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鼓励香港老师到内地交流”

2017-07-12 09:24毕方圆
环球时报 2017-07-12
关键词:环球时报年轻人香港

本报记者 毕方圆

“用心浇灌‘人心回归”。全国政协委员、香港青年交流促进联会创会主席龙子明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坚持做两地青年交流工作。从2004年至今,龙子明组织了超过6万名香港青年到内地交流。如何让青年交流达到国情教育的目的?龙子明日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谈了他的经验。

环球时报:您当初为何想到让香港年轻人走进内地去了解国家?

龙子明:2003年7月1日,我经过维多利亚公园,看到很多反对23条立法的年轻人在游行。我就跟他们讲,要看到国家对香港的出心出力,香港不用向中央政府交军费、缴税;非典时,中央优先派医疗团队到香港。香港回归后第一次参加全运会,当时是在上海,我坐在观众席上,运动员出场时,香港队所经之处,内地观众都自发起立为他们鼓掌,令我非常感动。听我讲完,一些年轻人很惊讶,这些事,他们都不知道。这也让我意识到,应该让更多香港年轻人去内地了解国家,不然他们对国家的感情将一直是冷漠的。

环球时报:做交流工作,有没有什么一些创新和心得?

龙子明:我们安排香港学生去内地,也安排内地学生来香港,也会邀请台湾学生跟香港学生一起去内地。现在又增加了许多实习项目。这两年我们还安排香港学生去国外,如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越来越强大,年轻人在海外感受尤其明显,出国后往往更爱国。从2008年开始,我们让参加活动的年轻人自己办活动,从筹组到执行,我看到他们的成长,组织能力越来越强,要培养爱国爱港同时又有能力的年轻人。

大多数香港学生对国家,没有特别的爱,也没有特别的恨,属于无感。通过实地交流,开始有正面的感觉。

有个女生叫谢晓虹,她中学时就参加过我们团。她最初给我的印象是,讲话声音小,很害羞。但经过几年培养,这个女生现在非常优秀。“占中”时,有学生发动罢课,谢晓虹站出来发表《十问“罢课”为什么》,用非常理性、中肯的语言提出反对罢课的立场。这在当时是很有勇气的事。

环球时报:能否谈谈香港教师群体的国家认同?

龙子明:香港教师界普遍对国家存在认识上的偏见,这是历史原因,社工、传媒等领域都存在这个问题。以前港英政府妖魔化中国,让很多港人对国家的认识停留在1949年-1978年,困在那里,不愿看现在,更不愿看未来。1978年后,我们国家找到了正确的道路,国家开始富强,人民富裕起来,可是很多港人不了解这些。

有种说法是,反对派占领了老师这块“高地”。香港学生去内地交流,了解国情,假如回到学校被老师浇冷水,那么这些实地国情教育的效果将大打折扣。所以我建议应该让香港的老师们也去内地看看,放下内心的历史成见。

环球时报:香港年轻人在政治上的一些反叛行为,是否与经济因素有关?

龙子明:香港最顶尖的青年没有问题。最差的也没什么要求。中间的很多年轻人,能力不是很强,又有很多要求,就会不满。这可能与香港相对比较单一的产业有关,除了金融,就是旅游、地产,其他没有什么,所以我建议香港年轻人把握“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通过参与国家发展来实现自身价值。▲

猜你喜欢
环球时报年轻人香港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当代年轻人有多惜命
你猜不到一个做饭的年轻人在想什么
年轻人如何理财
香港ifc商场
香港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