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足球的“皇后大道东”

2017-07-13 07:23黄健韬
齐鲁周刊 2017年27期
关键词:港队计划书联赛

黄健韬

回归20周年,香港足球仍然还在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大陆足球,同样如是。

一直以来,香港足球都是大陆足球的一面镜子。站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让我们一起回顾这20年里香港足球的坎坷历程,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1997年3月,四名港队球员在做客泰国的比赛中操控赛果,被判入狱,全球终身禁赛,冉冉升起的新星韦君龙永久告别绿茵场,正值当打之年的门将陆嘉荣更因为患上腹膜癌,年仅28岁便离开人世。20年间,多起假球案件在香港出现。

2017年,5名香港飞马职员、球员因涉嫌操控赛果被廉政公署起诉。

1997年4月,体院宣布将足球剔除出精英项目,足球部解散,从此香港足球青训逐步走着下坡路。20年间,成年队曾取得不俗成绩,但各级青年队的表现却并不如人意。

2017年,U18、U20均无缘全运会正赛,U20更是在预赛中一球未进,全败出局。去年的四角赛上,香港U21甚至以0:5惨败新加坡脚下。

香港回归祖国20年了,可对比往昔,香港足球却像是在原地踏步,甚至今不如昔。

球员的尴尬处境

去年10月,港超球队香港飞马多名球员因疑似在预备队比赛中操控赛果而被廉政公署带走调查,包括助教李威廉,球员郭建邦、陈柏衡、李家豪和郑礼骞。6月28日,廉政公署正式对这5人提出起诉,指控他们涉嫌提供及收受共6万元港币贿款,并串谋诈骗以操控或企图操控预备组联赛中3场比赛赛果,共被控7项罪。

比起观众较多、部分比赛更有网络直播的港超联赛,几乎无人关注的预备组联赛和低级别联赛,操控难度要小得多。在这些比赛中,一些在场边做基本记录,时不时用对讲机进行着“Home Attack”等汇报的人士便是“常客”。

本次涉案人员中,李威廉是前香港足球先生,老将郭建邦、郑礼骞都是曾经的港队常客,陈柏衡、李家豪更是处于24岁的上升期,一旦最终定罪,他们的足球事业势必会因为这区区几万元而走到终点。纵观这几次假球案,球员收到的贿款并不是一个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天文数字,而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走上这条歧路,归根结底,还是职业球员身份不能给他们带来足够的收入。

2015年底,一众香港归化球员纷纷赶在港澳台内援政策改变之前北上“淘金”,催生这股热潮的,便是在两地踢球的巨大收入差距。

球员如“蝼蚁”

在港超,一线球星也很难拿到6位数的月薪,大部分球员收入都在2-3万元港币之间,还是学生的年轻球员只有可怜的4000元港币。许多球员在训练、比赛之外,还通过担任教练等多种渠道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

而奖金方面,南华为足总杯专门开出的赢球奖也只有40万元港币,部分中下游球队甚至是按照上场时间(精确到分钟)来分配奖金。一旦去到中超中甲,收入翻倍不止,个人一场的赢球奖,可能就会超过港超球队的全队奖金。

难以糊口的收入水准,也催生了不少社会悲剧。

邱于铭,25岁,理文流浪主力门将,几年前早早定下报考海关的目标,本赛季结束后正式告别职业足球。

罗伟志,曾经的南华边路快马,代表作为1992-1993赛季的总督杯决赛,个人梅开二度,率队击败当时的“三冠王”东方。退役后曾尝试担任教练、从事保险行业,但均不成功,最终在2012年沦为一名“皮条客”,依靠卖澳门色情场所套票为生。

蒋世豪,外号“豪猪”,曾经的港队中场指挥官,曾创下开场3秒进球的世界纪录。退役后经营酒吧,2011年,因酒吧经营不善及恩师黎新祥去世导致情绪低落,于住所堕楼身亡。

成为一名香港的职业球员,除了收入不高外,还经常面临着球队解散、退役后缺乏保障的窘境,这些都让不少有天赋的球员最终放弃了职业足球。

除了少数职业球队,退役球员单凭教练工作难以养家糊口,加上自身缺乏其他职业技能,很多人都会对再就业的前景充满迷茫。

关注度少、球队入不敷出、球员收入不足且前景迷茫、假球滋长,香港足球渐渐陷入了一个恶性的死循环中。如何破局?

