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7-07-14 11:58李娜
神州·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渭南服务体系群众

李娜

渭南地处黄河西岸、华山脚下,是陕西的东大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自2013年9月,渭南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城市以来,渭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建设文化强市、保障人民群众基础文化权益的重要契机和有效载体,紧紧围绕“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的宗旨,坚持基础先行、普遍达标、重点突破、市县联动、整体推进,为了实现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享受丰富、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务,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和首要任务,是展示文化建设成果、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

二、创立三大文化服务平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渭南在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中,通过实施“一元剧场”、“四进零距”、“青春之梦”三大文化服务平台,有针对性地推出适合各年龄段观众的文化大餐,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联姻、百姓受惠”新模式,政府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实现了老中青三代人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三、实现非遗保护与公共文化服务 “360”联动

在“360”联动机制的设计方案中,所谓“3”是指常态化联动、网络化联动和群众化联动三条发展路径;“6”是指剧场平台、广场平台、社区平台、基地平台、巡演平台、数字平台六大支撑平台;“0”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联动的无缝隙对接,实现设施、资金和人才的全面共享与互动双赢。

四、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公共文化管理的唯一标准

1.文化设施星罗棋布、广泛覆盖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工作的推动下,牢固树立“大文化”的理念,先后投资30亿元,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市博物馆、市非遗馆、市图书馆等一批中心城市重点文化设施;全市“两馆一站”提档升级,全国图书馆达标率(部颁三级以上)由创建前的45%增长到73%,文化馆有54%增长到91%,乡镇(街道)文化站有60%增长到87%,公共电子阅览室在“两馆一站一室”设置率有创建前的60%增长到91.7%。“中心城市有五馆、县县偶两馆、镇镇(街道)有文化站、村村(社区)有文化室”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已然形成。

2.文化服务均等多样、有效提供

采取各类有效措施,着力破解文化受众不均等、服务主体单一、任务形式单调突出问题,公共文化实现服务受众均等化、服务主体社会化、服务形式数字化,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标准化、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是文化受众均等化。我们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常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动,全市每个新政村村民平均每月观看一场电影,每季度观看一场文艺演出,每年参与2场综合性文化活动。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设置老年、少儿、残疾、视障等活动区域,全部实现免费开放,2015年服务群众229.3万人次,较2013年(173万人次)增长了32.5%等培训,让特殊群体均等享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文化服务主体社会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的内在要求。出台了《渭南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意见》,市级设立880万专项引导经费,将财政投入以直接拨款为主转为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形成竞争机制,使资源配置从文化系统“内循环”逐步转为面向市场和社会的“大循环”。培育和发展多元化的社會服务主体,充分发挥文化非营利组织、文化志愿者等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全力打造“政府部门搭平台、社会力量办文化、基层群众广参与”的文化供给新模式。截至目前,唐韵星空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37个社会文化组织,承办了万达首届非遗文化节等210场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信达地产、万达集团、陕富集团等一批私营企业,累计投资300万元,赞助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三是文化形式数字化。全市建成“县—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覆盖城乡的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紧跟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为此,我们把完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作为重点任务,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文化馆、图书馆网站建有率分别为100%、91%,富平县、临渭区图书馆分别打造出“富平陶艺”“三贤故里”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加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在公共化服务中的应用,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统一服务平台,优化网络服务环境,促进传统文化事业、文化长夜体质增效升级;四是文化交流多样化。为了让渭南群众欣赏到高层次的文化,我们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实现国省际、市际文化交流,促进名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交流交融。借助大地情深、春雨工程、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文化交流平台,引进中央芭蕾舞团等16个中省院团来到渭南,举办了《红色娘子军》等30场高品位文艺演出、将高雅艺术引入渭南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创建的成功不仅对多年来我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对今后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

一、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制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续建规划》,着力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渭南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整合城乡各类文化资源

启动全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城市书房和村史馆示范点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

三、保障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新生代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及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展演和科技普及等服务,确保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公平享有基本文化权益,通过文化扶贫攻坚实现文化权益,通过文化扶贫攻坚实现文化全面小康。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

搭建覆盖全市公益性文化单位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快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方式、渠道、载体和手段的创新,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以数字化推进现代化,为群众提供多渠道、可选择、便利化的基本文化服务。endprint

猜你喜欢
渭南服务体系群众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三国渭南之战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