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

2017-07-06 15:56
中华手工 2017年6期
关键词:砂器搪瓷油纸伞

拾遗,是捡拾遗失的美好,是追忆传统、回味经典,发现传统工艺的新容颜。

拾遗主题展以生活美学为理念,集结国内十几家优秀品牌和创作团队,以衣、食、住、行四方面呈现古人与现代人、生活与思想的对话,发掘掩埋在平凡之中的生活美学。现场的纸板展桌,不仅可自由拆卸组合,还能回收再利用、自然降解。一把质朴的陶壶、一碗妈妈味道的辣酱、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一只时尚的搪瓷盘、一柄油纸伞、一件点翠首饰……一针一线、一衣一食、一住一行皆有现代工匠的执着,与生活美学智慧。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宋代哲学家王阳明《别诸生》中的一句诗。现代人认知的手工艺,在古代就是制作日常生活普通用具的技术。那些平常说的大道理,就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就在他们与生俱来的行为习惯里。

桦陶陶:土木共生

荥经砂器已有2 000多年历史,黑色、银色是其独有的颜色,制作砂器的原材料是荥经当地特有的白善泥及煤渣混合而成。制成的砂器不仅肌理丰富,还能在明火上烧制,具有耐高温、抗腐蚀、保鲜等优点。

根源

古人善于将各种天然材料制作成器物,砂器、陶器最先出现在人类社会中,走过了千百年的岁月,在现代匠人的手中依然鲜活如初。

展厅里的黑砂器、红砂器,给人粗犷、古朴、沉稳的感觉。粗粝的手感、炭火烧制的痕迹、砂砾的厚重感,与平时使用的陶瓷风格迥然。

虽然现代砂器烧制工艺已经能把泥土与砂质处理得非常细腻,甚至能达到紫砂的效果,但是桦陶陶还是保留了砂器最原始的状态。制作的成品先后获得了德国红点、美国IDEA等设计大奖,在米兰设计周、威尼斯双年展、北京设计周展出。

“木若无土,有失栽培之力;土若无水无木,不能长养万物。”创始人廖桦将砂器与天然树枝结合,让精细打磨后的木柄与砂器粗粝的质感形成对比,相互映衬,天然树枝弯弯曲曲的自然形态也与砂器的乡土气息相呼应。

白浒窑:小巧玲珑

来自爱物集物手工艺服务平台的白浒窑和荣昌陶,两种器物都流传久远,各有特色。

临川白浒窑陶瓷起源于南朝,成长于隋唐,繁荣于宋元,是我国江南古陶瓷生产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烧造技艺在民间一直延续至今。

张志刚从1993年起,师从陶瓷工艺名家,系统学习白浒窑陶瓷技术;1999年起,他开始从事白浒窑陶瓷制作、加工及宣传推广工作。

经过近20年的研究实践,张志刚熟练掌握了白浒窑陶瓷制作14道工序的全部流程。他善于从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民俗风情收集素材,创作出大气、精美的作品;并结合现代陶艺设计,创作出既有传统美感、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茶器。

荣昌陶:古朴大方

荣昌陶是四大名陶之一,早在2 000年前的汉代,荣昌陶就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唐代,荣昌陶逐渐发展起来,明清和民国时期,制陶业达到鼎盛。

钟鸣从1975年开始做陶,世代相传的手拉坯、手工修坯、抛光等传统荣昌陶制作技艺是他所坚持的传统。

他设计制作的一套圆底不倒翁茶壶,壶底浑圆,立在桌上不会倒;泥塑的彝族人物也洒脱奔放,不拘一格。

衣履

《礼记》有言:『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中华文明不仅承载于流传千古的四书五经中,国人的衣服、鞋履也是一部鲜活的文化史。传承百年的千层底布鞋、千锤百炼的侗布、田园记忆中的夏布……凭着手艺人、艺术家对传统手工艺的坚持,精工造物在日常衣履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内联升:百年传承

“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这是晚清、民国时期,上层人士的标志穿戴,也是老北京的典型文化之一,甚至成为现代人的时尚。能穿上内联升的鞋,是对身份的一种炫耀。

创立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的内联升,以制作朝靴起家,鞋底厚达32层。特色产品“千层底”鞋底每11.1平方厘米用麻绳纳81~100针,针码分布均匀。

