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某医化园区周边挥发性有机物健康风险评价

2017-07-12 09:01潘韩智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7年13期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

潘韩智

摘 要:为研究医化园区产生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对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影响,在台州某一典型医化园区周边设置了7个点位,采集了196个样品进行主要污染因子浓度测定,并利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各挥发性有机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在现状平均浓度水平下,主要的7种污染物质不会对当地人群产生明显的非致癌健康危害;当二氯甲烷浓度达到最大监测浓度值时,其致癌风险值超过可接受水平。

关键词:医化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健康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X820 文献标识码:A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是指:在标准大气压下,熔点低于室温、沸点在50℃~260℃之间的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可分为烷类、芳烃类、烯烃类、卤烃类、酯类、酮类等。VOCs会因其自身具有一定毒性或与空气中氮氧化物、氧化剂等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而直接或间接对人群健康造成多种不良影响,因而逐渐引起了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关注。

本文在对台州某一典型医化园区内企业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状监测数据,分析了园区周边主要居民区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情况,并探索性地进行了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以期对区域内医化园区的VOCs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1.调查实验

1.1 研究对象确定

大量低沸点、易挥发有机溶剂的使用是医化企业VOCs废气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台州某一典型医化园区内所有医化企业的年有机溶剂消耗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并结合企业相应的工艺装备水平、“三废”处理设施情况等进行了VOCs废气排放情况的核算。从废气种类来看,医化企业排放的VOCs废气主要包括芳香烃类(甲苯、二甲苯)、酯类(乙酸乙酯)、酮类(丙酮)、卤代烃(二氯甲烷)及其他类化合物(DMF等)。因此,本文选择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丙酮、二氯甲烷、DMF、非甲烷总烃七大因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样品采集与分析

综合考虑研究区域风向、地形、企业及其周边居民点的分布情况等因素,在研究区域周边设置了7个采样点,进行了连续7天的采样(2014年8月21日~27日),每个采样点每隔6h采样一次,每天采样4次(2∶00、8∶00、14∶00、20∶00各一次),共计196个样品。采样时同步记录风速、风向、温度、气温、气压等气象参数。样品的采集与实验室分析均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

1.3 健康风险评价

健康风险评估通过危害性鉴定、剂量-效应评估、暴露量评价及风险值评估四步进行。

1.3.1 危害性鉴定

危害性鉴定属于定性评估,基于VOCs本身性质的差异性,参照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编制的分类系统进行分类。本文主要研究对象的危害性鉴定结果为:二氯甲烷(对人类是可疑致癌物)、DMF/二甲苯/甲苯(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丙酮/非甲烷总烃/乙酸乙酯(未列入IARC分类名录)。

1.3.2 剂量-效应评估

采用美国环保署IRIS数据库中推荐的长期吸入暴露非致癌参考浓度(RfC)、长期吸入暴露非致癌参考剂量(RfD)、吸入单位风险(IUR)参考剂量,评估化学致癌物与非化学致癌物的剂量-效应关系。

1.3.3 暴露量評价

2.结果与讨论

2.1 VOCs污染分析

研究区域周边采样点环境空气中主要VOCs浓度及相关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丙酮在各采样点的监测浓度均小于检出限值;DMF、二氯甲烷在各采样点的监测浓度值变化幅度较大,但均低于相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DMF参照前苏联居住区标准CH-245-71限值,二氯甲烷参照美国AMEG值);非甲烷总烃、甲苯、乙酸乙酯则有一定程度的超标现象,虽超标幅度较大但超标率较小,属于偶尔超标现象。

2.2 VOCs健康风险评价

利用人群暴露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计算了上述各主要挥发性有机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R in 和致癌风险指数R ic ,具体结果见表2。

实际生活中,致癌物同样具有非致癌物的危险效应,根据US EPA的要求,当非致癌风险指数超过1时,认为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从表2可以看出,各主要挥发性有机物的非致癌风险指数远远小于1,表明这些污染物不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非致癌健康危害;对于致癌风险,US EPA推荐的可接受的为1×10-6-1×10-4,本文以最严格的可接受致癌风险1×10-6作为评价标准;二氯甲烷是对人类可疑的致癌物,其计算的致癌风险值为2.25×10-7<1×10-6,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之内。可见,在现状平均浓度水平下,区域环境空气中的甲苯、二甲苯(邻、间、对二甲苯)、乙酸乙酯、丙酮、二氯甲烷、DMF以及非甲烷总烃这7种物质不会对人群产生明显的非致癌健康危害,二氯甲烷不会对人群产生明显的致癌健康危害。当二氯甲烷浓度达到最大监测浓度值0.320mg/m3时,则其对应的致癌风险值将达到1.2×10-6>1×10-6,其致癌风险指数将变为不可接受,该物质应引起足够重视。

结论

研究对象周边环境空气中非甲烷总烃、甲苯、乙酸乙酯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现象,医化企业废气污染物的排放,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尤其是对局部区域,有一定的累积影响效应。在现状平均浓度水平下,研究的主要7种污染物质不会对当地人群产生明显的非致癌健康危害;当二氯甲烷浓度达到最大监测浓度值时,其致癌风险值超过可接受水平。建议该区域生产企业加强VOCs治理。同时在制定VOCs控制标准时,不仅要考虑VOCs排放浓度,而且要从其对环境、健康影响方面加以考虑,针对个别污染物制订严格的排放限值。

参考文献

[1] Health Canada. Indoor air quality in office buildings: a technical guide[R]. Canada: Minister of National Health and Welfare. 1995. 39.

[2] European series no. 23, Air quality guidelines for Europe[S].

[3] US EPA. Integrated risk information system(Electronic data base)[R]. Washington DC: 2002.

[4]王宗爽,武婷,段小丽,等.环境健康风险评价中我国居民呼吸速率暴露参数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9,22(10):1171-1175.

[5]段小丽,聂静,王宗爽,等.健康风险评价中人体暴露参数的国内外研究概况[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26(4):370-373.

猜你喜欢
挥发性有机物
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流程及常见问题剖析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比对
探讨气象色谱法测定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实验研究
挥发性有机物(VOCs)产生与防治
国内外纺织印染工业废气排放法规及标准的比较
测定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