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常态课的有效构建

2017-07-14 09:43杨婷婷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常态课偏差公开课

杨婷婷

【摘 要】公开课与常态课相比较,公开课是盛宴,常态课是家常便饭。盛宴花色多,菜精细;家常便饭花色、讲究甚少。文章从两者的现状、认识的偏差入手,浅谈常态课接轨公开课的几种方式,让常态课成为课改公开的主角,为一线教师所用。

【关键词】常态课;公开课;偏差;接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47-02

一、常态课与公开课的现状分析

实施新课改以来,各类主题式教学活动方兴未艾。开展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公开课让观摩的教师在课例引导下,不断尝试将课改前沿理念和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课后反思改进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提高教师素质。我们常说常态课养人、公开课炼人,即是说常态课是个人成长的公开,自娱自乐;公开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精益求精;常态课老师心中只有一句话:“我要发芽!”公开课的教师心中也有一句话:“我要开花!”

分析两者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普通教师一学期约200节课,其中公开课只占0.5%,而剩下的99.5%都是常态课。但我们需要做公开课,因为它可以快速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而学生经常学到的还是常态课。那么,0.5%的研讨如何转移到99.5%的研究上来呢?

二、教师对公开课的认识误区

1. 形式主义

只观摩不深思,那么我们充其量只是一个合格的记录员。笔者常常在各类教学展示后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要追求的课堂应该是深入浅出!”课后随着资深名师恰到好处的点评,老师们只是成了台下的临时群众演员,到底“深”在哪里,“出”往何处,我们有没有在课后深思熟虑,并在行为上有所跟进而不是流于形式呢?

2. 质疑排斥

3. 我行我素

教师从公开课时的“热血沸腾”到家常课的“我行我素”是极为常见的。在听取公开课后,很多教师认为,公开课上教师的课是上得不错,但不适合自己的学生,所以很少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借鉴其教学方式。也有一些教师认为,公开课上教师制作的课件非常复杂,要在平常的课堂上加以运用不太现实。这就导致公开课教学难以达到促进教师交流、拉近地区教学差距的目的。

三、公开课中教师的优势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公开课的开设有其实际意义。那么,老师们应该通过公开课来学习些什么呢?

1. 博览群书,提升课堂高度

在公开课中,教师会根据社会大环境的需求,呈现海量信息,让信息为课所用,以丰盈、充实课堂。在常态课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不能只专注于一门学科,还应博览群书,多了解身外事、天下事,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引经据典,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比如,华应龙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过程中,紧扣“圆,一中同长也”,深入浅出地剖析圆的特点;在画圆过程中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等等,都不由得让人欣赏他深厚的中西方文化底蕴,其教学设计也体现了他广博的知识,这样的课堂势必会带领学生走向学习的一个新的高度。

2. 言传身教,提高教学效率

在公开课中,教师通常都能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向上的言行、出众的气质,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学生。实践也证明,做事、上课大气的教师往往能培养出大气的学生。比如,钱希有老师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就依据例题的层层变化,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的课堂没有课件的花哨,仅仅是粉筆一支,就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值得我们在常态课中借鉴的。

3. 注重生成,激发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要在课堂中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就不仅需要熟识学情,还应注意课堂中互动的生成调控,这也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无论是吴正宪老师深情饱满的课堂互动,还是朱乐平老师标新立异的课堂设计、独树一帜的评价方式“你太伟大了!”,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些话语强烈的气韵冲击,这正是因为他们选择了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正所谓择己所爱感受之,借其气以补己之短。

4. 增强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素养

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背后体现的是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其背后正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多年累积。常态课中,我们也要多关注每节课背后的数学文化,以数学文化的美妙滋养孩子,以数学独特的魅力吸引孩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用数量关系表征数学问题。

四、常态课怎样接轨公开课

接轨,交通术语中原指修筑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道路、铁路轨道相并轨连接起来。那么,如果我们能将公开课上呈现的多种文化相互融合,选择适者为常态所用、相融并接轨,不正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吗?

