就业比例和层次,完成职业适应和社会融合的有效途径”[2],而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设施和场所,更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重要载体。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贯通和对高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及高效运营成为一所职业院校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3]。

1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重要意义

1.1 有助于推进残疾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由于长期担负福利功能、政府的全额投资及封闭式的教学管理,中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意识不强,大部分学校仍然延续传统的教育和教学模式,不能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求[4]。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基地引入企业的工作情境,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企业的项目,教学过程以任务为驱动,有企业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实现了在做中教、做中学、和学中做,打破了教室和实训室的界限,搭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平台,进而改变传统封闭式的教学管理和培养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求,为社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推进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残疾学生和企业的多方共赢。

1.2 有助于残疾学生加快社会融合的步伐

据对残疾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发现,目前残疾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实践经验欠缺,在工作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职业适应性和就业稳定性较差。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可追溯到校内的实践教学安排存在不足,关键在于“实训内容缺乏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5]。

残疾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基本是被封闭式管理,对社会认知相对不足,有的学生身体残疾比较严重,校外实训基地由于无障碍设施或管理细节上还不能满足这类学生的实训需求。所以,要不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有效地帮助残疾学生架起从学校到职场的桥梁,让他们在校内就能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受到标准化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熏陶,领略市场的风云变幻,进而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坚定对职业道德的操守,深化对职业发展的思考,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其社会融合的步伐。

1.3 有利于“双师”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中,残疾人高职院校的教师再也不愁真“项目”或“任务”没有来源,因为基地引入的教学项目或技术推广项目本身就来自企业,由原来的“找米下锅”变成了“米在锅中”,教师因此可以深入开展以工作过程、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自觉地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可推进“教、学、赛、研”的结合,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

2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现状与困境

2.1 企业缺席,导致基地定位不准

残疾人职业能力的培养周期长、过程复杂,而投资回报率远低于所承担的风险,对于以赢利为终极追求目的的企业来说,参与残疾人的职业能力培养的积极性普遍较低。曾有课题组对浙江省部分企业参与残疾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情况开展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企业无一家认为会主动寻找残疾人高职院校合作”[6]。事实上,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基于校企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互惠多赢的利益驱动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基于优势互补的共享机制和基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7],而残疾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中这些机制更为匮乏。目前,残疾人高职院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拨款,尽管残疾人高职院校积极引进企业参与,但基地建设中除了少量捐赠外,企业在设计、人才、项目、管理等方面都没有很好地参与。由于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使校内实训基地定位不准,不能很好地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要求进行建设,降低了基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社会效益。

2.2 基地功能单一,服务社会能力弱

基地建设仅凭专业教师的调研入手,使得校内实训基地“只是针对一两门核心课程乃至非核心课程进行建设,缺乏着眼于整个大专业群、大职业群的规划,导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缺乏体系性和整体性”[8]。结果,不仅相关专业之间而且在专业内部的各课程之间都很难实现资源共享,相应的技能考证、社会培训、技术研发以及成果展示等功能开发不力,致使基地实训功能单一,使用率低下,基地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均无法凸显,基地发展容易陷入不可持续的境地。

2.3 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投入,轻软实力积累

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兼具着社会福利的功能,建设经费主要靠行政拨款,基地建设中容易出现盲目“贪大求全”的倾向,由于建设理念的局限,使校内实训基地偏重参观性和展览性,沦为“形象工程”;有的基地建成后,配套的管理制度和高水平的管理队伍没有跟进,职场环境缺乏营造和布置,导致基地或成为企业流水线上的一个校内车间,或仅以教学观摩为主,难以实现强化残疾学生综合技能的实践教学效果。

3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策略思考

3.1 政校企联动,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1) 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为促进企业积极参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政府一方面需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法制建设方面的做法,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走上法制化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工商联、科协等行业协会的公共行政管理职能,协调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同时还要用财税政策等经济手段,运用奖补、政府购买服务、捐资激励等方式,或者“利用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通过新品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校企合作企业纳入高科技产业链,提升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层次”[9]。政府通过这些方式和手段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携手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2) 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校企合作中,尽管“职业院校和企业存在 ‘育人’与 ‘逐利’的价值分歧”[10],但两者的文化仍有契合之处,即两者的价值平衡点在于人才培养,企业与残疾人高职院校合作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为企业未来经济增长助力,而且也是企业未来社会形象的“软实力”品牌。所以,企业要切实提高为残疾人职业教育服务的价值认同,以长远的眼光审视企业追逐利润与社会责任这一核心价值的追求,抓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这一契机,从理念到设计、从人员到技术全方位与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对接,为共建的校内实训基地定好位,把好方向。

