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德的故事,这些可能你并不知道!| 壹读百科

2017-07-07 13:50
壹读 2017年2期
关键词:弹头反导萨德

因为朝鲜多次进行核试验,并且越来越频繁地试射导弹,想把自己的导弹射程扩大,南边的韩国不淡定了。美国人趁机说,我有一套东西能保护你们。于是,韩国人选择了部署萨德反导系统。但是中国表示坚决反对韩国部署萨德,由于韩国执意部署,中国愤怒了。

那么,萨德到底是什么东西?它能做什么?为什么它部署在朝鲜半岛就会威胁到中国的利益?这中间的东西很多人似是而非,今天详细说一说。另外,文尾附赠彩蛋。

来自某神秘单位的特邀壹读君 | 石江月师傅

背景:为什么“爱国者”还不够?

萨德(THAAD),最开始的全称是“战区高空区域防御系统”,当初是美国陆军计划用于拦截击落近程、中程和远程弹道导弹。

萨德的概念于1987年提出,1990年提交了正式的建议申请。1992年9月,美国陆军选择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作为萨德研制发展的主承包商。

从时间上看,萨德的概念在海湾战争前就提出了,当时的背景是前苏联向许多与美国“不友好”的国家出售了大量“飞毛腿”中近程弹道导弹。这种导弹价格便宜,还可以携带多种弹头(包括生化弹头),杀伤力让不少客户国青睐。

最关键的是,普通拦截的防空导弹还很难拦截,一时间,让很多想跟美国“叫板”的国家多了张“王牌”。比如,伊拉克、利比亚等。

利比亚被遗弃的飞毛腿导弹

当年为了打萨达姆领导的伊拉克,其实美军已经考虑到拦截“飞毛腿”导弹的问题。所以,当海湾战争打响后,“爱国者”防御导弹横空出世,跟美军原有的MIM-104防空导弹一起,拦截了大多数伊拉克的“飞毛腿”导弹。

那为什么有了“爱国者”后还要研制萨德呢?

美军正是在海湾战争中看到了“爱国者”防空导弹的不足之处。“爱国者”及当时的俄罗斯S-300防空导弹都属于低层防空导弹,主要用于保护小型重要目标,防御面积较小,拦截也不是在足够高的空间进行,而且拦截造成的导弹碎片经常落在己方或友方领土上,同样会对地面人员和资产造成破坏。如果敌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如核弹头和化学弹头,像这样的低层拦截就没什么效果了。

而且,“爱国者”终究是防空导彈,只是兼具反导能力,从反导技术的角度看,“爱国者”和S-300最大飞行高度、速度仍然不够,无法拦截射程更远、速度更快的弹道导弹。

此外,传统防空导弹都是依靠装备无线电近炸破片战斗部,在目标足够近时,防空导弹近炸引信触发,弹头爆炸产生破片,从而摧毁、拦截来袭弹头或者飞机。但是,在对付弹道导弹时却存在严重缺陷。

标准-2IV弹头结构示意图

因为来袭的弹道导弹和拦截导弹相对飞行时,速度达到音速的十几倍,太快了。而无线电近炸破片战斗部需要经过引信启动、电雷管启动、炸药引燃爆破、产生破片等过程,虽然都只需毫秒级的时间,但在十几倍音速的相对速度拦截作战中,这几毫秒的时间足以让拦截弹的战斗部与弹道导弹擦肩而过,“身后”爆炸,使得拦截无效。

所以,要想有效拦截中远程和洲际导弹,必须抛弃传统的破片战斗部拦截方式,采用全新的动能撞击方式进行拦截。

研制:近乎举全美国军工之力

萨德的拦截原理是在来袭导弹处于末段时,利用动能杀伤方式实施拦截。萨德系统发射的拦截弹并没有战斗部,主要依靠动能带来的碰撞杀伤。就像一枚射出的子弹击落另一枚来袭的子弹。

