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方法探究

2017-07-14 16:10梁婉霞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梁婉霞

【摘 要】近年来,我国不少学者就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做了大量研究,大部分学者认为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一部分学者就其结合模式做了一定的研究,但就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目标的方法研究还相当贫乏。文章结合本区域二十多所中小学校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实际情况,探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互融合的方法,寻找新形势下德育新方法,以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14-02

20世纪初,我国开始出现“德育”一词,但教育者对“德育”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采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的德育概念,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者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德育方法日趋僵化,在新形势下,传统德育正面临一系列挑战。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陆正式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普及,很好地适应了不断变化的学校教育新形势。若能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将对德育工作起到引导、补偿、发展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摆脱德育僵化、实效性低的现状。

一、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初是以德育的附属形式出现的,大部分学校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将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补充形式展开。二者混淆不清,原则模糊,方法单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陷入困境。近年来,许多学者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共同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着一致的总体目标,其教学任务本质相同,即“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接纳学生的现有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这为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积极的环境,使学生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而德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学科教学的基础,且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其实质是个体知、情、意、行的发展、完善过程,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是一致的。

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差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学科理论基础、学科导向、工作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施加影响和学生心理自主建构的社会互动过程,目标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自我发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获得协同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育者具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专业性,而这点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始阶段所忽略的。因此,我们认为,辩证分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承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差异,是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德育过程的基础,否则会导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表,甚至完全失效;而德育方式仍旧单一、僵化,实效性差。

二、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目标的原则

1. 坚持非指示性原则

非指示性原则旨在引导受教育者领悟教育者的“指示”,而非强制性灌输。在当前的德育实践中,相当多的教师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中心,其实质是一种强制灌输教育、指示教育。在这种德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将学生的知、情、意、行分割开来,所以德育效果不明显,甚至让学生产生逆反等负面情绪。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运用于德育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两点:一是非指示性原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教师尊重学生自主选择其行为方式的权利,相信学生有能力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二是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变的,教师对原因的判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建议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积极接受反馈,以找出最佳的处理方式。因此,我们认为,在德育过程中坚持非指示性原则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2. 坚持助人自助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助人”达到“自助”的目的,要积极接纳学生的现状,敏锐察觉学生的细微变化,相信学生有自我改变、自我成长的愿望和能力,在德育过程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增进学生对思想品德要求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积极态度和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选择和判断能力,使之将自己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信念,形成社会期望的优良品德。

三、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目标的方法

1. 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思想品德课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课旨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其教育内容与思想品德课存在部分重合,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既是初一思想品德课的内容,也可以纳入积极心理品质的范畴。在开展思想品德课时,学科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理论化,通过“讲授法”,结合中考政治考试要求进行讲解,只注重识记和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因而很难收到预期效果。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中,教师应结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方法,开展活动教学,以活动引发体验,从而内化德育要求。另外,目前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存在无层次的弊端,德育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倦感,对思想品德课程缺乏兴趣。对此,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具体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学生的群体特征,有针对性地确定课程重点,灵活选择授课的方式,从而达到既定的德育目标和教学目标。

2.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从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来看,学科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占主要地位,学科教學最主要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现在的“三维目标”教育理论中,引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意味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在具体操作中,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其次要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中。由此,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进而让他们从体验中生成感悟,觉察并认同知识中涵盖的人生哲理,提高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开展主题班会,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内容

主题班会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内容的重要途径,但调查发现,本区域大部分学校尚未形成依托实际的系列主题班会,班会课大多随意开展,甚至仅用来总结本周或上周班级的基本情况,导致班会课内容零散,形式单一,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积极开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内容的系列主题班会,班会课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且主题间相互连贯、相互渗透。各校从具体情况出发,视本校实际确定主题(如初一第一学期的主题班会参考新生心理普查的结果,结合新生养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而确定),从而促进和巩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成果。

4.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

学校按要求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体咨询,同时通过心理普查、心理老师的观察、班主任及德育工作者的反馈,针对有同一需求的学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如“新生适应”“克服自卑”“学会合作”等主题。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工作的补充形式,能协助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能有效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 加强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既是健康品质的塑造者,又是高尚情操的促进者,还是健全人格的奠基者。另外,心理学表明,学生在接受教育前往往存在一种态度定势,如果这一态度定势是积极的,学生就会自觉地接受并认同教育者的要求,然后努力去执行;如果这一态度定势是消极的,学生便会对教育者产生排斥,对教育内容出现“阻抗”的心理现象,从而不能接受教育者传达的教育内容和要求,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因此,无论在学科教学还是在德育工作中,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都非常重要。这便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存在的群体差异,对此,学校就应组织教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相关培训,充实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

综上所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实践是必要的,也是切合学校实际的做法,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还需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英)彼得斯.道德发展与德育教育[M].邬冬星,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Brian LP. Stress-bufferering Factors Related to Adolescent Coping:A Path Analysis[J].Adolescence,1999,34:715-734.

[3] 陈家麟.学校心理卫生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4] 董文强.试论中小学生的德育惩罚[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

[5]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77.

[6] 梁光霞.论德育与心理教育相互融合的构建[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8] 李维.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9] 张忠华.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偏低的原因与调适[J].教书育人,2001,(5).

(编辑:朱泽玲)

猜你喜欢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新模式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