迪士尼主题布鞋、“故宫探花”系列布鞋、大鱼海棠布鞋,內联升用简单的设计、清丽的用色、精致的刺绣,让布鞋回归到大众的视野中。

上布素麻:东方神韵

机织声声,麻线经纬。诞生于自然田园里的夏布,像是炎炎夏日里的冰雪。古史记载:“古者先布以苎始,棉花至无始入中国,古者无是也。所为布,皆是苎,上自端冕,下讫草服。”

上布素麻,一群由各个领域人士组成的团体,以“最自然的生活方式”为理念,重新定义夏布,推动传统的夏布与现代加速接轨。

展厅里悬挂的夏布衣清晰可见苎麻纺织的纹理。配以简单的黑白灰,东方韵味的夏布结合西式立体裁剪,衣服的布块拼接充满几何之美。深受欢迎的蓝印花布杯垫上蜡染的民族风情纹样,仿佛传出来自远古的呼唤。

RUI HOUSE蕊工坊:传统的心声

侗族人自纺自染的“侗布”,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是侗族人最喜爱的衣料;蓝染,则是华夏多个民族广泛使用的染布方式。

半坡饰族创始人谢晓蕊深入贵州10多年,受侗布和苗族蓝染的启发,制作出侗布包、蓝染衣。在2015年创立复兴手艺的新品牌RUI HOUSE蕊工坊,将城市与乡村连接起来。

器物,是生活艺术化的表现,是人追求美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审美也在日用器物上折射出时代的特征。一把木梳、一只搪瓷盘、一柄油纸伞、一支黄铜木笔,还有佩戴在身的饰品,无不透露着使用者的气质。

侨色:富丽华美

“侨”,为形声字,“乔”本义为“物体高且上端圆曲”,转义为抽象的“虹桥”,另解为“跨境生活的人,经常跨境的人”。“色”为会意字,颜色,珠宝之色,点翠之色,花丝镶嵌之色。

侨色非遗珠宝定制工作室,是传承中国经典手工艺的高级珠宝品牌,完善地保留了花丝、烧蓝、点翠等兴盛于明清宫廷的传统手工技艺,并呈现于作品。手工制作是侨色的灵魂所在。

侨色珠宝的展厅里琳琅满目,皆是翠色打底、金丝勾边、镶以各色宝石的华丽饰品:点翠花穗耳环、点翠含苞胸针、点翠团花、点翠凤冠……在光线下呈现出皎月、湖色、藏蓝等不同色泽,光彩夺目。

谭木匠:我善治本

已有千年历史的木梳制作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但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木梳受到了塑料制品的冲击。

从“我善治木”到“我善治本”,谭木匠走过了20年风雨历程。一横之别,却是两重境界。木和本,一个是术,一个是道。“我善治木”时期的谭木匠以匠人精神打磨一把把木梳;而“我善治本”时期的谭木匠,更加注重事物表象背后的规律,不断地去触摸事物的本质和人的内心。

椭圆和圆柱形的梳齿让梳发的过程顺畅而不伤发质;精细的手工雕刻配上民族特色的绘画,一把木梳,在谭木匠的打磨下有千般模样,既有雕刻精致的黄檀木,也有清雅、不饰装点的原木梳。谭木匠让日用品变成了值得收藏的工艺品。

玖申:生活宴飨

在父辈的年代里,每家每户必备搪瓷器皿,结婚时搪瓷4件套——红双喜的脸盆、茶壶、茶盘和茶杯更是时尚的奢侈品。搪瓷盘、搪瓷盅、搪瓷盆等物件也存在于80、90后的记忆里,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一群年轻人,因为喜欢搪瓷,创办了玖申文化创意,以现代的设计,让给人老旧、刻板印象的搪瓷时尚起来。

黑色的迷你对杯,简洁时尚,因为用的是最好的钢材,杯子虽小,拿在手里却是沉甸甸的;鸡年纪念盘,是由一位意大利年轻设计师设计,将中国生肖鸡与意大利幽默的漫画完美结合。展架上,还有玖申成员专程拿来的老搪瓷,“新”与“旧”,在这里展现出不同时代的美。

人间品:烟雨江南

自春秋时期鲁班之妻云氏“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到北魏时“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纸造成伞”,油纸伞在中国寻常百姓的生活中存在已有千年之久。