(3) 学校—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铁还需自身硬。残疾人高职院校要积极调研企业的人才所需,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积极尝试现代学徒制,引入企业标准和企业文化,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主动着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否则,校企合作共建将难以深入和持久。

3.2 调研优先,科学规划

(1) 调研行业与企业。选择在行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且有心服务残疾人事业与学校合作的企业,是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能否成功的关键。而且,每个企业生产与运营都有自己模式,学校要充分了解企业的产品与生产运行方式及其在行业中的活动,寻找残疾学生在其中可能的职业岗位和发展前景;要了解企业业绩与发展状况以及企业的用工制度和文化氛围,寻找校企文化的契合点。

(2) 和同类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状况比较。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无论是新建、改建或扩建,除了要充分调研合作企业外,还要调研学校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广泛听取专业团队和学生的意见,并要学习和借鉴同类兄弟院校的建设经验,要有大专业、职业群的理念,合理布局,严密论证,切不可盲目上马、照搬照抄。只有通过前期广泛的调研,学校和企业才能共商建设规划,围绕适宜残疾人的职业岗位设计基地的物化环境和文化环境,立足残疾学生的身体适宜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适度增大虚拟实训作为补充,即沿着模拟(虚拟)训练一仿真实训一生产性实习一顶岗实习这一路径进行建设[11],进而明确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① 开展在校残疾学生的实践教学;② 用于竞赛和技能鉴定;③ 推动产学研合作;④ 开展残疾学生的创业教育;⑤ 为社会广大的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

3.3 优势开发,协同育人

(1) 构建符合残疾学生潜能开发的校企一体的实训课程体系。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残疾人弱势智能补偿,更需要关心残疾人优势智能的发挥,如盲人的听力和触觉很敏锐,而聋人则有视觉优势,并有较强的专注力和抗噪音能力。盲人和聋人以上优势只要经过刻苦训练,就极有可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为此,企业的部分岗位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坚持以优势能力为本,为其提供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提升教育,以实现将优势智能转换为职业优势,为其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石[12]。在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理论教学—作业练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这种偏重理论传授不利技能习得的教学模式,要引入残疾学生适宜的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摒弃以教材为核心,以章节为次序来安排教学内容的传统模式,根据企业项目和任务来重组教学内容,把操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知识,变成可定义、可统计的知识要点,每个知识点都与实际操作技能紧密结合[13],构建以能力为本位,校企一体的教学和实训课程体系。考虑到残疾学生的身体特殊性,课程实习、项目实训和毕业实习均可在基地中进行,使残疾学生的实训呈现典型性、递进性和系统性,推进其职业综合能力的提升。

(2) 校企双元共建、协同育人。 残疾人高等职业院校总体学生规模不大,但学生残疾类别多样,残疾程度各不相同,可开发的职业优势也不尽相同且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为此,学校宜与合作企业开展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大一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二根据学生所选的专业方向进入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而各专业方向均建双师工作室,由校内专业名师和企业技术骨干共同指导学生,按照校企一体化课程进行工学结合。基地内的各个工作室既是具体教学、实训的场所,也是技能竞赛和技能鉴定培训的场所,还是企业与学校技术交流与研发的场所。双师工作室的运作,能为企业提供具体的参与平台,激发企业参与的动力,企业愿意把项目、人力、文化等资源输入到工作室,就成功实现了校企双元共建、打造“真环境育人、真设备操作、真项目实战”的协同育人场所的建设目标[14]。

3.4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校内实训基地应实施企业化和实训工作情境化模式,即实训中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这其中,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完善的管理机制是保证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正常、高效运转的必要条件。

