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问题绝不只是一个“穷”字

2017-07-10 07:58李菁莹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7年22期
关键词:毕节市小宝儿童

李菁莹

2017年除夕夜,云南省镇雄县盐溪村17岁的留守少年小宝(化名)留下遗书自杀。他用死亡来抗争父亲的冷漠和暴力。冷漠表现在“这些年里,没有一天是父母在照顾他”;暴力表现在“父亲总是把气撒在他身上”,小宝也知道父亲在外面打拼辛苦不容易,但“不要把脾气撒在自己儿女身上,他们是无辜的,上帝把他们送到你们身边是希望他们得到爱,而不是父母的怒火”,小宝在遗书里这样控诉。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非正常原因死亡事件时有发生,而且都较极端,甚至迅速演变成影响极大的社会事件。比如2015年6月9日,在贵州毕节市田坎乡,4个孩子在家中服农药死亡。而在2012年,当地还曾发生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箱内死亡的事件。

除了非正常原因死亡,留守儿童还成了犯罪概率较高的一个人群。农村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留守儿童中既有施暴者也有受害者。2015年7月,就读于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曙光中学的留守儿童郑某被同校13名学生围殴,后因伤势过重死亡。

这些极端事件,不断提醒社会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小宝自杀事件后,有媒体给出建议:要把留守儿童福利纳入扶贫和城市化的考核体系。“在当地建立留守儿童中心,專注留守儿童事务,提高这些孩子的福利水平”“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让城市更包容,慢慢地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家庭,让他们安居乐业,不再抛家舍子到城市务工”。

建议指向了“精准扶贫”,将留守儿童的问题归结为一个字“穷”。但穷是唯一的原因吗?

我接触过很多在外打工者,他们把孩子留在老家,自己外出挣钱。有一个在美容院打工的母亲,将儿子寄养在自己的弟弟家里,由老母亲带。老母亲要同时带3个小孩,每次她回家,母亲都要诉苦,说她的儿子越来越不听话,看电视,打表弟表妹,还偷家里的钱。她说自己也很苦恼,儿子不在身边,没法管,问题越来越多了。

开始我以为他们夫妻因为穷才来城里打工,后来才知道他们已经在小县城买了两套房。我建议她回小县城开个美容院,她却支支吾吾,说自己在城市打拼不容易,要让儿子吃好、穿好,不能比别的孩子差……

2016年,贵州毕节的4个孩子集体自杀,开始社会上很多人猜测,是因为他们家里穷。但记者实地调查后,发现并非如此,孩子手上还有几千元的存款,家里还养着一头大肥猪,存有几百斤玉米和一些腊肉。

我想说的是,有些农民外出打工,起初是因为穷,但他们挣到钱以后,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回家和孩子在一起,而是继续挣钱。他们用挣来的钱在农村老家盖大房子,逢年过节回趟家,节一过完又收拾行囊逃离了农村,留下年事已高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孩子们。很多父母认为在外面辛苦挣钱是为了家、为了孩子,以为给孩子充足的生活费就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我想,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在家门口就业,孩子也是留守儿童,是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对于孩子而言,精神的留守其实更可怕。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关爱,导致精神和心理层面出现问题。小宝的负气自杀,更多提及的不是父母亲不在身边,而是父亲常常把气撒在他身上,用暴力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毕节市的4个孩子在哥哥带领下集体自杀,是孩子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导致内心深处产生绝望与无助情绪。

减少留守儿童极端事件的发生,对农村父母们进行精神上的扶贫,同物质扶贫一样重要。

父母这个职业,是世界上最需要学习成长的职业。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中心的同时,更需要花力气建设“农村父母学校”,通过这样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来教育农村的父母们:孩子的成长,除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层面的需求,需要爱,需要亲情呵护,需要温暖沟通。社会的关爱代替不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情需求;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孩子们很难健康成长。有了这些,即使寒门也会出贵子,即使父母远在外,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亲远方汇聚来的爱意;没有这些,就是把孩子留在身边,挣再多的钱,孩子也是孤独无助的,各种各样的留守儿童极端事件还会重演。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6日)

含英咀华

作者不仅是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发表看法,而且倾听民间的呼声、呼吸现实的空气,将自己的见闻也融入到评论当中,以善意理性、建设性而非单纯破坏性、颠覆性的出发点,为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出真知灼见。

俗话说:“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则妄为父母。”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留守家庭的父母亲必须要在挣钱与养育子女中寻求一个平衡,真正承担起监护的责任和义务,弥补子女亲情的缺失,让子女充分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和温暖。

猜你喜欢
毕节市小宝儿童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捉迷藏
My Best Friend
留守儿童
最后一名
鱼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