为了造出萨德这样的反导系统,从一开始美国就几乎达到“举全国军工之力”的程度。萨德系统设计、建造和集成的主承包商是大名鼎鼎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下面的空间系统公司。主要的分承包商包括雷神公司、波音公司、北美航太公司(上世纪50年代该公司研制出美国第一种核导弹——红石导弹)、霍尼韦尔公司(主要负责导弹的火箭发动机)、卡特彼勒公司(主要负责萨德的发射车建造)、英国的BAE系统公司和奥利佛资本财团。

当时,一套萨德系统的造价是8亿美元。尽管最初这是美国陆军的一个项目,但是萨德从一开始就被纳入美国导弹防御局的管理之下。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提交设计方案,发展原始验证型号等环节,萨德在1995年4月第一次进行飞行试验,在白沙导弹试验场完成了全飞行段的展示验证工作。在最开始阶段,有6次拦截尝试都错失目标。第一次连续性拦截试验成功是是1999年6月20日和1999年8月2日。

2000年6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赢得了工程与制造发展合同,将此前的设计方案转化成“机动式战术陆军导弹防御武器”。但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这个项目似乎停止了。外界一度以为萨德中途夭折了。

美国陆军于2004年对该系统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命名为 “末段高空区域防御系统” (由于“战区”和“末段” 的英文单词都是以 “T” 开头, 所以缩写仍为THAAD) 。从此,萨德系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5年11月恢复飞行试验,部署前共进行14次试验。分别在白沙导弹靶场何位于夏威夷考艾岛的太平洋导弹靶场进行。2007年10月,萨德系统在太平洋导弹靶场成功完成大气层外的拦截试验。

按照最初的时间表,萨德计划在2012年部署,但是2008年5月就提前实现了初始化部署。2008年5月28日,美国陆军第一个萨德导弹营正式成立。

特长:最重要的两大“法宝”

萨德系统由携带8枚拦截弹的发射车、AN/TPY-2X波段雷达、火控通信系统及作战管理系统组成。

这其中,最核心的是两套组件。其一是拦截弹,长6.17米,最大弹径0.37米,起飞重量900公斤,最大速度可达2500米/秒,由助推器、动能拦截器(KKV)及整流罩组成。采用红外成像寻的末制导,能够识别、锁定并直接碰撞摧毁弹道导弹的弹头。

萨德采用的碰撞杀伤对付弹道导弹有什么优势呢?endprint

回到冷战时期,洲际导弹的出现催生了反导拦截弹。美苏在冷战时期都研制过反导系统,两国此时的反导系统均采用核战斗部,以弥补拦截弹精度上的缺陷。

核战斗部的拦截弹在本国上空爆炸后,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如核沾染物质、大区域内的电磁脉冲干扰等等,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在美苏核裁军条约和反导条约签署后,这种核战斗部的拦截弹就停止发展了。

萨德拦截弹的内部结构

美军随即开始动能拦截弹的研究,这是一种由助推火箭和作为弹头的动能杀伤飞行器(KKV)组成。由于动能杀伤飞行器没有爆炸弹头,只是利用碰撞来摧毁对方的导弹。

所以,这种技术更安全一些,尤其是在应对核导弹时。如果你利用一枚没有弹头的导弹在更高的空中拦截一枚核弹道导弹,那么引起的危害会小得多。

美国在冷战时期的“星球大战”计划中曾提出动能拦截弹的概念型号 “智能卵石”,但真正开始技术研究和工程设计,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最先开始进入研制的是美国空军的地基拦截弹(GBI)。

萨德与现在已部署“爱国者”防空反导系统相比,同样是末段拦截,“爱国者”的防御范围,无论是距离或高度都不够大,大约只有萨德的1/5。而且,萨德的拦截高度覆盖大气层内外,这使其可以应对更多类型的弹道导弹。