上世紀60年代,在工业制伞的冲击之下,油纸伞和所有的手工艺一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70多岁的刘有泉,和油纸伞的缘分已近30年。从1982年起他就有了复兴油纸伞的念头,但这个愿望直到2015年孙子刘伟学大学毕业才开始实现。为了“做自己喜欢的事”,这位90后辞去了工作,回到西坞村,跟着爷爷做油纸伞。时尚青年与鹤发老人,因为一把油纸伞,弥合了代沟,创办了油纸伞品牌“人间品”,寓意人间美好而平凡的物品。

米蓝、茶色、流云白、大地黄、藏蓝、西坞红、深空黑,走近人间品的油纸伞,脑海中自然而然地响起了“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的旋律。

纯手工制作的油纸伞要经过大大小小70多道工序,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刘伟学对伞骨的结构以及伞面的颜色进行了改良,以纯色、简约为基调,材料用皮纸代替,突出了纸的纹理,使用起来又轻巧牢固。艳阳天可以遮阳,下雨天可以挡雨,撑着一柄油纸伞走在雨巷,去偶遇一位丁香般的姑娘吧。

匠艺:不媚不俗

在中国人的眼中,红木一直是古色古香、雍容华贵的象征。匠艺,一个因设计而生的红木品牌,用红木与设计,探索传统手工艺与创新设计之路。

黄铜典雅,檀木古朴,二者相遇成笔,“形似竹纤细,神如禅坐定”。在量产的签字笔充斥生活的今天,匠艺用工艺之笔书写生活的温度。

古代以竹木或金石制成的兵符、契约,刻字后中剖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两半对合则生效。匠艺的“合契直尺”以兵符为设计灵感,木、铜各半,象征符合、情投意合。

食味

人间有五味,酸甜苦辣咸。活要洒脱,吃要讲究,苏东坡人生曲折,在困窘之际还不忘美食美酒。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调味的醋、佐食的辣酱、独酌的美酒、甜蜜的红糖……都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味道。

木樨清露:人间有味

江浙派的桂花酒,习惯把桂花加到米里同时发酵酿制;而桂林派,则是酿好酒以后再加入桂花封坛酝酿。

桂花酒自创品牌“木樨清露”的创始人阿封,大学毕业后就一直留在桂林没有离开。他走遍了桂林的好山好水,想用自己的双手酿出地道的桂林美酒。他只选用古树开的桂花酿酒,一年一开,越陈越香,家里山头上的那片桂花林,就是阿封酿酒的法宝。

唐小姐的酒馆:东方美人

酒瓶经过磨砂处理,触之柔滑;瓶身手绘一位东方女子,与藏青色背景融为一体。瓶身专为女性使用进行了科学设计,单手握住刚刚好。

浅碧色的酒壶、小巧玲珑的酒杯,是设计师专门打造的酒器“醉田园”,由手工打磨而成,瓷质细腻。流露出农家清幽闲适的风光。

拙雅:沉淀的心

醋是中国各大菜系中传统的调味品。据文献记载,中国的酿醋历史至少在3 000年以上。“醋”,古称“酢”“醯”“苦酒”等。

拙雅继承了30种古法酿造工艺,酿制出口味独特的花果醋,还有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柿子醋。拙雅用当地使用了千百年的窑洞醋窖,结合现代化的通风设备,以古法酿造原浆果醋。

浅山寻:溯源食材

抱着对土地和食物的感恩与敬仰,来自四川、云南、贵州、海南、重庆5个地方的返乡青年共同成立了浅山寻。寻遍家乡的一山一水,一村一寨,将最地道、最自然、最健康的食材带给每一位喜欢美食的人。

一块老红糖、一捧枣片、一撮姜丝,简简单单,回归自然,这就是浅山寻姜糖三味饮的全部材料。5位青年从原产地寻找食材,透过浅山寻坚持的味道,重建人和食物的美好关系,让每一位食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黄家将:就酱来了

曾经有人给全国嗜辣地区做了排行榜,结果显示江西省萍乡市可能是全中国最能吃辣的地方。

辣,是萍乡人必不可少的味道。黄妮想将当地特色的“辣文化”传播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于是创办了“黄家将”。

黄妮的辣酱有着年轻人特有的创意,醒目的黄色字体,瓶盖上印着客户的名字、星座、血型、表白的话、搞怪的话、方言……甚至是辣度,都可以根据顾客的饮食习惯进行定制。

猜你喜欢
砂器搪瓷油纸伞
非弹性分析方法在除砂器设计中的应用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老乞丐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青砂器:百年窑火
渐渐——搪瓷碗灯具设计
独具匠心辟蹊径 抟土为器显绝艺
搪瓷缸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