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艺术及其价值概述

2017-07-13 17:57杨春林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100037
大众文艺 2017年12期
关键词:汉简简牍篆书

杨春林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100037)

汉简艺术及其价值概述

杨春林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 100037)

汉代是隶书发展的成熟与高峰时期,这一时期隶书的载体主要有石刻和简牍。石刻作品有《张迁碑》、《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曹全碑》、《石门颂》、《西狭颂》等。风格或方整朴茂,或典雅遒劲,或端庄秀雅,或朴茂奇逸。这些石刻作品代表着汉代隶书的成就,但是有一类隶书作品同样受到重视。那就是简牍书,如《武威汉简》、《居延汉简》、《敦煌汉简》、《甘古汉简》。其中《居延汉简》同“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明清档案”被称为“20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为何武威、居延、敦煌一代盛出汉简。这与那一时期,边疆事物繁忙,政务繁多有关,需要大量的书写来记录各种事项。

汉简自1899年由斯文赫定在楼兰遗址发掘以来,可以说众多汉简是灿如星辰般的问世了,随之在其他各地出土了大量的汉简。敦煌、武威、银雀山、甘古、定县、凤凰山等。居延汉简多为木质,概因北地少竹。其内容涉及广泛,举凡汉代吏治、星田、历法、防御——无所不记,是二十世纪中国古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居延古称流沙泽,是当时西北军事重镇。

《史记》有:“霍去病,击匈奴,过居延。”的记我。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任监察御史时奉使途经居延,写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记,都护在燕然。”的诗句。

居延简牍除了史料价值之外,其书法意义尤为重要,是小篆之后书法演变的珍稀资料。观其结体、用笔,一派天趣纵横,非今人可以企及,可谓叹为观止!

这些地方出土了灿若星辰的竹木简牍,这一出土影响深远,可以说是重大发现,不仅是考古的重大发现,有利于了解汉代的历史,还是书法史的重大发现,可以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书体发展演进的历史,从中窥测到古文字是如何演变为今文字的。这些竹木简牍,从内容字体上看时间大致是,西汉到东汉时期,并且西汉出土的比较多。所以被一并统称为“西汉简牍书法”。该发现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社会普遍运用的字体是隶书,隶书被运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之一时期,还有篆书,主要是被运用在比较庄重的场合,还有就是书写在碑额上。我们观察这一时期的隶书。虽然不是成熟时期的隶书形态,但是已经具备了隶书的基本形态。如夸大捺画的写法,刻意强调波磔,主笔突出等。文字的发展演进是自然发生的,是适应生活需求的内在要求,而一个字体的形成通常是先在民间流行,也就是当时的俗体,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然后民之所向,众望所归,这种俗体就被政府所重视,于是政府就颁布条律确定这种俗体为正体,也就是官方承认并且民间普遍运用,官方也运用于官方文件的书写等的字体。这些出土的汉简,我们可以了解到西汉早期(文帝、景帝及之前)的简牍书和帛书(帛书也就是在帛这种材质上书写的书迹)是篆书的俗写体的简化,我们把这一阶段的隶书称之为“古隶”,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些字迹里有很多成熟的因素,种子已经萌芽,就要期待发展成熟,形成成熟的形态了。一种字体形成的重要原因就是符合“简便、快速、易识”的特点。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这是孙过庭《书谱》里对于“篆书和隶书”特征的总结。篆书,尤其是小篆,在书写时用首尾藏锋、行笔中锋、均匀一致的圆柱线条书写。圆柱线条具有婉转、柔和的特性,让人看上去有一种含蓄的感觉。篆书在转弯的地方多转动手腕或捻动笔管,所以转弯的地方比较圆曲,而且从结体上看,篆书的形体一般都修长。从总体上看,这样的线条是流畅的,所以具有婉而通的特性。而发展到了隶书,为了书写的快速。不得不改变篆书的写法,如果写时仍然转笔,写曲线势必会影响到书写速度,两点之间直线最短。