萨德的第二个核心组件就是雷达系统。

萨德系统采用的是一款波长更短的X波段雷达,由雷神公司研发生产。这是世界上当时最大的陆基空情观测X波段雷达。萨德雷达及后来改进的其他型号,都可作为前沿部署的传感器,主要用于洲际弹道导弹预警。最初被称为,前沿部署型X-波段观测雷达(FBX-T),在2006年末2007年初被定名为AN/TPY-2。

萨德配套的AN/TPY-2雷达

美国海军“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也采用AN/TPY-2雷达,属于有源相控阵多功能雷达。从雷达的功能上来说,短波雷达能够看得更清楚,但是有效覆盖距离小;长波雷达覆盖面大,但是看得就不太清楚。

因此,属于X波段的AN/TPY-2雷达能够以非常高的分辨率对来袭弹头进行跟踪和识别,是世界上性能最强的陆基机动反导探测雷达之一。

反导雷达的重要性如何体现?

根據导弹飞行的轨迹,一般分为阶段:助推上升段,中段和下降的末段。导弹拦截从理论上说, 可以在这三个阶段都可以进行。

助推段实现反导,在美国人看来是最佳方案。因为这样双方的导弹包括残骸会全部落在对方领土内,对自己却毫发无损。而且助推段弹体尚未分离,目标的雷达截面积很大,容易被探测到和跟踪,也不存在目标识别问题(此时导弹尚未释放诱饵)。

但助推段反导技术和武器由于技术、政治(发射平台常需深入到对方的领土内)等原因,发展很慢,基本尚未进入实用阶段。

与助推段相比,中段拦截也是一种合理和理想的选择,因为可以比较从容地多次拦截,击落的残骸也离自己较远,危害较小。但主要难点在于发现来袭的导弹,因为导弹进入中段后发动机已脱离,只剩体积较小(且常具有隐身功能)的弹头在飞行。这时候,就需要大功率、高性能的相控阵雷达才能发现它。(中国已经数次完成中段反导拦截试验)

其次是目标识别,因为对方飞来的导弹常伴随着很多诱骗措施,以及大量当发动机脱离后故意自爆而形成的碎片,需要雷达进行识别。美国一些著名的巨型反导雷达,如地基X波段雷达GBR、海基X波段雷达SBX均具有这些功能。

萨德拦截的高度范围很大

话说要在末段拦截来袭弹道导弹,难度要比在中段拦截更大,问题也更多。尤其是对中程、远程弹道导弹,由于地心引力,当来袭导弹头快到达目的地时,随着高度不断降低而速度越来越快。它与地面起飞的拦截弹的相对速度非常大,要准确碰撞的难度很大。这时候更需要精确的雷达引导和其他的识别、判定能力。

警惕:萨德对中国的危害有多大?

美国为了能在与其他大国的军事能力竞争中保持绝对优势的地位,于是想到建立拦截对方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所以,几十年来美国打造了好几种反导拦截系统。这就像是一个工具箱,里面有很多反导工具,而萨德是比较新的工具而已。

那么萨德的部署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危害到底在哪些方面?

第一,战略稳定被打破。

反导武器首先是起到战略威慑作用。本世纪以来,自封为世界警察的美国改变过去策略,一手拿矛(导弹等进攻性武器),一手拿盾(反导武器),动辄在中俄的大门口叫板。

对于中国来说,自2006年起公开宣示的“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其关键就在于可靠的二次核打击能力。如果敌人没有把握在先发制人中彻底消灭中国的核报复能力,而中国在经受了核打击后又能够突破对手的反导拦截,将核武器投送到敌国领土上,那么中国就没有必要在危机中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

然而这一平衡将会随着萨德系统而被打破。中国的不安也将使得美国面临着危机时刻遭到先发制人打击的危险,即中美战略稳定性的丧失。

第二,监测中国导弹活动。

萨德系统的雷达最大探测距离约2000公里,对反射面积为1平方米(典型弹道导弹弹头的反射面积)的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约1200公里,可以说一旦部署,大半个中国都在该系统的监视之下。

