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舍的曲艺改革

2017-07-15 07:36尹琤琤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老舍

尹琤琤

摘 要:“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许多非常优秀的小说以及话剧。然而,不止于此,他还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曲艺家,留下了大量的曲艺作品及曲艺理论著作。这些论著不仅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曲艺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是对现在的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一些借鉴。

关键词:老舍;曲艺改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263-02

一、前言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喜爱民间文艺作品。其实早在汉代就有了曲艺,但那时候的曲艺还不成系统,只能算作小技能。到了五十年代,在毛主席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导下,老舍更是达到了曲艺创作的高潮期。他不仅身体力行地进行曲艺创作,向大众展示民间文艺的独特魅力和实际功用。还凭借着对曲艺的热枕,提出了许多对曲艺改革的独特见解。这些见解对当时曲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全球化的冲击,世界文艺舞台上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我国的传统民间文艺处于被“泛娱乐化”的社会风气所吞噬的严重危险之中。在2006年5月20日,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名单里面,曲艺就已经存在了。可是即便如此,以曲艺为代表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仍然处在危机之中。接下来,笔者就简略谈一下我国当下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以及老舍的曲艺改革对其保护的启示。

二、因循守旧者大有人在

中国曲艺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曲艺艺人成为了国家的一员,再也不是被人看不起的“戏子”了,一些优秀的曲艺家还被称为“艺术家”。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艺术也难逃厄运。文革结束后,曲艺艺术家虽然也曾努力的去吸引大众的关注,可最终难敌流行文化的冲击。

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认为:我们要坦然面对曲艺艺术的衰落,消亡。按照自然规律,优胜劣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形式,没有保护的必要。这是历史发展规律,我们无法抗衡,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在笔者看来,这种看法未免有些太消极,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说法。“因为这种观点仅仅将艺术看作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享乐方式,只看到了艺术所能够给我们提供的即使的愉悦,而没有看到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它对于历史与文化无法估量的意义。”①

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可盲目地对曲艺艺术进行创新,创新的前提是日复一日辛勤的模仿与继承。那种未经过充分模仿的幼稚创新的后果是曲艺艺术的急剧下滑,甚至下滑到了业余水平。如若不能保证高品质的创新,还不如做一个保守主义者,这样至少可以保证艺术的纯粹。在笔者看来,这种说法固然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可是这亦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因为我们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创新肯定就是成功的。况且没有价值的创新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大众有他们的审美,我们要相信大众的眼光。

老舍也曾用惊人之笔论述过曲艺的出路在于改革,他一方面肯定了传统曲艺有其合理存在的部分,也指出了若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后果只能是坐吃山空。那时候的老舍还提不出应该批判的继承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对它采取更好的保护措施。可是老舍的改革实践遵循了这一原则。用老舍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要老吹师父好,而忘了师父在当时有创造,而且我们不创造就对不起师父。我们要超过前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敢创造即不敢吸收新东西,而我们的老一套也就衰落。”②老舍的改革是在保证曲艺本质规定的前提下,对形式进行合理的修改。从而让曲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再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老舍喜欢种花,他知道用嫁接的方式可以培养出新品种。这同样创造性地用在了他的文学创作中,《茶馆》就是老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融进了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茶馆里有很多类似相声的段子。还有《龙须沟》里程疯子在剧终前的一段“数来宝”,即向大众传输了道理,又传播了传统的曲艺文化。这种“嫁接”的方式为曲艺的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种延伸的作品往往借助了其他更为有效的传播手段,让曲艺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因此,我们当下的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要像老舍这样,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并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使之符合当代审美。也可以在不破坏曲艺本质规定的前提下,创新多种艺术形式,永葆曲艺的艺术活动。

三、对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的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我们大部分人已然具备了充裕的物质享受条件,因此有了追求更高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曲艺开始受到冷落。一部分曲艺剧种已经出现了灭绝,还有很多只能依赖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苟延残喘。因此如何让曲艺在当下的严峻形式中得到有效的传播与身份认同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挑战。为了保护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我们需要充分地认识到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老舍曾在《通俗文艺的技巧》这篇文章中,用了很大的篇幅给通俗文艺“正名”。他说:通俗文艺的宣传性很强;在文字上也如同别种文艺一样具备文艺条件,词语非常清新;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结构严谨;幽默有趣。因此人们不应该轻视这个艺术门类。除此之外,翻看老舍的创作生涯我们可以看出,每当历史处于一个变革时刻的时候,比如抗日战争的爆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老舍总是首先运用民间通俗文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直接面对观众,把曲艺与现实服务相结合,充分发挥曲艺作用的同时,也激发了民众投入抗战的洪流以及对我们新中国的热爱之情。像是在抗战时期,他发表的曲艺作品集《三二一》。其中的《王小赶驴》《打小日本》等作品,只听名字就有很大的鼓动宣传作用。

老舍自己就曾说:“在战争中,大炮有用,刺刀有用,同样的,在抗战中,写小说戏剧有用,写鼓词小曲也有用。我的笔须是炮,也须是刺刀。”③老舍不仅自己孜孜不倦的致力于推广民间传统文艺形式,还号召其他的作家也如同他一样多写民间文艺。在这一时期,老舍先后发表了《学习民间文艺》、《请多注意通俗文艺》、《写通俗一些》《新曲艺应该更进一步》等理论文章,激励广大的作家,音乐家去关注曲艺。我们当代的作家如若也可以如同老舍这般辛勤的开垦曲艺这片土地,相信会有更多人意识到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珍贵性。就如同老舍在《新曲艺应更进一步》这篇文章中说的那样:“人民不是不喜爱新曲艺,而是不喜欢敷衍了事的新曲艺。假若我们能更进一步,提高新曲艺,去满足人民的要求,新曲艺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④

四、结语

综上所述,曲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是不登大雅之堂,已经衰老、腐朽的文艺形式。它是通俗易懂,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同时还具有极强的宣传性,承载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源,因此当下的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回想老舍先生从抗战开始,在曲艺这块园地辛勤的劳作了近三十年,留下了大量的曲艺作品以及曲艺理论。他的曲艺改革思想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不仅在当时有着深刻的影响,就是在现在依然具有可操作及研究价值。

注释:

①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80.

②老舍.老舍曲艺文选[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144.

③老舍.老舍生活与创作自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382.

④老舍.老舍曲艺文选[M].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1982:120.

参考文献:

[1]傅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王栋.老舍抗战时期戏、曲、新诗创作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3).

[3]牟国胜.论老舍创作的大众化道路[J].文史哲,1982(04).

[4]陶立潘,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老舍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我写我的
我写我的
“对话”小伙伴老舍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在济南,重寻老舍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