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海勒《出事了》的叙事时间探究

2017-07-15 10:18张蒙蒙陕西服装工程学院712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8期
关键词:海勒约瑟夫鲍勃

张蒙蒙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712000)

约瑟夫·海勒《出事了》的叙事时间探究

张蒙蒙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712000)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也是黑色幽默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被誉为黑色幽默的经典之作。1974年第二部长篇小说《出事了》的出版进一步确立了海勒在当代美国小说家中的重要地位。《出事了》进一步剖析了美国社会,通过主人公鲍勃•斯洛克姆的冗长自白反观和平年代人们精神生活的空虚以及对未来变幻莫测的恐慌。本论文运用后现代叙事学理论分析了《出事了》中无序的叙事时间,在深化小说主题的同时体现了小说文本的不稳定性。

《出事了》 ;约瑟夫•海勒;叙事时间

一、引言

约瑟夫•海勒是黑色幽默的集大成者,他的《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国内外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其做了大量的研究。继该作品后,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出事了》再次获得了国内外读者的青睐,不同于前者阐述了战后和平年代人们仍要受着某种无处不在的制度制约的主题,该作品采用荒谬、晦涩的笔法及寓言式的夸张写法,通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展示了60年代弥漫于美国社会的精神崩溃和信仰危机。

《出事了》最初发表于1974年,这部小说打破传统小说的构思,从头至尾毫不间歇的绝望气氛使得该小说在问世之初备受争议。全书共分为九章,以男主人公鲍勃•斯洛克姆的第一人称叙述为主要线索重复叙述着周围发生的事情,其中以意识流的形式穿插了大量的心理描写。鲍勃作为主要的叙述者,小说中他所沉浸的自我世界正是通过自我的叙述来构建的。

二、无序的时间

《出事了》 中许多地方运用叙述时间来营造阐述事件发生的意义。文中鲍勃•斯洛克姆通过回顾过去可以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而且不断的自省促使他认清现在与过去的差别。鲍勃利用时态的差异来表明自己对童年以及年轻时自己的态度,在以现在时为主的叙述方式下,他在叙述以往那些事件时采用的却是过去时,这表明鲍勃利用叙述时间来表明自己希望与那些事件划清界限。无序的时间使得鲍勃能够更加清醒的看待以往的事件。从以上认知可以发现,叙述者在回顾以往的事件时可以发现当时的事件在现在所产生的结果,而某些事件的发生只有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过去进行深刻的思索及反省才能发现它们的价值,正如马丁所说“甚至可以全盘改变被回顾的事件的意义”。

1.叙事时间理论

叙述时间在文学写作中意义重大,但长期以来,许多小说家与批评家仅把叙述时间作为一种叙事技巧来研究,从而忽略了它对写作意义的产生所起的作用。在自述型小说中,时间是区分故事的叙述者和施为者的标志,是评价叙述者是否具有足够客观性的标尺。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想要实现叙述行为就必须要将自身即“我”分裂为不同的角色,具备过去与现在之分。时间在自述小说中施为的方法是利用分裂叙述者自己来通过现在的“我”去叙述过去的“我”的事情。

在第三人称叙事中,读者之所以能拥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对事件及故事进行阐述与评价就在于他们是利用叙事视角,站在故事外来进行判断,并未参与到故事中去。与第三人称小说相比,自述型小说中叙述者本身就是阐释者,这一点严重地制约了叙述者,使他直接在视域内与事件有了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因此这样的特殊性有时会影响叙述者的叙述并弱化阐述的权威性。在自述型小说中,正是因为自身的矛盾属性,叙述者往往通过时间“来增加自己与事件的距离感,并且表示自己对事件反思的深度”。

2.《出事了》中的时间距离分析

《出事了》中许多地方运用叙述时间来营造阐述事件发生的意义。文中鲍勃•斯洛克姆通过回顾过去可以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而且不断的自省促使他认清现在与过去的差别。鲍勃利用时态的差异来表明自己对童年以及年轻时自己的态度,在以现在时为主的叙述方式下,他在叙述以往那些事件时采用的却是过去时,这表明鲍勃利用叙述时间来表明自己希望与那些事件划清界限。时间的距离使得鲍勃能够更加清醒的看待以往的事件。从以上认知可以发现,叙述者在回顾以往的事件时可以发现当时的事件在现在所产生的结果,而某些事件的发生只有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过去进行深刻的思索及反省才能发现它们的价值,正如马丁所说“甚至可以全盘改变被回顾的事件的意义”。

时间的距离可以影响叙述者对事件的阐述与评价。《出事了》中,当鲍勃回忆与叙述那些距离他并不遥远的事件,也就是当前的事情时(由于小说中没有任何明确的提示线索,指出叙述时间所占的时间长度或是发生在哪个事件之后,有些事是否发生在叙述过程中,因此叙述时间同被叙述时间之间的距离是无法确定的。)他逐渐采用了不太理性的认知,他的叙述与评价开始失去了客观性,由于时间距离的缩短与接近,鲍勃对于事件的回顾与分析已经慢慢的失去了自我反省的意识,与之相悖,事件叙述中已经开始弥留主观色彩的痕迹,作为施为者而非叙述者的阐述与论调也有加强的趋势,已经不具备客观与原有的理性形象。关于鲍勃对于上司格林的评价变化是个值得分析的例证,开始的时候他对格林的认识很客观,并认真看待了格林的优缺点,对二者双向评价。鲍勃对格林态度的转变是在他叙述到同格林为了在会议发言而争吵后,这一段的叙述中他针对上司格林的阐述变化巨大,尤其当升迁之后,鲍勃的叙述逐渐透露出沾沾自喜的感觉,而对格林的态度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屑和极端的嘲讽。由此可以发现,时间距离影响了叙述者的叙述,但是它在把握叙述时间与被叙述时间之间的距离的精准度还是不够,因此我们不能确切地评估时间距离究竟对叙述者产生多大的影响。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自述型小说中,我们应该注意要使叙述者的叙述保持一定的客观性,并且使其想要描述的事件不会因某些因素改变并且保持原汁原味的话,就要控制叙述中的变量。“事件的意义在被回顾时可能会改变,描写事件的自我在经历这些事件之后也可能已经改变”在传统自述性小说中,叙述者习惯于根据线性的时间先后顺序来排列故事事件,依照时间消逝判断时间的变化所产生的叙事距离以及叙述者的性格或态度的变化不同的是,但是《出事了》这部小说并未按照时间顺序来让事件排序,而是把很多事件放在了同一时轴内,各自间利用通过叙述者的联想相关联,这样的结果就是多数事件无时间顺序且没有逻辑联系。由于叙述时间和被叙述时间无明确区分,读者很难把握叙述中的时间距离,对叙述者的性格或态度的变化不能进行准确分析。不得不说,在这部小说中影响叙述者对于文本意义构建的一大因素就是时间。

[1]Genette,Gerard.(1980).Narrative Discourse.Trans,J.E.Lewin.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Heller,Joseph.(1974).Something Happened.New York: Alfred A.Knopf Inc.

[3]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伍晓明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4]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宁一中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杨仁敬.《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论》[M].青岛: 青岛出版社,2004.

[6]约瑟夫•海勒.《出事了》[M].宁芜译.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1991.

张蒙蒙(1988.6- ),女,河南省开封市,陕西服装工程学院,助教,文学硕士,英美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海勒约瑟夫鲍勃
作家与甜点师
鲍勃·迪伦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海勒妙释“偏见”
偷懒发明的铁栅栏
童话
流浪猫鲍勃
我的中国女儿,你们不必跟别人一样
日安,白天
迟来的春天 ——鲍勃(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