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香格里拉本地人知道的食肆,是时候放出来了

2017-07-06 13:31
大观周刊 2017年5期
关键词:尼西罗锅小辣椒

五月的清晨,香格里拉下着小雨,气温只有5度,穿上羽绒服才能抵得住寒冷。

驱车远眺金碧辉煌的松赞林寺,经过绿草茵茵的依拉草原,穿过鲜花盛开的高山植物园,路边还有漫山的粉紫色杜鹃花铺在连绵的山峰上,朦胧雾霭中如临太虚幻境。

行驶不到30公里,公路边一排整齐的玛尼堆将我们的视线拉回,醒目的标牌——“舌尖上的中国之厨房的秘密”提醒我们目的地到了。

格茸达瓦是这家餐厅的主人,他和女主人孙诺央楚早已在饭厅为我们布置了一桌菜,最惹眼的当然是放在炉子上沸腾的土锅鸡。

黑土锅想来已经有些年头,长年累月经过油的浸透变得又黑又亮,锅子里黄白的鸡汤沸腾,香味扑鼻,让人食指大动。

先盛一碗来品品鲜,孙诺央楚笑着说:“这个汤要配上当地的尼西小米辣才好吃。”

说罢,让我揉碎一颗炸好的金黄色小辣椒放入汤中,鸡汤的鲜和辣椒的辣完美融合,刺激着味蕾,回味无穷。

云南三大名鸡之一

格茸达瓦说:“尼西有五小,鸡小、辣椒小、毛桃小、土锅小、毛驴小。”

一看还真是,小辣椒胖胖小小的,最大的也就小拇指大,这种辣椒就数尼西的好吃,一般在七月份成熟。

捞起鸡肉,也是小小的,比鸽子大不了多少,旁边的一盘土鸡蛋也小小的,可以一口吃一个。

煮鸡的土锅个头同样不大,煮一只鸡大小刚刚好。

“我们的土鸡都放养在海拔2600米左右的山林中,山里有各种各样的名贵中草药,我们都不会去挖,主要是留给鸡吃,同时还辅助喂些包谷、黄豆子,几家亲戚轮流着养,一个季度我们家大概要养700-800只鸡。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养这个土著品种的鸡,现在还有人专门培训怎么养鸡。”

格茸达瓦说:“这种鸡是云南三大名鸡之一,但成活率比较低,尤其在冬天,成活率只有50%左右。一般养半年多就上市,一只鸡大概有一斤半,这个时候的肉质是最鲜嫩的,时间再养长了就老了。”

夹起一块鸡肉,肉呈嫩白色,因为放养大量运动,几乎没有肥肉,放入嘴里,一品就是地道的土鸡,肉质鲜嫩有劲道,松软有嚼劲,香而带有微微的甜,吃完还意犹未尽。

忍不住问拉茸达瓦:“那么好吃的鸡煮的工序很复杂吧?”

拉茸达瓦听完就笑了:“恰恰相反,煮这只鸡最简单不过了。”

先用自家做的琵琶肉炼油,等琵琶肉里的油冒出来,便把砍好的鸡块倒进锅里翻炒,炒到鸡肉微微变黄,加水,放几颗草果,撒上盐煮到土锅里便好了,一个多小时肉就pa(火巴)了。

吃完了鸡肉,还能下些小菜涮着吃,等到七月份,周围山上野生菌成熟,往锅里加入新鲜松茸、一窝菌,竹叶菜等,那滋味别提有多好了。

罗锅饭配小菜

在香格里拉,吃尼西鸡必须配罗锅饭。

拉茸达瓦家的罗锅饭也是一绝。拉茸达瓦家的炉子上放着三口铜锅,锅擦得蹭亮,刚从炉子上拿下来,还热得烫手,打开来,雪白的米饭冒着热气,大米特有的清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生米经过一煮一焖,一粒粒膨胀整齐地挤在一起,盛了满满一碗,米粒颗颗分开,晶莹剔透,嚼起来清香软糯。

用铜锅焖出来的米饭完整保留了大米的原始味道,浓浓的大自然气息,同桌的人用汤泡饭,佐上小辣椒,足足吃了三大碗。

羅锅饭的制作对水量和火候十分讲究。

“把米淘洗一两道以后放入锅里,先加适当的水,盖上锅盖用大火煮,等到水差不多干了就放在火炉上用小火焖,把水份焖干为止,焖的时间越长,米饭越香。”

