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作文赏析

2017-07-10 07:37辽宁考生
辽宁招生考试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采篇文章题目

辽宁考生

点评

辽宁省实验中学 王丽萍

2016年高考作文依旧延续去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形式,在审题难度上不设障碍。考生们是围绕着语文素养,就事说理,很难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关于语文素养及其培养途径很容易流于空泛的思考和空洞的表述。但是,《阅读构建语文素养》的作者却写出了独具特色的文章,不仅有理性的思考,还有颇具文采的表达。

理性的思考表现在:作文题目的鲜明醒目,作文开端的看似随意,观点的郑重提出,行文思路的有序安排,论据的匠心和结尾的巧妙收束等方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文的题目和开端,值得考生学习。作者在审题上抓住和理解所给材料,按照材料选题、选内容、选主旨、选材料。尤其是在选材上新颖独特,有个性。考场作文的题目,要鲜明醒目,要根据材料显示的内容和中心,在材料和话题所要求的范围之内揭示内容。题目要适合议论文的特点。本文题目“阅读构建语文素养”简明概括,既是题目,又是全文的观点;扣住了材料,抓住材料中的某些短语和句子,整合材料的某些短语作为题目,虽看起来直白,但一语中的,毫不啰嗦,达到了鲜明醒目的目的。看到题目,就会明白作者所写之内容,一目了然。

不像大多数考生一样千篇一律地引述材料,而是有高远的见识,在开篇说“语文无处不在”。这是议论的大前提,为下文张本。“阳光熹微的午后,捧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氤氲的茶香中,或许你便能感受语文的美好”则让你感受语文的无处不在。接下来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毫不含糊:“而提高素养的方法,莫过于阅读。”开门见山,在第一段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易使阅卷老师心生好感。

第二段从所给材料出发,用形象的比喻和柴静的例子完成简要的“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在简要分析论证之后自然而然阐述自己的观点,既充分肯定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主要途径,又更明确重申“我认为对于中学生而言,阅读更有助于我们提升语文素养”。

第三和第四两段论述了阅读对构建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引用和例证丰富,林徽因、三毛、叶嘉莹三位杰出女性的事例构成排比,第一个分论点“阅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得以论证。史铁生这个残疾作家的例子则论证了作者的第二个分论点 “构建一个更加完美的人格”。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很有说服力。丰富而富有文采的论证,娓娓道来,给人以丰富的感性认识。

结尾两段告诉读者,要“学着喜爱阅读,有着一颗阅读的心,便会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是多么容易的事呀。运用引用和比喻引导你走入阅读的世界。“心如玉则颜如玉。以阅读之心方可养似玉之人”,完美收束全文。

与其说这篇文章是理性的论述,不如说是可感的形象的表达。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即是颇具文采的表达。在文采上胜过大多数考生,毋庸置疑。读过这篇文章最大的印象,一定是语言优美。一般来说,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过其优美的语言表现出来。因此,适当地修饰语言是可以达到增加文采的目的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怎么做到的优美呢?“熹微”“氤氲”显示开篇不俗。生动形象的比喻,如 “语文殿堂”“身处沙漠心中依然有绿洲”“语文素养便如同一株沐浴在阳光下的幼苗,茁壮生长”等句子更是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可感与趣味。大量的引用,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更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文章更加厚重。

当然,理性不足是本文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如果作者在说理上,能够深入浅出,或者从反面论证阅读对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那么这篇文章就完美了。在考场能写出如此文采斐然可圈可点的文章实不容易。请读者切勿照猫画虎,意味模仿,尤其不要以为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就是有文采。语言重在积累。真正的好文章,是把自己的才情自然而然地表露在文章中,把自己的观点态度用有个性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地堆砌一些材料。想写出文采斐然的作文,阅读真的必不可少,厚积薄发而后才能做到妙笔生花。

猜你喜欢
文采篇文章题目
第二十二回 盘丝岭遇蜘蛛侠 苦学古文文采佳
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
关于题目的要求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有一种文采叫“抠字眼”
古人的幽默你不懂
如何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追根求源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