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驱油田交替注聚参数优化研究

2017-07-12 13:21许浩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000
化工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采出程度含水率常规

许浩(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采油工程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聚合物驱油田交替注聚参数优化研究

许浩(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采油工程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在历史拟合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交替注聚研究区交替注入参数的优化,主要研究交替注聚的周期、注入粘度及注入强度,通过方案对比,优选出最佳的交替注聚周期、粘度和注入强度。在优选方案时,需要参照的指标很多,在这里主要参照的指标是采出程度,采出程度越高,累积产油量越多,说明开采效果越好;除了采出程度以外,这里还参照了含水率和采出聚合物浓度。

剩余油分布;交替注聚;聚合物浓度

1 交替周期优化研究

1.1 低注入压力井交替周期研究

水驱、常规注聚、交替注聚的含水率相比较,水驱的含水率最高,常规注聚比交替注聚的含水率高。可以看出周期2:4的采出程度最大,其次是周期1:3,常规注聚的采出程度比交替注聚小。所以认为周期2:4为低注入压力井最佳的周期交替方案,即2个月和4个月交替为最佳交替周期。

1.2 高注入压力井交替周期研究

水驱、常规注聚、交替注聚的含水率相比较,水驱的含水率最高,常规注聚比交替注聚的含水率高。可以看出周期2:4的采出程度最大,其次是周期2:2,这两个方案的采出程度很接近。而常规注聚的采出程度比交替注聚小。所以方案周期2:4的含水率低,采出程度高,采聚浓度低。但是周期2:4和周期2: 2的采出程度相差不大,但是周期2:4的聚合物用量比周期2:2多,造成聚合物的浪费,所以,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建议优选周期2:2为高注入压力区块的最佳交替周期。

2 交替粘度优化研究

2.1 低注入压力井交替粘度研究

可以看出,低注入压力井不同粘度的各方案之间采出程度差别不是很明显,可以看出粘度90:50的采出程度最大,其次是粘度90:40。所以认为方案粘度90:50为低注入压力井最佳的粘度交替方案。

2.2 高注入压力井交替粘度研究

可以看出,方案粘度40:80的采出程度最大,其次是方案粘度40:90,而粘度40:50的采出程度最小。粘度40:80的方案采出聚合物浓度最低。认为方案粘度40:80为高注入压力井最佳的粘度交替方案。

3 交替注入强度优化研究

现在得到低注入压力井最佳交替周期都为周期2:4,高注入压力井的最佳交替周期为周期2:2,低注入压力井的最佳交替粘度方案为粘度90:50,高注入压力井的最佳交替粘度方案为粘度40:80,下面就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注入强度交替进行优化。

3.1 低注入压力井注入强度交替研究

可以看出方案注入强度4:2.2的采出程度最大,其次是方案注入强度3.4:2.2。再分析不同方案的采出聚合物浓度,从中可以看出,注入强度4:2.2的采出聚合物浓度最低。所以方案注入强度4:2.2为低注入压力井最佳的注入强度交替方案。

3.2 高注入压力井注入强度交替研究

方案注入强度3.2:6采出程度最大,其次是方案注入强度2.3:6,而方案注入强度2.3:5.1的采出程度最小。所以高注入压力井交替注入强度方案中,方案注入强度3.2:6含水率低,采出程度大,采出聚合物浓度低,所以认为方案注入强度3.2:6为高注入压力井最佳的注入强度交替方案。

综上所述,得到低注入压力井的采出程度最高的方案为注入强度4:2.2,采出程度为22.10%,比常规方案采出程度20.97%提高1.13个百分点;而高注入压力井的采出程度最高的方案为注入强度3.2:6,采出程度为21.59%,比常规方案采出程度20.23%提高1.36个百分点,达到技术指标。

4 结语

(1)对交替周期进行了优化,得到低注入压力井的最佳交替周期方案为周期2:4,高注入压力井的最佳交替周期方案为周期2:2。

(2)对交替粘度进行了优化,得到低注入压力井的最佳粘度交替方案为粘度90:50,;高注入压力井的最佳粘度交替方案为粘度40:80。

(3)对交替注入强度进行了优化,得到低注入压力井的最佳注入强度交替方案为注入强度4:2.2;高注入压力井的最佳注入强度交替方案为注入强度3.2:6。

(4)得到低注入压力井的采出程度最高的方案为注入强度4:2.2,采出程度为22.10%,比常规方案采出程度20.97%提高1.13个百分点;而高注入压力井的采出程度最高的方案为注入强度3.2:6,采出程度为21.59%,比常规方案采出程度20.23%提高1.36个百分点,达到技术指标。

表1 不同注入强度交替方案采出程度表

[1]卢祥国,高振环.聚合物驱油之后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石油学报,1996,17(4):55-56.

[2]宋考平,杨钊,舒志华,等.聚合物驱剩余油微观分布的影响因素[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4,28(2):25-27.

[3]彭红利,周小平,姚广聚,等.大孔道油藏聚驱后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提高采收率实验室研究[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5,28(3):62-64.

[4]侯健,张顺康,袁士宝.聚合物驱微观渗流实验剩余油分布的定量分析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2006,21(1):42-44.

猜你喜欢
采出程度含水率常规
延长油田南部长8致密油藏注CO2吞吐实验
630MW机组石膏高含水率原因分析及处理
昆明森林可燃物燃烧机理研究
常规之外
不同介质下油水两相流含水率测量模型构建与仿真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采出程度对内源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影响研究
中高渗厚油层水驱流线特征研究
原油含水率在线测量技术研究
别受限于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