拉茸达瓦告诉我们:“我们都好这口饭,比用电饭煲煮出来的饭好吃多了。”长年的经验累积,拉茸达瓦家焖出来的罗锅饭水放得刚刚好,火候也刚刚好。

吃土鸡火锅,还要配点小菜。农家自制琵琶肉,用放养的藏香猪腌制成,色泽金黄,肥而不腻。

自种的小洋芋也是地道家常菜,拉茸达瓦家的洋芋是吃火锅的标配。尼西小洋芋自有它的一番风味,尼西洋芋个头不大,皮薄肉白,一般就切片炒一盘水煮洋芋或切块炸成又脆又黄的洋芋条,又香又辣,入口即化,是最好的下饭菜。

一锅尼西土锅鸡、一锅罗锅饭、一盘炒洋芋、一碟小辣椒,食材取自当地最普通的土产,却被这一家人完美地搭配在一起。

名声大噪的尼西土锅鸡

每天上午七点,拉茸达瓦一家人就起床了,开始杀鸡,提前一锅锅炖好准备着。拉茸达瓦平均一天能卖出30多只鸡。

过去,拉茸达瓦家经营了一个农家乐,在路下面,后来修了新路,拉茸达瓦又在路边开了这家店。

2013年尼西土锅鸡入选《舌尖上的中国》的一道菜肴,一时名声大噪,各地的人都慕名前来品尝。

当时的拍摄场地就在拉茸达瓦家,而这淳朴的一家人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名利坐地起价,他们守着这门手艺,把尼西美食传承下来。

拉茸达瓦说:“以前客人少,大部分是当地人,现在路好,回头客也多起来,全国各地的客人都有,很多人都是打听着来,现在我们一家人一起经营着这个餐厅和黑土陶作坊。”

确实,尼西除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它位于香格里拉前往维西、德钦的必经之路上,离香格里拉只有30分钟车程。

来来往往的人都习惯算着时间点出发,到尼西停下车来参观黑土陶制作,再来一锅尼西土锅鸡,五、六个人吃两只鸡足够,一顿饭菜吃下来大概200-300元人民币。

“好马配好鞍”

旁边的黑土陶作坊由拉茸达瓦的侄子拉茸玉点经营着。

拉茸玉点是个帅气的小伙子,他先带我们参观黑土陶作坊,屋子里放满了一排排的黑陶成品,有土罐、土锅、土火盆、土茶壶,还有花瓶、烟灰缸、牙签罐、藏八宝等小摆设,玲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黑土陶已经有3000年的历史了。”他说:“制陶的技艺都是一代代传承,我们家到我这已是第六代传人,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黑陶的制作。”

离开校园后,拉茸玉点开始专心学习制陶,从起初只能做小茶罐,到如今可以驾驭品种繁多的各类陶器,拉茸玉点已经全身心投入制陶6年了,“但我做的还没有我爸爸做的好。”他有些谦虚地说。

尼西汤堆村的山上便有做陶最好的原料:红色黏土、白色砂土以及白色砂石粉。

“我们祖祖辈辈都是从那座山上取原料,从来没有用完过。”拉茸玉点指着不远处的山说:“黑土陶都是手工制作,对原材料消耗不大,而且只有在我们这里才能做出来,换个地方就做不好,我叔叔当珍批初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黑土陶原是祖先们赖以生活的必需品,现在,越来越多的现代化灶具进入家庭。在香格里拉,黑土陶不但没有被其它炊具取代,反而随着技艺的传承不断发扬光大,陶器越做越精致,样式越来越多,名声也越来越大。

拉茸玉点骄傲地说:“我们去美国参加过民间艺术交流,还到过上海、深圳、四川等地参展。”

做黑土陶是个细致而枯燥的活,拉茸玉点常常在操作台前一坐就是一整天。

黑土陶的制作有采集陶土、制胚、干燥、烧制、清洁和打磨五个步骤,做出一件成品需要15-20天。

“简单点的土锅一天能拉五六个,火盆大概就能拉两个,如果是复杂点的工艺品,那就需要更长时间了。”

拉茸玉点告诉我们:“以前主要是本地人来买黑土陶,现在尼西土鸡火锅名声大了,很多人从远处专门过来买黑土陶去煮鸡。一天能卖10多个土锅。”

刚说着就有两个客人进来买锅,他们说一口重庆话,问这锅能不能放液化灶上用,得到肯定答复就开心地选锅,嘴里说着:“这锅不仅煮东西好吃,放在家里头还是个艺术品。”endprint

猜你喜欢
尼西罗锅小辣椒
小蘑菇
智慧农机护航小辣椒种出新花样
童年饼干
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山菊
小辣椒
尼西黑陶:拿捏两千年的质朴艺术
虾子朝天小辣椒的记忆
兰州市北环路罗锅沟大桥抗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