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证史,入情入景

2017-07-13 21:58储晟蔚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运用研究唐诗历史教学

储晟蔚

【摘 要】文史相通,诗史相融。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唐诗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我国历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唐诗;历史教学;运用研究

诗歌是我国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尚书﹒虞书》有言:“诗言志,歌咏言。”文史相通,诗史相融,以史入诗,自古以来便是我国诗词写作的优良传统。 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诗词作品不仅作为重要的史料出现在课本之中辅助教学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以杜甫、杜牧等为代表的大批咏史诗人。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叙或议、或考或评,为我们学习八年级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唐诗可以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一诗多用,灵活巧用

《忆昔》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此诗创作于广德二年(764年),杜甫寄居阆州,感于今昔变化,借忆昔表示对现实的忧虑和哀叹。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唐诗具有语言精练、生动、优美,学生读来富有节奏感,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在新课导入中引用诗中开头3句“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寥寥几句,盛唐繁荣景象立马浮现在眼前。此时教师设问:此诗描绘的是唐朝哪一时期的景象?这一盛世是如何取得的?当时社会又繁荣到何等景象呢?我们就从今天所要学习的《唐的盛衰》中来寻找答案。用诗歌和设问,自然而然的过度到新课,激发学生主动探寻唐朝兴衰原因的主动性。

2.新课讲授探寻原因

杜甫作《忆昔》忆的是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其目的是在于鼓舞唐代宗致力于安国兴邦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他希望国家一直能如开元盛世一般繁荣下去,期待盛世能够再现,并将希望寄托于后世君王。诗中展现了唐朝由极盛慢慢堕落直至战乱纷争的局面,教师设问:诗中展现了唐朝怎样的发展趋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什么?为何唐朝会由盛转衰呢?引导学生到课本中去寻找转折点——安史之乱及其原因。

3.课堂小结感悟历史

此诗后半段描述了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社会景象,结合杜甫另一首诗歌《石壕吏》,以平实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对安定生活的极度渴望。从诗歌中感受当时情景,感知辛酸,感叹唐玄宗晚年统治的没落与衰败,启示学生以史为鉴。此时,也可让学生仿写一首五言或七言诗歌来表达此时自己的所思所感。

二、多诗共证,全面评价

课堂教学中可以引用的不同的诗词,启发学生的联想,发散学生思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比较能力等综合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引用三首诗,让学生比较分析后自己得出结论。

《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长恨歌》:“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从《忆昔》中学生可以直观形象的感受到开元盛世的繁盛与兴旺,由此对于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政绩有了一定的评价基础。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仍用富有改革精神的贤人做宰相;重视地方吏治,随时关注,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虚心纳谏,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从《长恨歌》中,栩栩如生的描绘了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的情景,使学生认清了酿成“安史之乱”的根源是唐玄宗统治后期迷恋杨贵妃及宠信杨国忠,朝政逐渐混乱。

从《兵车行》中,杜甫以小见大,看到开边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田地荒芜,赋税沉重,“边庭流血成海水”,而玄宗的开边欲望还没有停止,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连年征战、不断开边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国库损耗巨大。

学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分析及课本史实的学习已能充分体悟当时诗人的心路历程,感知百姓艰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辩证思维的方法,学会了分析、比较的方法,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现象,達到了历史知识的形象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结合。

三、感悟历史,情感升华

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更要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奔腾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爱国主义是历史课堂中贯穿始终的重要思想,而一提起这些主旋律的内容,学生往往会觉得没有意思或者被动的接受老师的观点。若此时,教师能以爱国诗人及爱国诗词加以佐证,以诗证史,便能事半功倍。如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并结合爱国故事的讲述,让学生体会和感悟他们的爱国热情。

诗具史笔,史蕴诗心,诗词美化教学,教学使诗词深化。唐诗应用到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引用唐诗入课堂,将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怀渗透到学生的日常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慢慢发生转变。

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瞿林东.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3).

猜你喜欢
运用研究唐诗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