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对中职机电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

2017-07-09 19:04许家豪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技能人才

许家豪

[摘 要] 隨着“中国制造2025”政策文件的颁布,制造业企业都面临着转型升级,由自动化到智能化、由密集型的单一劳动力到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转变,而中职教育作为生产一线人才输出的主阵地,肩负着国家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使命。以机电专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中职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趋势,侧重论述专业技能人才在此背景下培养策略转变的思考(服务就业→产教特色→系统多样),从而改善人才培养的渠道与方式。

[关 键 词] 中国制造2025;中职教育;时代背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216-01

一、“中国制造2025”人才需求的内涵分析

纵观近十年来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的经验,其核心为我国一直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为我国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积累了深厚的人力资本。“中国制造2025”的基本方针中提到“创新驱动、以人为本”,把创新作为全局的核心,把人才的培养作为发展制造强国的根本,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等构成了最基本的人才队伍,是支撑制造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这支人才队伍,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主要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上进行创造性劳动。

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思考

(一)学校层面——坚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

学校可以通过引进高学历人才,聘请行业人才,送教师参加培训、到企业任职,培养学科领航人等多种手段“请进来、重培养、走出去”,建立一支高学历、宽见识、高技能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加大与企业行业的交流与调研,聘请行业专家参与建设现代化实训基地,协调一些企业骨干进入校园开设讲座,进入各实训基地帮助专业教师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评价,提高教师与学生的行业意识,把握专业前沿动态;开通多渠道送培学生途径,与竞争力强的企业和学术水平高的高校加强联系合作。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完全可以在制造类专业中率先形成政策推动、市场引导、社会参与、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让学生就业有门,升学有道,发展有望。

(二)教师层面——坚持产教融合、特色教学

课堂中由传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转变为以技能为核心,让教学更加有效,也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形态。这是由于传统课本理论知识与新型技能结合的形式比较单一,系统更新较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不断学习最前沿的技能和一定的反思能力,以技能为核心,对课本进行二次开发,融入新兴知识,使其成为通俗易懂、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新型教材,真正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善,让学生切实感受创新的意义与价值。

1.思想教育具有时代性

传统意义上我们对机电人才的培养按照等级划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工作岗位划分“蓝领、灰领、金领”等,以此两项为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国正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转型,国家的战略核心也由掌握传统的单一技能慢慢地转变为创新型、复合型的人力资本。学生再以传统单一的技能走向社会后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必须扭转学生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潮流。

2.教学手段具有差异性

中职教育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发展进行归类,有计划地分层培养。中职阶段分层发展的大致途径有创新大赛、技能大赛、高考升学、定岗就业等,一定是对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发展的空间和对他们的重视,他们的能力尽可能被挖掘出来,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对他们的评价也由多元化取代传统的单一性。在这种教学相长的氛围之中,最大可能为我国制造业输出大量高素质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3.职业发展具有可持续性

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不仅是为了当前的就业更是为了后续的发展,我们职教人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培养,教师平时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前熟知企业的工作环境及需要达到的相应职业素养,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和选择进行设计、执行、评估、反馈与修正等,对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计划与安排,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教会他们不单单只会机械式的模仿,更要学会手脑并用,学会反思总结,真正教会他们“产学研”,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转变陈旧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创新和创业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自身创业能力,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中国制造2025”这个大背景下,培养人才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着力人才培养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真正由大到强,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国家层面如此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工作者更应变压力为动力,利用好这些平台迎接大变革带来的挑战,抓住来之不易的机遇,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严伟民,刘贵云.《中国制造2025》的支撑技术和人才需求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33):191-192.

[2]周海银.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5):119-123.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技能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拼技能,享丰收
毛遂自荐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