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初探

2017-07-13 14:15江琴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7年6期

江琴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现代课程不再是静态场,而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动态场即理解、沟通、主体参与和互动。而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就是能将这四种动态因素综合起来形成合力。

【关键词】分组原则;实施形式;评价形式;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和探讨教师或他们自己设定的学习任务,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使小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教育学生学会共同生活是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共同的学习目标将小组成员的个人利益与小组的集体利益紧紧地联系起来。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之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在合作学习的研究上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有些滞后,在英语教学长期存在“重知识讲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事实上,语言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语言的交际能力。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学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有利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结合师生的特点和英语学科的特点,采用了组合和任务驱动组合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尝试。

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合

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合也是异质就近组合,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一般4人左右,这种组织形式不需将学生分出层次,可减少学生相互交流中的心理障碍,且课上无需重新调整座次,操作比较简便。

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合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讨论和分组讨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的,松散的,而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要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学习的知识辅导和技能训练。开始实施时,教师还要示范性地与学习小组一起制定合理的、共同的合作目标,安排恰当的、明确的合作任务、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可由学生自己采用轮换制方法产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2.任务驱动组合

任务驱动组合,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兴趣和爱好自主进行的合作學习组合。学习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小组成员在共同的学习目标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

三、小组合作的课堂实施形式

根据课堂需要,小组合作可以有以下几种:

1.合作学习单词

新教材在编排上,词汇量比较集中,在一节课内从初步接触到熟练掌握,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的。而通过4—6人的小组合作学习单词,小组成员可以指点和提醒那些记不住或读不准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共同朗读,限时背单词,相互听写单词,既能达到加速共同巩固的效果,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共同学习的愉悦感。

2.合作学练对话

在学习对话部分,为更好地落实提高口头熟练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小组。教师有时因考虑到学生嫌弃后进生而导致他们无法建组,会适当帮助后进生穿插到其他组中去,同时为鼓励其他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去辅导后进生,采用给辅导者加分的原则。考试的内容均以本学期学过的英语会话为基础,小组自行创设情景,分配角色,自由组编和表演可长可短的对话。

3.合作做游戏

英语学习中,游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而以小组为单位的比赛性游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惑,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小组成员个个积极努力,争取达到优胜。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个体的独立学习是无法进行合作学习的,而合作学习是各个成员经过独立思考、学习、讨论交流后的结果,是独立学习的深化和综合。因此在开展小组英语对话前,每个学生都必须认真、独立地学习、思考和落实新的语言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表演。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独特的见解。否则小组合作学习将成为一种徒有虚名的形式。

2.处理好优等生与后进生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最大的优点是面向全体,学生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其中的优等生是合作学习的骨干和组织者,也是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分子,是课堂的“亮点”,而后进生参与学习比较被动,是课堂的“陪衬”,是较少受关注的。所以教师的眼光应更多地放在后进生身上,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发言的机会,让他们表现自我,提高自信心;多让同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来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学习的成功感。同时适当创造机会,让中等生或后进生轮流当小组长,给他们一定的压力来激发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转化他们的学习弱势,同时锻炼和铸造他们独立的个性。

3.处理好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的关系

采用合适的评价机制,往往能推动和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效。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小组整体的评价,忽视小组成员的评价和奖励。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最终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小组与个体相结合并以小组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在小组集体评价的基础上,可将有进步的后进生、中等生或表现优秀的学生单独进行表扬和奖励,以激励人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也要多表扬那些乐于助人的热心肠的学生,以鼓励学生相互帮助的热情,促使学习小组朝“人人努力上进、人人互相帮助”的良好境界而发展。

五、小组合作的评价形式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

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课题研究的贡献(是否有创新),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视角。

面对各式各样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形式的实践,如何科学地制订合作性学习评价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积极推进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中学生研究、创新、发展,尚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