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陶艺中的泥性之美

2017-07-15 08:41袁呈燕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肌理创作

袁呈燕

摘 要:不同的泥料有粗细程度、干湿情况、可塑性强弱、泥块颜色等本质上区别,因此泥料本身就固有各自不同的泥性之美。在现代陶艺的创作中,陶艺家通过合理的选择泥料、成型方法以及烧成方式,最终得到创作者需要的泥性语言,最大程度的展现泥性之美,以此促进其作品的精神理念的表达。

关键词:现代陶艺;泥性;肌理;创作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016-02

现代陶艺受到现代文化思潮与现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继承传统陶艺的基础之上,却又摆脱了传统陶艺对创作者的束缚,以追求张扬的个性,充分表达个人的情感,以此强化作品的艺术语言。陶艺家通过陶艺作品反应出个人内心的世界以及对现实社会等的思考。泥土作为陶艺作品最为根本的载体,通过陶艺家的制作与装饰,结合陶艺家的现代观念,最终展现给受众们以全新的陶瓷艺术。

一、现代陶艺中泥性的多样性

我国的现代陶艺在继承了本国传统陶艺技艺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现代陶艺在精神上追求自我的内在表达和个性的反映,在物质上追求泥土、釉料、柴火等的浑然天成。现代陶艺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使用各种成型技巧,或借助机器和工具等,使得泥料在外力的作用下而在作品的表面保留下肌理,这种肌理纹路作为一种表现语言,可以是完全自然天成,也可以有一定的经验和规律可循,整个制作的过程伴随着陶艺创作者的个人情感的即时表现,这就是现代陶艺作品创作中的泥性。现代陶艺在成型的技法上虽然传承的是传统陶艺中经常运用的泥条盘筑、拉坯、泥板成型,注浆等成型工艺,但现代陶艺作品中更多的保留着手工留痕等自然肌理,而现代陶艺的最大魅力之一也来源于泥性材质美的运用及其制作过程的手工痕跡。也就是说泥性的审美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与原始陶艺以及传统陶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现代陶艺出现之前,陶艺作品在形式上也有过类似泥性的体现,但此时的此种的体现有一定的被动性,而现代陶艺中的泥性更过的是一种尝试、追寻利用的性质。

现代陶艺创作中根据作品表达以及创作者的需要,可以对泥料的粗细程度,干湿情况,可塑性,泥块颜色等进行有机选择。不同的质地的泥料有不同的泥性,在进行作品创作时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粗泥例如大缸料适合手工成型,本身的泥质给人以质朴踏实的视觉感,细腻如瓷泥适合拉坯、注浆、印坯等成型方法,本身的泥质给人以高雅、轻透之美。

合适的泥料选择能促进创作者对于作品的表达,反之,不适宜的泥料将减弱作品的视觉效果。总之,陶艺家用适宜表达的泥料为基础,展开适宜的成型方法进行作品的创作,最终在创作的过程中,尝试与总结出个人对泥性的理解,寻求最为合适作品的泥性语言。

二、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泥性之美

泥料的本质为土,泥土本是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它承载着万物生灵,象征着生命与生长的力量。因此自人类诞生之时,泥土本身就蕴含着一定的艺术语言与某些符号印记。现代陶艺的创作者使用泥土创作成作品后,当我们近距离的感触陶艺作品时,都能感受到来自泥土的亲切感,并且能自然而然的透过作品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的敬畏生活的思考。

不同种类的泥料有粗细程度、干湿情况、可塑性强弱,泥块颜色等本质区别,除去泥料本身所固有的泥性之美,现代陶艺的泥性之美更多的表现在创作的过程中。现代陶艺作品的创作中,陶艺家通过扭转、拉扯、挤压、刮划、镂空,堆加泥料等方式,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泥性之美,同时因为使用的成型方式的不同,保留下来的泥性语言也截然不同。

