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为载体不断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2017-07-12 16:43
家庭服务 2017年6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社区服务志愿

北京:以“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为载体不断健全社区服务体系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连续8年列入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内容。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1342个服务圈,覆盖2540个社区,覆盖率达到84%,惠及1569万社区居民。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是指社区居民从居住地出发,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舒适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社会力量和居民个人提供的志愿互助服务,市场机制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务以及特色服务等。

近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连续8年列入市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内容。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累计建成1342个服务圈,覆盖2540个社区,覆盖率达到84%,惠及1569万社区居民。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促进社区服务便捷化

(一)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社区“缺什么”的问题。为了解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互动的方式,扎实开展社区服务调查统计,了解社区居民的基本需求。各区县普遍采用社区工作者入户调查、委托专业组织、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走访居民群众和辖区单位,进行资源摸底和需求调查,建立了辖区资源台账,对居民和辖区单位需求做到“心中有数”,为实现服务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完善制度保障,着力解决社区应该“有什么”的问题。一是实施“1060”工程,出台了《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梳理出居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的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等10大类60项社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形成了社区居民群众享受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基本菜单”。二是制定了《关于推进“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运行机制,明确提出推进社区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特色服务等内容体系建设,推进“一校、二栏、三中心、四场、五室、六站、九网点”等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了全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框架体系。

(三)加强统筹协调,着力解决社区服务缺项“怎么补”的问题。由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牵头,按照集成政策、集中资金、集聚资源、集合力量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统筹协调,推动任务落实。各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对服务缺项社区给予优先支持、帮扶和指导。各区县结合实际,通过制定政府文件、加大资金投入、整合资源等多种方式,形成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模式,涌现出西城区资源共享“全响应”、朝阳区“一线一网一平台”服务模式等一批典型做法。

(四)创新服务模式,着力解决社区服务“如何提供”的问题。推进“互联网+”模式,提高社区服务的智能化水平,目前累计建成“智慧社区”2221个,覆盖75%的城市社区。加大购买服务力度,引入社会组织服务社区,推进社区服务提供方式转变。“十二五”时期共投入专项资金3.8亿元,购买了2432个社会组织服务项目,撬动配套资金3.08亿元,参与社会组织43509家,其中80%以上项目服务于社区。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见成效

(一)创造出协调联动的聚合效应,形成社区服务整体合力。政府相关部门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过去单打独斗的现象,集中优势兵力,解决基层问题,推动服务项目在社区“落地”。据统计,《指导目录》中列出的10大类60项服务项目,在城市社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与推进服务圈建设之前开展的调查摸底情况相比,社区居民急需的服务项目都取得重要进展,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社区居民转诊服务、社区托老(残)服务、社区早教服务、社区居民体质测试服务等项目的覆盖率都提高10%以上。

(二)创造出办事生活便捷的幸福效应,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通过绘制社区电子地图,开通社区服务网站、社区便民服务热线,公布服务目录,发放便民服务卡(手册)等方式,社区居民在步行15分钟的范围内,就能就近享受到“看单点菜”式的社区服务;社区服务站、社区菜店、社区家庭医生、循环小巴、便民缴费“三通”工程等一批亮点,较好解决了居民办事难、买菜难、看病难、出行难、缴费难等问题,广大居民能在家门口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社区服务,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明显提升。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对“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开展的满意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居民满意度分别为4.87分、4.7分(满分为5分),均超过90%。

(三)创造出协同发展的带动效应,提升社区服务社会化水平。带动志愿者队伍和志愿服务项目的发展,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项目化配置,不断壮大志愿者组织、优化队伍结构、丰富服务项目,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社区志愿者实名登记注册人数达到164万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1.5万支。2016年度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项目5340个,年度服务工时达1165万小时。以文明自律、邻里守望为宗旨的市民劝导队达到2393支,队员人数超过10万人。带动辖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个人参与社区服务,倡导和强化了社会责任意识,营造了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从整体上推进社区工作上水平。

完善机制创新服务提升服务水平

全市各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需要完善提升的不足,如不同类型社区的服务圈发展不平衡,老旧小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供需对接不够紧密,服务方式需不断创新,社会力量参与有待加强等。

(一)加强制度设计,完善服务圈建设政策体系。结合新形势,研究出台深入推进和提升服务圈建设的政策文件,指导已建成服务圈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研究制定服务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确立相对科学、具体明晰、方便操作、指导性强的社区服务标准,提高服务圈建设的规范化水平。加强分类指导,研究把握不同类型社区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基层亟须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上逐步实现突破。

(二)加强供需对接,围绕居民需求精准发力。开展社区服务需求调查调研,探索建立健全社区服务需求登记制度,做好服务项目与服务需求的对接。以社区服务供给侧改革为主线,提高公共服务供给项目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不断拓展丰富服务项目,在优先保障老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同时,扩大服务人群覆盖面,各类服务都要契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居民的特点,确保服务多元性和可持续发展,增强居民获得感。

(三)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和能力水平。大力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积极鼓励支持连锁企业、品牌企业进社区,配合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社区便民商业连锁化发展,替代社区低端商业业态。完善服务圈签约服务商的准入退出机制,建立方便居民参与的动态评价和监管服务机制。加强社区服务设施的综合利用,通过加强社区居民民主协商和自我管理服务,不断丰富扩充适合不同类型居民、不同开放使用时间的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设施开放率和使用率。

(四)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社区服务”。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实体服务商开展合作,开展基于社区居民生活需求为导向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区综合便民服务体系,尤其是对商业配套不成熟的地区延伸社区服务,实现在线交易、线下配送等精准化服务。充分利用社区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建立“网上社区”,使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能够及时了解社区服务项目,参与提供社区服务。

(五)鼓励社会参与,提升社区服务社会化水平。研究出台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积极推动社会单位向社区开放共享服务资源,扶持一批直接服务社区居民的社区养老、居家生活性服务的社区服务企业。大力培育发展服务民生类、参与基层治理的社区社会组织,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扩大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的覆盖面,鼓励社区青年群体和在职人群除保障重大活动之外,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社区服务志愿
建设“家门口”服务体系 “绣”出高品质社区服务
以社区服务构筑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图景——《“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解析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有哪些看点?
“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以志愿,致青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制定和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基于互联网地图语言的实时路况信息服务项目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