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记忆留给露天电影

2017-07-10 23:03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打谷场放电影露天电影

夏天到了,夜晚的城市街头,有些烧烤摊主为了招揽顾客,在摊前架起了幕布,放起了露天电影,这样顾客可以一边吃着烧烤,一边看着电影。然而,这并是真正意义上的露天电影。

真正的露天电影,是几代中国人共有的记忆。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末渐出历史舞台,露天电影一直是丰富人们生活的重要娱乐项目,尤其在广大农村。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自己搬来板凳的人们,几乎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这样的露天电影,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寄托着很多人的纯真情感。

范文引路

露天电影

直到现在我的记忆中还经常出现打谷场上的那块银幕。一块白色的、四周镶着紫红色边的银幕,用两根竹竿草草地固定着,灯光已经提前打在上面,使乡村寂寞漆黑的夜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明亮欢快的窗口。如果你当时还匆匆行走在通往打谷场的田间小路上,如果你从城里赶过来,如果新闻简报已经开始,赶夜路的人的脚步会变得焦灼而慌张,打谷场上发亮的银幕对于他们好像是天堂的一扇窗。

农用拖拉机、打谷机和一堆堆草垛被人湮没了。附近乡村的农民大多坐在前排,他们从家里搬来了长凳和小板凳,这样的夜晚他们很难得地成为了特权阶层。更多的是一些像我们这样来历不明的孩子和青年人,他们在人群里站着,或者在一片骂声中挤到前排,在一个本来就拥挤的空间里席地而坐,对来自身边的推撵和埋怨置之不理。电影开始了,打谷场上的嘈杂声渐渐地消失,人们熟悉的李向阳挎着盒子枪来了,梳直发的让年轻姑娘群起效仿的女游击队党代表柯湘来了,油头粉面的叛徒王连举来了,阴险狡诈的日本鬼子松井大队长也来了……孩子们在他们出场之前就报出了他们的名字,大人让他们的孩子闭嘴,可快乐的孩子怎闭得了嘴!

打谷场上的欢乐随着银幕上出现一个“完”字而收场,然后是一片混乱:有的妇女这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不见了,于是尖声叫喊着孩子的名字;也有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突然扭打在一起,引得人们纷纷躲避,一问原因,说是在刚才看电影时结了怨,谁的脑袋挡着谁的眼睛,谁也不肯让一让,这会儿是秋后算账了。我那会儿年龄还小,跟着邻居家的大孩子来到一个个陌生的打谷场,等到电影散场时却总是找不到他们的人影,因此关于露天电影的记忆也少不了那些令人恐惧的夜路。

我记得那些独自回家的夜晚,随着人流向田间小路走,渐渐地同行的人都折向了其他的村庄,只有我一个人走在漆黑的环城公路上。露天电影已经离你远去,这时候你才意识到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不安分的孩子开始为一部看过多次的电影付出代价了。代价是五里甚至十里夜路,没有灯光,只有萤火虫在田野深处盲目地飞行着,留下一些无用的光线。有几次我独自经过了郊外最大的坟地,亲眼看到了人们所说的鬼火(现在才知道是骨质中磷元素在搞鬼),而坟地特有的杂树乱草加深了我的恐惧。当城郊结合部稠密的房屋像山岭一样出现在我的视线里时,我觉得那些有灯光的窗口就像打谷场上的银幕,成为我新的依靠。我急切地奔向我家的窗口,就像两个小时以前奔向打谷场的那块银幕一样。

(选自苏童《河流的秘密》,作家出版社出版)

灵犀一点

露天电影对于作者的意义,就好比社戏对于鲁迅的意义,那是对纯真童年的怀念,对特殊年代的回味。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再现了人们赶去看电影时的焦灼、慌张,抢占位置时的嘈杂,观看电影时的欢乐,散场时的混乱,以及回家时的恐惧,可谓细节捕捉到位,表现出那个年代人们对电影的痴迷、热爱。

