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鹿特丹爱乐的“巨人之声”

2017-07-10 08:28高建
音乐周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爱乐乐团鹿特丹马勒

原创 2017-06-18 高建 音乐周报

鹿特丹爱乐乐团与小提琴家陈锐合作。

在花样百出的“十大交响乐团”评选影响下、在近一个世纪的唱片工业宣传推动下,乐迷心中留下某支乐团“代表”了某座城市、甚至某个国家的印象完全不算稀奇。正如柏林爱乐乐团之于德国、维也纳爱乐乐团之于奥地利一样,提到荷兰的管弦乐团,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名字当然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却往往忽略了在另一座海港城市,也有一支交响劲旅——鹿特丹爱乐乐团。

6月9日,鹿特丹爱乐乐团在德国青年指挥家大卫·阿夫哈姆的执棒下登台國家大剧院。音乐会上半场的曲目是勃拉姆斯经典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曲家不但将作品题献给约阿希姆,甚至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向其咨询修改意见。巧合的是,小提琴家陈锐所持的正是约阿希姆曾经使用的一把1715年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首乐章伊始,乐团以厚重圆融的音色奏出动人的第一主题,小提琴以炫技而粗放的姿态“闯入”,但随即又以纤细柔弱的音色在高音区再现第一主题,在不到十个小节间完成这样的变化对任何一位演奏家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高超而精准的演奏技巧赋予了陈锐在音乐处理上的极大自信与空间。他在舞台上表现出的巨大身体幅度绝不是浮夸的卖弄,在每一次饱满的运弓中,听众都能收获克莱斯勒、奥伊斯特拉赫那般醇厚而绵延的声音。在田园牧歌般的慢板乐章中,小提琴与双簧管的对话令人沉醉,鹿特丹爱乐乐团的弦乐声部以一种如薄纱般朦胧音质为作品铺陈出温暖的底色,任由独奏家尽情展现音乐中的浪漫深情。

音乐会下半场的马勒《D大调第一交响曲》,年轻的阿夫哈姆成为了全场的焦点。这位备受指挥大师海汀克赏识的青年才俊近年来保持着与世界顶级乐团的密切合作,在这部作品中他展现了一位青年指挥家成熟的智性与匠心独具的细节处理,也更加印证了马勒之于21世纪的指挥家“必修课”般的重要意义。首乐章玄妙而清澈的持续音开始时,阿夫哈姆从容驾驭着眼前这艘“巨轮”,让豪迈的第一主题行进维持在一个稳健的速度之中,木管组短小灵动的点缀在对比之下显得更富生机。第二乐章中的连德勒舞曲节奏是马勒音乐中标志性的风格,要求演绎者在相对固定的音型中闪转腾挪,以一种略带笨拙的舞蹈凸显作品中的反讽与戏谑,鹿特丹爱乐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惊人的能量,其后长笛与双簧管在小提琴不断反复的八度音型中奏出悠扬的断奏,这种地道的“马勒式口吻”一定是数十年演奏传统积淀下的厚积薄发,大提琴组在完成柔弦与滑奏后左手同时离开把位,让听众在不经意间感知到乐团的伟大传统。当圆号组全体起立,奏响最后的辉煌尾声之时,那种用尽洪荒之力、淹没宇宙万物的巨大声浪让马勒在总谱上写下的一行“以最大的力度”化为最真切的感受,也毫无疑问地赢得观众歇斯底里的欢呼与掌声。

从当晚音乐会爆满的上座率来看,鹿特丹爱乐乐团在过去二十年间已经在捷杰耶夫、雅尼克等音乐总监的带领下成为了乐迷们心中高品质的保障,此次他们用一场令人信服的音乐会,再一次向人们宣誓:千万不要低估NO.2的实力。

猜你喜欢
爱乐乐团鹿特丹马勒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鹿特丹港准备迎接船对船加注LNG燃料
“英荷通”
只摘够得着的苹果
鹿特丹港去年货物吞吐量创新高
进退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