从地图看,萨德系统的雷达探测范围几乎覆盖了中国整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京师重地也在其监视范围以内,怎么看也让人很不舒服。到时不仅可以监视朝鲜的弹道导弹发射,还能监控中国境内的弹道导弹发射。

中国在华北、东北部的导弹发射,基本上没出大气层就会被韩国境内的AN/TPY-2雷达精确捕获,平时可以侦测飞行参数,战时可为其他反导系统提供早期精确预警,大幅降低中国弹道导弹打击的突然性。

一旦韩国部署“萨德”系统,可能受到影响的解放军导弹主要是4种公路机动的中程和远程导弹。此外,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潜射导弹巨浪-2等都可能被“萨德”拦截。endprint

事实上,萨德生产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正投入精力发展一款拦截高度更大的改进型萨德,目的是拦截极超音速滑翔器,包括中国研制的WU-14。这才是需要更加警惕的!

第三,中国导弹测试数据会传送到美国人手上。

美国近年来一直努力地向其盟国宣传萨德系统,还要把各套THAAD系统和其反导大系统联网,组成全球性的反导网,以实现所谓资源共享、协同作战。因此,不要误以为反导仅仅是防御性的,其实并非如此。

其实,中国最担心的就是萨德的监视数据将被传送给其他用于保护美国本土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統。实际上,萨德系统的任务之一,就是防御可能存在的、以美国本土为目标的朝鲜洲际弹道导弹。因此,萨德系统能够将监测数据传递到美国本土的雷达和拦截设施。

一个萨德导弹阵地的构成

第四,让美国人有更多导弹预警时间。

前面已经说了,导弹防御的两难:长波雷达“看得更远”,一般担任早期预警的角色、监视从远处来袭的导弹,但“看得不清楚”,不能进行目标识别;短波雷达“看得更清楚”,恰当的部署位置甚至能够使其观测到弹头与弹体的分离,从而将真弹头和诱饵分辨出来,但是“看得太近”;因此,识别出真弹头和诱饵的任务能否完成,关键一步就是能够否在靠近假想敌的前线,找到合适的短波雷达部署地点。

美国官方也坦承,普通反导系统无法满足战略需要,对于俄罗斯和中国的战略导弹缺乏应对手段。因此,在俄罗斯和中国周边部署短波雷达,就成了美国提高反导能力、削弱假想敌核报复能力的最便捷方法。

有人说,美国在关岛已经部署了一个萨德导弹营,在日本车力和京都府京丹后市分别部署了AN/TPY-2雷达,外加在太平洋战区其他位置部署的一系列舰载雷达和大型陆基雷达。那么在韩国部署的萨达会有什么不同?

简短来说,就是能让美国人更早地追踪到中国发射的导弹,当然这取决于这些导弹的发射地点。通常弹道导弹的前端都做了隐形化处理,雷达反射面积非常小,但是导弹尾部的信号特征虽然有掩蔽但是还是更明显一些。

因此,如果在距离中国更近的地方部署AN/TPY-2雷达,就能够在导弹弹体与弹头尚未分离的阶段更早地发现导弹,这让美国人在太平洋的另一端获得更多的时间来做好防御拦截准备。

从中国的角度看,萨德的部署足以改变当前战略稳定的指针,使其从目前平衡状态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偏移,给华盛顿更多的预警时间,并能追踪中国洲际弹道导弹的轨迹。

表面看上去似乎并没有对中国的安全或核威慑造成非常严重的冲击,但由于给了美国更大的提前预警优势,是否影响到中国的二次反击能力,相信你心中已经有答案。

最后,赠送一枚关于萨德的高清视频。第一部分是萨德深夜被运抵韩国,第二部分是萨德在试验阶段拦截各种导弹。值得收藏!endprint

猜你喜欢
弹头反导萨德
俄将用最新反导系统保卫莫斯科
韩媒:追加部署“萨德”或在本周
韩暂停部署新增“萨德”系统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