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卧底的生存状态
——以电影《新世界》为例

2017-07-13 02:34王文慧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成都610068
名作欣赏 2017年15期
关键词:卧底存在主义新世界

⊙王文慧[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成都 610068]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卧底的生存状态

——以电影《新世界》为例

⊙王文慧[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成都 610068]

存在主义是在人类面对社会矛盾和灾难时迅速兴起的危机哲学,它是首先对个体的命运和存在状态表示高度关注的哲学,萨特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更是提出了用积极的行动去确立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存在主义哲学所蕴含的人道主义特性使卧底的生存困惑得到观照。本文主要以韩国电影《新世界》为例,以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以及自由选择的观点为切入点,扼要阐述卧底的生存状态。

萨特 存在主义 存在先于本质 他人即地狱 自由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选择,随时随地涉及“站队”的问题。在电影中,这种选择之痛、存在之痛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卧底身上。卧底的身份归属以偶然性的方式不可预测地运动着,像《无间道》里的刘建明、《新世界》中的李子成。尤其在《新世界》中,丁青临死之前对李子成说的“你看起来很累,别这样。你做个选择吧,那样你才能活着”这番话,深刻地体现了对存在问题的思考,也成为引导李子成做出选择的关键点。

一、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先于本质”是萨特的著名论断,指人的本质是在人存在之后通过自己的行动赋予自己的,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与偶然性和行动这两个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我们都是偶然地出现在世界上的,就像在《新世界》中,李子成偶然地被选为卧底,被抛到“新世界”的计划之中。他在自己所处的世界里极致地体验到了存在的感受。当李子成知道姜科长派多人监视他,但是丁青却对自己信任有加的时候,他深深地体悟到了存在的荒诞,因而陷入无尽的苦闷、孤寂之中。他一次次地受姜科长的戏耍与欺骗,但还是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卧底的工作中,这其实是李子成在不自觉地逃避外在的存在,即自在的存在。而作为意识的人是自为的存在,意识的意向性指向外部,李子成对世界感受到的厌恶、孤寂即是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相接触的结果。自在的存在通过焦躁被揭示出来,自为的存在则在自在的存在被揭示的过程中显现了自己。不管是自在抑或是自为,它们都是偶然的,它们的相遇也是偶然的。偶然性的集合造就了李子成厌恶、孤寂、迷茫、绝望等感受。

萨特曾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原因是他认为人可以用行动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因此,存在主义哲学也是“行动哲学”,对人具有积极意义,在李子成身上则体现为为了活下去所做的不懈努力,包括最后他杀掉了知道自己卧底身份的姜科长和局长,为了活下去而成为金门老大。这是因为“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是一种恐惧和绝望的存在”。人恐惧死亡,因为死亡就是非存在。所以,在所有危及自己存在的时刻,人都会铤而走险,从而想尽办法去延长自己有限的生命。因此,才有了丁青临死前对李子成说的“心要狠一点,那样才能活下去”。这也就不难理解李子成所作出的这种选择,是受丁青的点化从之前的孤寂、迷茫、绝望的感受中顿悟出来的。李子成的这种虚无感表明了他曾对这个世界的否定性态度,而萨特则肯定李子成的这种否定性态度,这种孤寂和苦闷正是李子成体验到存在的证据。“人对世界的否定性体验乃是人走向自由的前提,是标志着人醒悟的开端。”李子成依靠着自己的行动力对抗不人道的现实,不断地否定与超越,最终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本质,也体现了存在主义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二、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存在主义认为在这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虚伪与抗争,世界上充满了荒谬,并且被丑陋与罪恶充斥。所以,人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上感受到的则是无尽的苦闷与失望,人真实拥有的只是无尽的痛苦。这集中体现在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论断。

萨特认为我与他人通过注视发生联系,当我被别人注视时,我本身就成为“为他人的存在”,就是一种“自在”了。在别人的注视之下,我被物化。但实际上我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自在,所以我就感到了痛苦与不安。李子成的焦虑与痛苦即来自于这种他人的注视。一方面,他受姜科长之命在黑帮内部收集情报,多年的出生入死换来的是不被信任,所以他在这里其实物化成了警方控制黑帮团伙的棋子。另一方面,他作为丁青的左膀右臂,又被这个兄弟格外“观照”,他在黑帮团伙中被物化,成为帮助丁青打理事物的工具。最后,他身为金门理事,所有活动都受到金门人的注视,李子成就在这多重注视之下,成为“非我之我”,身处在类似地狱的新世界之中,战战兢兢,身心备受煎熬。因此,“只要有一个他人,不管是谁,他在哪里,他与我的关系如何,我就拥有一种外在、一种性质,我最原始的堕落就是他人的存在”。