1. 求心——放下身段倾听心声

您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刚下公开课,学生却悄悄说道:“您今天和平时不一样哦!”试想,相同的内容、教学设计为什么能在公开课中取得不同的效果呢?课后静心细想:原来不是学生“不可教也”,而是老师没有放下身段用“心”去教。“今天老师真温柔,总是笑眯眯的,比以前漂亮多了。”“今天我回答不出问题,老师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脑袋告诉我:“没关系,回去再想想。”平时的我们:“不许说空话,谁再开小差,站着说个够”,“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知道,脑袋里面都在想些什么!”我们缺少了倾听孩子们心声的耐心。如果用宽容的心态、温柔的语句去鼓励、安慰他们,孩子们的小手必定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发言积极、脑子飞转,老师们则只需静静地聆听“花开”的声音。

2. 求述——清清爽爽一条线

公开课其实就是从小事入手,看似随意,实则经过缜密安排,随意中集精华于一身。在上课过程中,老师们可分解那些看似自然、随意的叙述,实为精华的片段,截取经典物尽其材,为我所用。

例如,沈百军老师在“三角形的认识”中是这样教学的:

师:你知道关于三角形的哪些知识?(抛弃千篇一律的情境导入,直接切入主题,并了解学情)拼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三根首尾不相连的小棒是三角形吗?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

辨析:首尾不相连,由曲线组成的图案是不是三角形?怎样的图形才是?请举例说明。

师:用三根小棒你能摆两个不一样的三角形吗?

至此,三角形的特征已教学完毕,整个过程没有借助媒体辅助,教师提问自然、叙述随意,仅仅是利用手上的三根小棒,整个教学过程清清爽爽一条线。该堂课中,沈老师从学生的原认知出发,在变化中教学本质属性,又在变化中寻找不变,从而让学生更接近数学的本质。

3. 求简——化繁为简轻装上阵

《简化生活须知》中提到:“生活里只要有我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够了,其余即视为累赘。”笔者认为,常态课堂也应学学“减肥”,对现行的课堂形式实行消肿、减肥、去水、瘦身,回归数学课堂的天然本色、简朴实在。

事实上,忙碌的一线教师很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件、教具、学具制作中,对此,老师们不妨在常态课堂中寻求各类替代,这样教学虽简约但照样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如学具,完全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事实证明,通过动手制作,学生能获得对立体图形的感性认识,对教学有益无害。此外,还可建立相应的资源库系统,从网上下载优秀的课件,以供教师在常态课中合理选择、自由组合,从而服务于一线教学。

4. 求实——凸显常态的本真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朴实、真实、扎实。”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公开的家常课”?在二年级上册“7的乘法口诀”磨课中,笔者安排了大量生活应用性强、形式多样的练习,再配合媒体的演示,结果学生都很感兴趣。但课后,笔者发现这些练习并没有加快学生的解题速度,反而导致错误率较高。笔者分析后发现,是学生对口诀的熟练程度还不够,面对两数相乘时,还不能实现对口诀的快速、有效提取,此外,题型的安排实效性不强,学生的时间都花在观察非本质的部分,自然就导致解题效率大大降低。经过深入分析,笔者认为,在本堂课中,常态练习可以设计多种形式玩“转盘”(内外两圈数相乘):①按顺时针报得数;②同桌互玩,查漏补缺,促进学生熟练掌握;③打乱顺序个别抽测;④生生、师生报得数比赛,等等。由此,通过“一题多练”,做到口诀与算式的有效沟通与快速提取,提高了解题的速度与正确率,并有效实现了查漏补缺,从而在朴实、扎实、有效的教学中凸显数学教学的本真。

5. 求真——从模仿到原创

求真,原指追求真理,在理论与方法相结合中明确本质,认清发展的规律。備课时,教师若能在专家对课堂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再辅以自身的教学阅历、设计意图,经历从“模仿到原创”“形似到神似”“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在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认识课的本质,那么,我们的思考就会占据主要位置,就能将名家的精华、核心内化为自身的东西,使“模仿”质变为“原创”,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老师们要摆正学习公开课的心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冷静分析,放出眼光“拿来”,取公开课之长补常态课之短,切实减少“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到课堂一动不动”的感叹,将公开课运用到常态课堂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更有意义,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朱泽玲)

猜你喜欢
常态课偏差公开课
50种认知性偏差
加固轰炸机
真相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第一次公开课
亟待理性回归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亲和:常态课的优雅
新课标下农村小语课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