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湖石志》非范成大作

2017-07-14 00:28董岑仕
神州·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范成大

摘要:明末清初,陶珽刊刻的《说郛》宛委山堂本,是现存《说郛》的最早刻本,其中收录了一篇题为范成大撰的《太湖石志》。范成大为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而文人赏石的风尚,自晚唐到北宋,一直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但是,这一部题为范成大所写的《太湖石志》,应当是编纂于明代洪武年间之后,既晚于范成大的时代,也晚于编《说郛》的陶宗仪的时代,在使用文献时,必须注意这部作品,并不反映宋代的太湖石文化。

关键词:谱录;太湖石志;辨伪;范成大

文人赏石之风,自唐以来,逐渐兴盛,而宋代以后,谱录写作之风渐兴,如杜绾的《云林石谱》,便是对宋代各地石品的一个总结;而传世的宋代石谱之中,有一部题为范成大所著的“《太湖石志》”,此书从宋迄明,不见于目录记载,而传书版本和说法,皆自明末清初陶珽重编《说郛》的宛委山堂本卷九六而出,在《说郛》的明抄本、商务本中,均不见这篇《太湖石志》。孔凡礼先生在《范成大佚著辑存》中,收入这篇《太湖石志》,但提出了“存疑”的意见,以为“此文或自成大集中摘出,低三格之文,似为后人所加,其中引及《苏州志》,自明卢熊洪武《苏州府志》前,未见此名,亦有可能,《太湖石志》属成大专著,如《桂海虞衡志》之类。”[1]其中的意见,尚属模棱两可之间,将一些条目以为是后人所加;而且,北宋编《太平御览》,其中曾引《苏州志》一条[2],虽然宋代其他文献中,确实罕见“《苏州志》”之名,宋代亦罕提及这部《苏州志》,但不能据此认定“《苏州志》”即为伪,更明确的考辨,则当从范成大自身著述的面貌和《太湖石志》中所引文献的时代特征来共同讨论。

《说郛》宛委山堂本《太湖石志》[3]共十五条,太湖石、鼋山石、小洞庭、鸡距石、神钲石、石板、鹰头石、玄龟石、石屋、龙舌石、石壁、仙人石、鼋壳石、蟹壳石、龙床石,均记载太湖石性状。范成大又编有《吴郡志》,是一部吴地的地方志,编迄于绍熙三年(1192),但范成大编完后未刊行,而次年,范成大便去世了,直到绍定二年(1229),这部《吴郡志》方才刊行,在《(绍定)吴郡志》中,对范成大所编的《吴郡志》的内容有续补,续补的卷目,以“牧守”、“进士题名”为主,而其他各类目中,基本仍依旧貌。《吴郡志》卷三十“土物下”,则收录了范成大自己编纂的两部谱录——《梅谱》和《菊谱》。其中,《梅谱》前的序言道:“梅,天下尤物,无问智、愚,贤、不肖,莫敢有议。吴下所出,而成大得而植于范村者十二种,尝为谱之,今掇其名状,略志于此。”[4]《菊谱》前,言:“菊所在固有之,吴下尤盛,城东西卖花者,所植弥望,人家亦各自种圃者。伺春苗尺许时,掇去其顚,数日则歧出两枝。又掇之,每掇,益歧。至秋,则一干所出数百千朵,婆娑团栾如车盖熏笼矣。人力勤,土又膏沃,花亦为之屡变。淳熙丙午岁,成大植于范村者,正得三十六种,尝为《谱》 之,今掇其名状之略,志于此”[5]这两段话,都是从范成大的《梅谱》、《菊谱》中的自序略加隐括而成的[6],不过,从《吴郡志》对《梅谱》、《菊谱》的引用与《吴郡志》的编者自称的“成大”来看,《吴郡志》“土物”这一目,当为范成大自己编纂;而《吴郡志》卷二九“土物上”下又有“太湖石”條,作为范成大去世前不久才编完的《吴郡志》,其中并未提及过自己作《太湖石志》,这无疑降低了《太湖石志》成于范成大之手的可能。同时,范成大编《吴郡志》中所载,也与这部《太湖石志》多有抵牾。如《吴郡志》卷二九“土物上·太湖石”条言:

太湖石,出洞庭西山,以生水中者为贵。石在水中,岁久为波涛所冲撞,皆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弹窝,亦水痕也。没入缒下凿取,极不易得。石性温润奇巧,扣之铿然如钟磬。……其在山上者,名旱石,亦奇巧,枯而不润,不甚贵重。比年士大夫好石者多,山中人始以旱石加斧凿,作玲珑意,又剜石面赝作弹窝纹,衒不识者,或得善价。其非巧石,但青白玉质,可作碑碣及甃砌阶启者,则出湖中之鼋山,莹洁可鉴,坚洁如金玉,亦为天下之冠。程俱所赋者是也。[7]

“太湖石”条,叙述太湖石分水中、山上两类,前者佳,后者亦有奇巧的,但因为不“润”,故而不是十分贵重,这种山上的石,又名“旱石”;另外则有一些作碑碣、柱础等日用的石头,出自鼋山。鼋山石的记载,另见《吴郡志》卷十五“山”门“鼋头山”条:

