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铜艺从工艺品回归生活

2017-07-06 15:50朱军岷
中华手工 2017年6期
关键词:手工艺故宫文创

朱军岷

铜这个行业对于大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三千年以前,中国的青铜时代记录了盛极一时的铜文化,而到了现代,老百姓的家里已经很少有銅器了,铜基本处于断层的状态。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铜匠,我们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把铜重新带回千家万户。

“手工艺是传统文化实现的渠道和载体。”

手工艺价值所在,是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也是传统文化实现的渠道和载体。所以手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也意味着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谈振兴离不开商业和市场,要让老百姓看得到、买得到、用得到。

目前手工业的繁荣正是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这个大背景下的文化复兴和回归。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也极大地助长了手工业者作为一名传统工匠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我认为社会对于手工艺的关注不会是昙花一现。

传统行业、传统手工艺是否需要创新,这是一个伪命题。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个方面,都需要创新。与时俱进包含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手工艺行业也不例外。创新,主要是手工艺从业人员思维的创新,是对当下的生活、当下的大时代的一种反应和互动。

“我是匠人,也是商人。”

朱府铜艺在做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两个重点:第一,牢记你的文化在哪里?你的根在哪里?第二,抓住机遇与IP合作。传统的工艺赋予故事会更受消费者的喜爱。即使我们是做一把铜茶壶,也希望加上传统文化的烙印。

现在在故宫的广场就可以看到五头牛,这是朱府铜艺的代表作《五牛图》。与故宫文创的合作,是我自己争取来的。我花了一年时间做了200多款文创产品,选择故宫是因为故宫文化是传统文化,再者铜文化不像快消产品,是不会落伍的。刚好单霁翔院长的想法与我们一拍即合——把故宫文化带回家。于是他们把乾隆花园给我,让我来陈列这200多款文创产品。现代手工艺的产品一定要“傍大款”,大款就是大的IP,这是捷径,会节省一大段宣传的路。我是一个匠人,但是我也在经营一个品牌,所以我要做的就是以铜为主,创造出新兴的传统文化,再把它带去市场。

“铜有罕见的抑菌作用。”

我是第五代传承人,前面三代都是开铜铺的,做的是日常器物。那个时候民间没有所谓的铜艺术品,铜就是实实在在被百姓使用的物品,我们家传下来的是普通的手工艺。铜在国外是很普通的材料,没有比其他材料贵,设计师一直很开放地做铜设计,将铜用在建筑上、雕塑上。很多人不清楚铜对人到底有没有害处?其实韩国人、日本人,甚至欧美国家的人都在使用铜餐具,唯独我们中国人没有用了。国际铜业协会专门做了研究,认为铜的抑菌性非常好,细菌在铜表面没有办法生存。在欧洲街头,打开水龙头就可以直接喝水,因为它是铜管输送的。铜非常独特,基本上所有的材料都没有像铜这样的抑菌性。比如说银,它虽然可以检测细菌,但是没有办法处理。

“让铜艺回归生活,用于日常。”

我提出的是让铜重新回到生活中,是一个重新回归的概念,说它重新是因为铜文化断层了。在解放后铜作为国家战略物资被国有化,私人买不到铜,铜就离开了老百姓的生活。打铜手艺这个伴随中国人生活两千多年的行业逐渐退出了市场,我们的老铜铺、老品牌也关门歇业了。直到2 000年以后我才提出让铜重新回到生活中,当时我们也经历了很多挫折。由于不知道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铜制品,于是我们尝试开发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这10年来我已经开发了2 000多件产品,但还在艰难地摸索。其实传统行业没有太多的经营技巧,我们的品牌发展起来,是因为整个环境好起来了,而我们只是在坚持做而已。挖掘传统手工艺文化是一项自觉的工作,手工艺的好与坏基于使用人的体会,好用的东西大家自然会买。铜需要文化与工艺的附加值,否则在工业化时代没有竞争力。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产品上更多地去挖掘手艺的含量,用最快的时间把工匠带出来,让手工艺产品可控化、批量化。

猜你喜欢
手工艺故宫文创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雪中故宫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手工艺·温州发绣
走近手工艺人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