隶书改变篆书的圆笔画为方笔画,省却了藏头护尾的动作。又由于方笔画具有比圆笔画方正有力的特点。转折处也是变圆为方,这样的处理让我们在外观上可以感受到隶书方整、严正的视觉效果。结体的严整也就是孙过庭说的“隶欲精而密”。隶书又由于添加了波磔,而在方正严密中又有了活泼生动。主笔的突出,一个笔画往往逸出整个字的框架之外,使得这个字看起来摇曳生姿,活泼生动。

“八分”这个名称历来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认为八分是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书体,一种说法是八分是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既似隶又似楷的书体。其实八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具有隶书成熟特征的波磔分明、蚕头雁尾、左右分背的隶书。到了隶书鼎盛的东汉,石刻林立,这一时期的隶书可以说是已经完全形成了成熟时期的形态。成熟之后的字体发展,有两个方向,也就是没落或者孕育新的字体。于是在汉魏之际,民间就出现了笔画便捷、没有蚕头雁尾的新隶体。

隶书发展轨迹,一方面发展到隶书的成熟形态如果说东汉碑刻的典型精品是隶书走向成熟的表现。隶书发展到后来就是典型特征的僵化、程序化。另一方面就是孕育了新的字体元素,西汉简牍书法的笔法中就透露的笔法流变展现了新书体笔法的初露端倪。一个是章草笔法的孕育。章草其实也可以认为是隶书的简便写法,《居延汉简》中有些写法已经孕育了章草的元素,虽然还是以横向取势为主,但是在起笔时减少了顿笔的动作,波磔明显变少,但是一些捺画收笔,长竖出钩形态实为后来章草所沿袭。还有就是出现了简笔、连带的形态。第二个就是孕育了行书、楷书的笔法。在一些字中已经看到了行书、楷书的笔法。有些字笔画简捷,蚕头雁尾减少,有的撇画少了兜裹的形态,有的竖画起笔的形态是右下形态而不是齐平形态了。有些字为速度加快,而出现了连带,钩的出现其实就是笔画呼应的外在表现。

书写《居延汉简》简牍书法,我认为首先要明白其出处,知其所承,才可以真正的认识它,运用它。这就是知其所由,才能下笔有由。《居延汉简》脱胎于篆书,所以写出来的线条线质应该以遒劲圆浑为上。其次从章法上来看,好多字逸出了整行字的边款,参差错落,可谓意气横飞。这些显然为后世书写之大忌。但这是由于当时边疆官吏不拘小节,在繁多的公文工作中偶尔一下抒发自己的性情。我们也可以从中一睹汉人风采。

临摹《居延汉简》,让我领略到了过渡阶段字体的异样的风格特征。既有隶书之朴拙,又有楷书笔画之简略,因为有草写的痕迹,其风格又天姿浪漫,生动有趣。居延汉简的书写深得隶变时期的字体形态,字形或长或短,用笔浑厚丰满,有的波磔明显,捺画波磔处避免了雷同化、类型化的处理,尤其是有些笔画的写法,如捺画的飞动,给人一种飞扬之感,气势开张之意。结构欹侧多姿,纵横多变,雅趣天成。有的字迹虽然呈现不讲究的姿态,但却是种天然的纯趣。章法上有大有小,盎然有趣,其分散聚合,参差错落,但是在错落中规整有序,和谐统一。当时的书写者或许未必有此意图,但这种“无意于佳乃佳尔”的不谋而和令后人赞叹。学习汉简就是要学习它的自然之美。

杨春林,1989年08月29日出生,男,汉族,山东省即墨市人,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2015级书法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书法史。

猜你喜欢
汉简简牍篆书
秦代地方行政文书的形态
——以里耶秦简为中心
让甘肃简牍“活”起来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永不褪色的武威汉简
《肩水金关汉简(贰)》释文订补
地不爱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