鼋头山一名鼋山,在洞庭西山之东麓,有石闯出,如鼋首,相传以名。一山皆青石,温润光莹,扣之琅琅有金玉声。浙西碑石与压砌缘池,皆取此石。而出不知其数,山如剥皮矣。旧有神女祠。[8]

《太湖石志》的“太湖石”条,则作:

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涛激啮而为嵌空,浸濯而为光莹。或缜润为珪瓒,廉刿如剑戟,矗如峰峦,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黝为漆,或如人,入兽,如禽鸟,好事者取之,以充苑囿庭除之玩。(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波涛冲激,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如钟磬。)

《太湖石志》的“鼋山石”条,则作:

石坚润,可碑,可础,可柱,可磩。(一名旱石。《苏州志》云:坚润如玉,击之有声,刻碑惟此最佳。用之压阶,世亦罕比。)

其中,“太湖石”为《太湖石志》开篇第一条,而这一条小注,当从范成大《吴郡志》的“太湖石”条而来;而“鼋山石,一名旱石”之说,却与《吴郡志》相抵牾,而注引《苏州志》,孔凡礼据“《苏州志》”的以“州”之名命名,与苏州古地志往往不合,而略有怀疑,不过,因为没有举出《太湖石志》到底征引了哪本《苏州志》,笔者在翻阅方志时,偶尔拣获了其出处。明卢熊编(洪武)《苏州府志》卷四二“土产”类下,有“鼋山石”一条,作:

鼋山石,坚润如玉,击之有声,刻碑惟此最佳。用之压阶,世亦罕比。[9]

这段文字,与《太湖石志》所引完全相同,故此处《苏州志》,即为明洪武《苏州府志》,卢熊编《苏州府志》时,曾参考范成大《吴郡志》,但凡范成大《吴郡志》已详述者,往往以“已见范《志》”标出,而因为分卷设置的不同(范成大《吴郡志》于“山”门鼋山下附带提及“鼋山石”;而卢熊《苏州府志》在“土产”门中加入“鼋山石”),所以笔法、文字,都与范成大的《吴郡志》的条目有差别,反映的正是明初时苏州一带的风俗。由《太湖石志》引(洪武)《苏州府志》,这部《太湖石志》不当早于明洪武年间,当为定谳。endprint

其他条目中,《吴郡志》与《太湖石志》的差别,又如“神钲石”条,《吴郡志》卷十五“洞庭包山”条下引《郡国志》:“洞庭山有宫五门,东通林屋,西达峨眉,南接罗浮,北连岱岳。东有石楼,楼下两石,扣之清越,所谓神钲。”[10]与《太湖石志》“神钲石”条“林屋洞中有若钟鼓,扣之,其声清越。”一出石楼,一出林屋洞,又不同;又如“石板”条,《吴郡志》卷十五:“石板,在石公山前。”[11]《太湖石志》:“石板,在石公山下,平坦,可坐数人”,又不同。其中部分地名,亦不见于《吴郡志》及宋代地志,如“石壁”条:“东洞庭丰圻之南,有大石若屏,柳毅所扣也。”丰圻不见于宋代著录,“柳毅传书”、龙女祠等,典出《异闻集》,《太平广记》曾引,《吴郡志》亦载“柳毅井”、“柳毅桥”,然而,但在宋代,柳毅与太湖石之关联亦少见诸记载。

从范成大晚年自编《吴郡志》,引《梅谱》、《菊谱》而不及此《太湖石志》,《太湖石志》与《吴郡志》所载多抵牾,所引《苏州志》,为明洪武《苏州府志》;此书又仅载《说郛》宛委山堂本,不见于明抄《说郛》、商务本《说郛》等,故此书为托名之作无疑。题名为“范成大”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太湖石志》这篇的首条的小注,在原先的传本中,引用了范成大《吴郡志》,而编入宛委山堂本《说郛》时,删去注释而依首条注而误附会为范成大著。这部《太湖石志》的撰写,至少要到明洪武以后,既晚于范成大的时代,也晚于最初编纂《说郛》的陶宗仪的时代,《说郛》宛委山堂本作为《说郛》的第一个刻本,却掺入了托伪的作品,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而现在引用《太湖石志》来讨论古代赏石风尚时,也必须将这部作品,放置于明代的视野中予以讨论,而不能因为作者署名的托伪,而将这篇《太湖石志》视作宋代太湖石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孔凡礼《范成大佚著辑存》,中华书局,1983,第133页。

[2]李昉编《太平御览》卷四〇五,中华书局,2006,第1875页。

[3](题)范成大著,《说郛》宛委山堂本卷九六,见陶宗仪等编《说郛三种》第七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4435页。下同。

[4]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三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47页。

[5]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三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51页。

[6]范成大《梅谱》和《菊谱》,现存的最早传本,皆出自宋咸淳年间左圭刊《百川学海》,见中华再造善本丛书据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百川学海》癸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7]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二九,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5页。

[8]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17页。

[9](明)卢熊撰,据洪武十二年抄本影印(洪武)《苏州府志》,收入《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432号,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第1718页。

[10]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11页。

[11]范成大著,陆振岳点校《吴郡志》卷十五,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17页。

作者簡介:董岑仕(1988.06)女,民族:汉,籍贯:上海,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职务: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元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范成大
喜晴
喜晴
范成大使金国 不卑不亢营尊重
范成大治蜀何以政声如雷
田园诗人原来是硬汉
范成大:文人中的超级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