九巴元朗主席、元朗區议员王威信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放宽本地足球博彩。目前,马会拒绝为本地足球赛事开盘,其最大担忧便是在低收入的情况下,球员会更容易选择操控比赛。

但事实上,在本地球赛赌博没有合法化的今天,由于外围赌博早就为本地赛事开盘,假球现象依然存在。如果有朝一日,在严格的监管下放宽本地足球博彩,以提升联赛关注度,不失为一条解决如今死循环的路。

而就球员退役后的发展问题,大埔主帅李志坚建议足总和纪律部队合作,希望对方可以优先考虑退役球员;足总也曾提出鼓励成立一个独立的职业球员工会,为球员谋取福利。如果这些保障球员利益的想法真的能够变成现实,足球员不再是人们眼中毫无前景的职业时,肯定会有更多有能力的球员登上并留在职业足球的舞台。

“凤凰”去哪了?

2009年,第5届东亚运动会在香港进行,港队在男足决赛中点球击败日本,在家门口夺走金牌。一时间,市民对足球的热情被点燃,职业足球员的生存现状再次得到广泛关注。

为发展本地足球,民政事务局随后针对香港足球发展情况,提出了“凤凰计划”,由政府每年拨款2000万给足总。2014年,足总更是推陈出新,推出《力争上游——万众一心》2015-2020计划书,接棒“凤凰计划”。

但,这只“凤凰”究竟去哪了?是目前专注于青训的前香港足球先生李健和,曾提出来的问题。

在凤凰计划实施后,足总行政架构得到完善、足总获分配场地数量上升、港甲“升级”为港超、参与学校体育推广计划活动的学生人数提升了超过160%.......

无论是“凤凰计划”还是“力争上游计划书”,都提出了一系列的计划与目标,如5年内把港队世界排名提升到130名以内,在2016/2017赛季港超平均入场人数提升到2000人、让青少年有机会在18-21岁时达到10000小时的总训练时间等。

但由提出“凤凰计划”到如今“力争上游计划”已过半,港队世界排名仍处在150名左右;港超成立以来,平均入场人数逐年下降,刚刚过去的2016-2017赛季更是跌破了千人大关;而绝大多数青年球员每周只能保证2-3次的训练量,完全无法达到总时长1万小时的目标,更存在部分球员踢球只是为了就读名校的功利现象。

面对如今职业足球发展面临的尴尬处境,这两项计划都是求变的尝试,但要实现计划中提出的目标,每年拿着政府数千万元港币拨款的香港足总,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以青年联赛为例,计划书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高水平的青年联赛,但现实却是球队水平的参差不齐,最高级别联赛也能出现18:0这样悬殊的大比分。今年5月,香港足总更宣布因部分年轻球员不符合FIFA有关外籍未成年球员规定,决定腰斩U13-U18各组别青年联赛及足总杯。

这些现象,都体现了足总在运作青年联赛的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漏洞,如果不加以改进,那些在计划书中体现的“香港23岁以下男子代表队能够晋身2020年奥运会”以及“男子代表队10年内进入国际足联排名100名以内”的目标,恐怕只是痴人说梦罢了。?

皇后大道东,为何无皇宫?

香港专上学院讲师李峻嵘博士提出过这样的疑问:“究竟我们说的发展足球,是拿来健身减肥的运动,还是职业足球?发展足球的成功,是指越多人参与越成功,还是港队打入亚洲杯甚至世界杯才越成功?”

而这个疑问,似乎在计划书的足球发展策略目标中得到了解答:“提升香港足球水平,确保有机会予不同人士参与足球运动,让他们的潜能得以尽情发挥”。

这样子的思考绝对不仅仅局限于香港足球圈中,究竟什么才算是足球运动发展了,是职业联赛水平不断提升,持续称霸亚冠赛场?是国足晋级世界杯,国奥闯进奥运会?抑或是足球整体参与度得到提升呢?

回归20周年,香港足球仍然还在寻找未来的发展方向,大陆足球,同样如是。

猜你喜欢
港队计划书联赛
别让游戏计划书成为游戏的“门槛”
一道高中联赛题的推广与变形
创业计划书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性探析
天骄联盟之商业计划书培训成功举办
一道联赛题的推广
2018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加试题另解
基于大数据的足球技战术特征分析——以上海上港队为例
打联赛 去鸟巢 看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