拉坯成型技法是陶瓷作品制作中最为常用的技法之一,拉坯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在坯体上有意的留下手工的圈状留痕肌理,体现出创作者较为轻松,追求自然的心理状态。泥板成型技法时,在压制泥板前,可以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有色差的泥料,将泥料混合叠加,可以出现最为简单的绞胎效果,得到两种泥性语言相交融的效果。在压制泥板时,可以借助外界纹理材料,如麻布、植物花草、刻制的图章,或直接将泥料拓印在石块上,这些方法都能产生自然的肌理。在压制泥板过程中,在泥板上加入泥浆或者是干泥粉,都能得到不同感受的泥性之美。泥条盘筑可以说是是陶艺创作中使用的最为广泛的成型方法,创作者在制作的过程中会自然的留下手痕肌理,因为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此种留痕都会产生变化,因此这种泥性之美的创作有很大的即时性。

陶艺作品在完成造型后需要经历火的洗礼,陶艺家通过选择合适的烧成方式以及时时对窑炉中温度与气氛等的把控,最终加强和完成泥性语言的表达。现代陶艺相对于传统陶艺,存在一定的反工艺性,不再像传统陶艺追求作品的干净无瑕,甚至于传统陶艺中认为的残缺和缺陷,却成了现代陶艺中所追求的审美语言。例如在烧制的过程中出现缩釉或者产生火痕,这些传统陶艺不能接受的现象,却是现代陶艺努力追寻和探索的效果。

陶艺创作一定需要技艺作为支撑,但现代陶艺更重要的是以精神理念作为作品的灵魂,只有流露出创作者的情感的作品,才能更深层次的打动受众。当然现代陶艺作品的情怀格局不一定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也可能放大到对于现代社会,人类生活等更大格局的关怀。不论格局的大小,不论层次的深浅,思想理念作为作品的精神核心,而其他的一切都是为其精神的表达而服务,其中当然就包括泥性语言。现代陶艺作品的创作中,对于泥性语言的正确选择和合理的驾驭,将能更大程度的表达创作者内心情感。

三、现代陶艺作品中的泥性之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陶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在作品的创作中尝试和运用泥性语言,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在创作中重视泥性语言,在创作的过程中找寻合适自己作品以及自己个性表达的独有的泥性语言。

泥性语言在被使用时,陶艺家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但很多时候肌理的出现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因此现代陶艺作品在创作时,陶艺家只能把控大致的方向,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找寻更为接近自己所需要的肌理效果。总之,陶泥的偶然性统一在必然之中,但这其中所谓的偶然性经常能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总结和利用偶然性也是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一种乐趣。

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泥性之美是有即时性的,不同泥料,不同的成型方法,创作者不同的心境之下,泥性语言都会随之发生改变。当作品经过制作、装饰、烧成,最终完成之时,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效果,才是作品的泥性语言最终定型之时。一件好的陶艺作品用心感受每个细节,能发现所有的细节,所有的泥性语言最终都是为更好的表达作品的精神理念而服务。

下图为作品《涅槃》,是本人使用泥板成型方法创作的一组陶艺作品,《涅槃》主体为抽象的盘坐人体。作品通过卷曲的大小泥片进行拼接,因为泥板在卷曲时出现的纹理具有偶然性,我经过反复的尝试,多次的实验,总结出合适的泥板的干湿度然后卷曲能出现介于开裂与半开裂的效果。泥板的边缘断裂撕拉的自然痕迹,与泥板的卷曲纹理相呼应。泥板与泥板进行拼接时有些泥块翻卷,有些内陷,有些适当的保留出一定的孔洞。作品的下肢的动作变化幅度不大,而上肢和躯干的动态各异,上肢的动与下肢静形成对比,更加强化和突出上肢的动态。作品的烧制的采用的是柴烧,柴烧所形成自然落灰形成的肌理,与作品卷曲撕裂的制作肌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整组作品体现的是人们在由内而外的自我突破寻求自我成长时,肉体上出现的类似于重生的挣扎与痛苦。

现代陶艺的创作中对泥性探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一名现代陶艺创作的初学者更应该深入理解陶艺的泥性,充分发掘陶艺的泥性指美,最终达到泥料的物象与创作者心象自由对话。

参考文献:

[1]李雨花.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陶艺创作[J].雕塑杂志,2005(01).

[2]邹雨和.探析现代陶艺创作中泥性的审美意蕴[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12).

[3]罗移峰.浅谈现代陶艺的泥性表达[J].陶瓷艺术,2014(05).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肌理创作
《爱情神话》台词点到为止 描摹深入肌理
Jazz
肌理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感受肌理
住宅室内设计中材料肌理运用的思考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