小试牛刀

露天电影

黄玉莹

我孩提时代,露天电影备受村民的追捧。很多同学对我看过露天电影表示怀疑,毕竟现在电影院很普及,即使在农村,家家有电视机,谁还组织看露天电影呢?但我就是真的看过露天电影。

小时候,一到傍晚,就会大老远地传来音乐声,然后又传来几个孩子欢快的笑声:“放电影了!放电影了!”等我跑去凑热闹时,幕布已经绑在两根电线杆之间,附近有几户人家,已经把椅子拿了出来。电影还没正式开始,大人就先聊天,话家常,小孩子则跑来跑去,时而看一看那部黑色笨重的投影仪,时而追逐打闹,一伙人就只等着天完全黑下来。

等天真正黑下来,电影也就开始了。大部分是一些抗战、冒险类的电影,那块幕布,承载着人物角色的喜怒哀乐。老人家们微抬着头,眯着眼睛,不时地与旁边的人交流几句,他们看得最投入;男孩子们也很开心,我想,那些电影可能真正撑起了他们童年的英雄梦想,人物浴血奋战时他们笑,人物遭遇挫折时他们叹息,平时调皮耍宝的他们,此刻,也给融进电影里去了;我们女孩子就不太感兴趣了,但依旧会来凑热闹,家长坐在人群里,我们就拉上朋友,坐在人群最后,讲悄悄话。

一直到晚上十点多,电影才会放完,大人们把自家的小孩招呼到身边,说:“回家了!回家了!”所有人都意犹未尽,可是幕布上的灯光已经暗了下去,人们不得不收起椅子,打开手电筒,三三两两讪讪地回家去了。一路上,前前后后,闪出几束光束,四处犬声响起,那是回家的片尾曲。我们一边抓着家长的衣角,一边冲着不远处的光亮大喊:“明天见!明天见!”

说实话,家家户户都是有电视看的,大家完全可以待在家里看电视,为什么一定要出来呢?也许是因为夜色撩人吧,也许是因为晚风更加凉爽吧,也许是因为这样的机会不多吧,也许是因为大家各自忙碌一天之后难得相聚吧……

我还没有完全明白,就已经长大了,离开家来了县城读书,露天电影也不再放映了。但那种感觉就是一直忘不了,那不是在电影院里所能产生的感觉,你可以很认真地看完故事情节,若是不喜欢,也可以不去理会;你可以恶作剧似的站起身来,在幕布上留下自己放大的影子,没有人会怪你,最多喊一句“小屁孩快走快走”;你可以躲在幕布后面,而后等朋友来找你;你会发现有人家的灯亮起来了,而后找了朋友去那人家的窗前,就着灯光讲笑话……

终于有一天,听说那白色的幕布又搭起来了,我想着那春夏秋冬守过的夜晚,就鬼使神差地回了家,当初一起玩耍的伙伴不在了,去,好像也没什么意义了。只是那段日子忘不了,那段不太喜欢的电影情节忘不了,那些明亮的灯光也忘不了。不过没关系,因为我又听见小朋友在喊了:“放电影了!放电影了!”

你看,露天电影还在。

(湖南隆回县第二中学153班)

评说

看露天电影对于现在的人特别是00后的孩子来说,是个很陌生的經历,而本文的小作者很幸运地看过露天电影,她用了大量的篇幅写自己以前看露天电影的所见所闻,看起来好像很啰唆,其实饱含着浓厚的乡土人情味。特别是对小孩子的各种描写,看电影前欢快的笑声、看电影时的小心思、看电影后与伙伴告别的情景等,捕捉了细节,写得活灵活现。结尾的“你看,露天电影还在”,更多地传达了一种希望。

(刘剑)

猜你喜欢
打谷场放电影露天电影
禾熟
WHAT
露天电影院
“我要当一辈子乡村放映员”
他放映电影两万五千场 ,还收获了一份爱情
打谷场上的春天
西江月·忆故乡打谷场
西江月·忆看露天电影
故乡
教会学生“放电影”帮助掌握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