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争小说叙事文体的演变规律

2017-07-14 22:17赵菁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6期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歷时和共时的方法例析了美国战争小说叙事文体的发展变化状况,得出了美国战争小说叙事文体演变的两条基本规律。

关键词:战争小说 叙事文体 演变规律

所谓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讲述故事,具体而言,即是“讲什么”和“如何讲”。文体是指当人们用语言这种符号来表情达意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具体的言语形式。本文将分别对不同/相同战争背景小说的叙事文体进行历时/共时的例析,以得出美国战争小说叙事文体的演变规律。

一.不同战争背景小说的叙事文体的承继性

美国以战争史为主线的特殊社会发展历史不仅与美国战争文学发展的几次高潮紧密相关,而且与美国文学流派和美国战争小说的叙事文体的演变密切相连。以战争为主题且受当时文学流派影响进行创作的小说家很多,但唯有海明威和梅勒二人堪称美国战争小说叙事模式继往开来的典范。

1.叙事形式要素的传承性

海明威和梅勒二人都是20世纪美国文学界“活到老,写到老”的杰出作家,虽然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1929)和梅勒的《裸者与死者》)(1948)是不同战争背景下创作的小说,但它们的叙事形式要素(媒介、手段和结构)却有相似之处。

1)在语言的创造性使用上,都有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倾向。海明威把美国口语提炼并应用到小说中,给作品增添了生气;梅勒在《裸者与死者》中应用士兵们粗犷的“战壕语言”,给人自然、亲切之感。

2)在创作手段上都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描述的方式。海明威在第一人称中融会了“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这种对立而又统一的双重自我展现了复杂的戏剧张力。梅勒的第一人称穿行于不同时空、附体于不同角色。这种以第一人称直接登场亮相的主观型全聚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收到很好的叙事效果。

3)在叙事结构上都因循两条线索讲述各自的故事。《永别了,武器》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海明威在意大利前线当救护队司机的经历为背景的反战小说。小说故事在战争与爱情两条线索的重叠和交织中展开;《裸者与死者》是梅勒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为背景的成名作。小说故事是在一场旷日持久的攻坚战和当时深广的背景社会两条平行线索中展开的。

2.叙事结构模式的趋同性

虽然不同时期的战争小说的创作背景、题材等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叙事结构模式趋同。这里略举数例加以佐证:以二战为背景的诺曼·梅勒的《裸者和死者》和詹姆斯·琼斯《细细的红线》;以韩战为背景的威廉·斯泰伦的《远征》、詹姆斯·索尔特的《猎人飞行军队》和理查德·胡克《陆军野战医院》;以越战为背景的蒂姆·奥布赖恩的《他们携带之物》,等等,这些战争小说都采用了客观型全聚焦叙事结构模式,即采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的叙事结构模式。

二.相同战争背景小说的叙事文体的多元性

斯泰伦的《远征》、索尔特《猎人飞行中队》和胡克的《陆军野战医院》虽然都以韩战为背景,都受到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且叙事结构模式相同,但三位作家的叙事文体却各具特色。

《远征》是威廉·斯泰伦描写韩战期间他作为预备役被重新召回海军陆战队服役的一次强行军的中篇小说。他不仅是思想感情表达有序、情境渲染跌宕起伏、遣词造句精准得当的完美主义小说家,他还是设计对话和讲述故事的高手。斯泰伦的语言精妙绝伦,《远征》与其说是一部中篇小说,不如说是一篇自然、流畅、优美的描述性散文。通过小说主角曼尼克斯的肉体痛苦和立志取胜的坚强意志间的强烈对比,斯泰伦展示了他那充满机智、辛辣讽刺和高度情绪化的独特语言风格。

《猎人飞行中队》(1956)是詹姆士·索尔特打破传统线性叙述模式,巧妙地创造一套体现时间和空间的新系统的作品。小说叙述了克里夫上尉在朝鲜战争中逐渐走向自我毁灭的过程。明喻是索尔特在描写环境和自身感受时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他偶尔也采用韩国战斗机飞行员的方言,但从不使用技术行话。索尔特的散文自然、清爽、干净、有力、抒情、优雅且精确。他是“只需用一句话便令人心碎”的“作家中的作家”和“最出色的言语工匠”。他的《猎人飞行中队》是迄今为止美国战争文学史上空战小说的范例。

《陆军野战医院》是典型的黑色幽默作品。小说背景是韩战期间理查德·胡克在第8055陆军流动外科医院作为军医服役的一段经历。胡克运用反小说叙事结构(时间的“不连贯性”、情节的“碎片化”等)、反英雄人物(主角的“群体化”、人物塑造的“非英雄性”和“性化”等特征)、象征主义、夸张和讽刺等黑色幽默的创作手法反映了荒谬混乱现实世界中人们对现实绝望却又想在幽默中获得精神解脱和精神超越的复杂心理,展示了鲜明的反战主题。

综上所述,不同战争背景小说的叙事文体的演变具有传承性,而相同战争背景小说的叙事文体呈现多元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题材的小说的叙事文体的基本发展趋向将是开放的、多元化的。

参考文献

1.赵菁.英语文学中的叙事学研究[M] 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6年.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语言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