(1) 健全各类基地管理制度。根据管理对象及执行主体的不同,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制度大致可归为3类:①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其中,针对实训教师(基地负责人、实训教师、实训辅助管理人员等)的有各种工作职责、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实训教学规范、实训教学检查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等;针对学生的有实训纪律规范、安全文明操作规则和清洁卫生制度等等。② 物资管理制度。如库房管理办法、物资借(领)用制度、损坏赔偿办法、低值易耗品使用定额等等。③ 生产与经营的科研服务管理制度。如:生产经营管理及创收管理办法、科研服务管理条例、社会培训管理办法、外来加工服务规范、考证管理细则等等。在种种制度中,特别重要的是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分配机制和绩效考核,促进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开放使用,吸引高水平的人才留在基地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基地自我造血功能,推进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2) 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基地。① 要建立实训基地网上管理平台,将实训基地内所有实训室和实训设备与学校的0A系统、教务系统对接,实现平台对实训基地管理与维护的全方位、全时段的信息掌握,便于教学统筹安排,也方便残疾学生课余实训的预约与管理;② 要建设数字化的实训基地资源数据库,包括实训设备资源库、校企一体的实训课程教学数据库(如典型工作任务操作要点、项目指导书、教案数据库、案例教学片段视频等)、学生实训学习库(如习题库、试题库、技能竞赛题库、技能鉴定模拟库等);③ 要建立智能化的考评系统,通过网络和智能控制技术,不仅将残疾学生每次实训成果记录在内,还将课堂表现、课余参训次数及安全操作情况一并考核,可提高考核的准确率和效率。

(3) 校企共融,文化育人。要加强构建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文化的合作机制,将企业文化中先进的管理思想、激烈的竞争意识、创新的工作理念、全局的团队意识、严格的行业准则、标准的职业规范、高端的服务水准与特殊高职院校的博爱、自强、奋进校园文化相结合,形成高尚而丰富的校企共同文化,促进残疾学生生成“零缺陷”的质量意识,自觉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树立起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环保意识,使学生在培养职业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完成了从普通在校大学生向职业人身份的转变。

4 结 语

“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完善已有的残疾人职业教育政策与法规以促进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校企通过共建校内实训基地这一载体实现紧密合作,共同帮助残疾人大学生“增能”,为残疾人“赋能”,定会进一步推进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与社会共谋发展并共享发展,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彰显出独特的社会理性文明之光。

[1] 朱 霜.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一基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视角[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

[2] 朱颂梅.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对策[J]. 现代特殊教育( 高教),2015(10):69-72.

[3] 丁莉萍.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要素[J].职教论坛,2014(25):50-54.

[4] 张秋容,杨 伟,于景福.“教学工厂”理念下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2012(1):75-76.

[5] 陈瑞英.企业参与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16(8):14-18.

[6] 丁金昌,童卫军. 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 高等教育研究,2008(6):49-55.

[7] 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6):17-19.

[8] 朱颂梅,郎家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5(34):18-21,51.

[9] 林俊标.浅析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三股力量[J].教育评论,2014(10):32-34.

[10] 王晓江,罗怀晓,梁熠保,等.高职工科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7):180-186.

[11] 范莉莉,李 宁.以就业为导向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高教),2015(4):40-43.

[12] 吴浩宏.“校企一体化”课程 联通学业和就业[N].中国教育报,2016-12-20(11).

[13] “学·赛·研·培”开创双师工作室育人新模式——来自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6-12-17(004).

[14] 吕栋腾,姜 鑫.关于高职院校建设开放型校内实训基地的思考[J]. 职教通迅,2013(6):57-58.

Strategic Thinking on Campus Training Bases Co-built by Enterpris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the Disabled People

CHENRuiying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Zhejia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pecial Education, Hangzhou 310023, China)

Training bases in colleges’ campu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and for the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and working, because they are in favor of advancing the disabled students’ social integration and of develop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the disabled. Some strategies are given in this paper for a more effective campus training base co-built by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to develop disabled students’ vocational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and professional adaptabilities which include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and to stimulate th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enterprises; to focus on the planning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the disabled; to construct a college-enterprise integrated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for developing the disabled students’ potential abilities; to improve the system with a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co-cultivate students by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through the training base as the platform.

disabled people; co-built by enterprises and colleges; campus training bases; practical teaching

2016-09-18

浙江省教育厅2017年科研项目(Y201534416);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2016年科学研究课题(2016023)

陈瑞英(1972-),女,浙江临安人,硕士,副教授,副处长,研究方向: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Tel.:0571-86452701,13588365131; E-mail:yscry1972@126.com

G 642.0

A

1006-7167(2017)06-0245-04

猜你喜欢
残疾残疾人校企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校企合作五反思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