萨特的剧本《禁闭》表达了“他人即地狱”的中心主题。三个罪犯——懦夫加尔森、杀婴犯埃斯泰勒、同性恋伊奈丝,他们死后被关在同一间类似于房间的地狱里,他们各有自己的小心思,加尔森想逃离这里,埃斯泰勒想和加尔森亲热,伊奈丝希望地狱里只有她和埃斯泰勒两个人。他们谁都逃不掉其他两个人的目光审视,房间里只有不断的彼此折磨,永远无法摆脱。因此,“每个人对于其他两个人来讲都如同地狱”。反观《新世界》,丁青、李子成、姜科长则类似于《禁闭》中的三角关系。丁青想撇开警方的注意,救出狱中的兄弟,受到李子成情报的威胁。李子成千方百计地想要逃离新世界计划,抛掉身份重新开始,但受到姜科长的极力阻挠。姜科长想通过黑帮内斗,控制黑帮势力,遭到李子成叛变,被其所杀。他们每个人都是其余两人的刽子手,每个人都在别人的目光下原形毕露。世界的荒谬、人生的痛苦在“他人即地狱”中得到印证。

实际上“他人即地狱”并不意味着萨特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经绝望,它有一个前提是人际关系恶化。“我通过这个荒诞的戏剧表明:我们争取自由是多么重要。也就是说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我们生活的地狱如何禁锢着我们,我想我们有权利砸碎它。”它的目标其实是告诉人们用行动改变现实,打碎别人的目光获得自身的解放。李子成最后的叛变就是由于与姜科长关系的恶化,屡次的戏弄与不信任最终使他毅然决然地烧掉了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警察档案,在他烧掉档案的那一刻,他的自由之战也获得胜利。

三、自由选择

自由的问题是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核心问题,正如他在《存在与虚无》中所言:“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并且使人的本质成为可能;人的存在的本质悬置在人的自由之中。”这句话是说人的本质由行动决定,在决定本质的过程中,人所做出的一系列选择、一系列行动都是自由的现实映射。在《新世界》中,李子成看似处于牢笼之中,却是具有绝对自由的个体,所以丁青才会对李子成说:“做个选择吧,那样才能活下去。”

焦虑是萨特自由观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萨特把焦虑看作是自由的开始,是自我解放的信号,“正是在焦虑之中,人取得了自由的意识”。也就是说,李子成的焦虑与绝望是因为他在做卧底的过程中面临多种选择,比如坚定地做警察或者真正地加入黑帮,又或者离开是非之地一走了之。他不知如何抉择以至于内心缺乏行动力,他的自由则在这种焦虑中被发现。由此,他不得不开始自欺之旅,对行动的踌躇不前进行辩解。李子成的自欺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使自己成为他人眼中的物,同时为警察和黑帮做事,按照他人的要求生活,完全成为一个“为他人的存在”;其次,他的自欺实际上表明了他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成为的本质做出了选择,只是他还没有意识到。在黑帮做卧底的近十年时间里,他其实已经习惯并承认了自己的黑帮身份与生活方式,但名义上陷于警察身份的制约。实际上,正是李子成的这种纠结与焦虑的状态才使他成为鲜明的实在,自由就是在焦虑中被揭示,最后在不同的自欺行为中向我们显现。

既然李子成是绝对自由的,那为什么会让人觉得他的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呢?萨特在这里提出了处境的概念。他认为处境是自由的限制,即自由的人为性。李子成的处境明显是丁青和姜科长等多方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他们的存在根本上并不能限制李子成的自由选择。换言之,也就是丁青和姜科长的限制只是使李子成的自由客观化了。所以,“处境并不能阻止人的自由选择,没有一种处境能比另一种处境给人以更多的自由”。因此,李子成即使是处于卧底的两难处境中,依然是拥有绝对的自由的。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萨特虽然强调人的绝对自由,但自由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人在自由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存在先于本质”“世界是荒谬的”“自由选择”等理论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虽然其中不免流露出消极的思想,但是它同时也鼓励人实现自己的价值与意义,唤起人的意志和尊严,这种消极中带着积极的哲学思想深刻地揭示了卧底的存在状态。

[1]赖祖德.存在主义哲学剖析[J].河北学刊,1984(1).

[2]叶艳.存在·自由·他人——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及其文学践行[J].安徽文学,2011(5).

[3]萨特.存在与虚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4]吴岳添.萨特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5]杜小真.萨特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作 者:

王文慧,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2015级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 辑:

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卧底存在主义新世界
卧底各个群怎么讨论谷爱凌,“中午吃什么”群亮了
神话新世界
卧底
卧底
论电影《筋疲力尽》中的艺术创新
伍迪?艾伦电影的存在主义特色
“P”出个新世界
数字猎人
蛋挞卧底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