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语言文本的三重语境

2017-07-15 07:38司马芊芊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学语言文本

司马芊芊

摘 要:文学语言的意义是由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存在地位所决定的,因而要想了解其具体的文化意义关键在于将之与作品语境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加完美地把握文学语言所带来的效果。本文将对文学语言及语境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具体探究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文本的三重语境,继而更好的了解文学语言的“语义”、“内涵”、“时代意义”。

关键词:文学语言;文本;三重语境

中图分类号:I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7-0267-01

一直以来,研究各类文学问题都是社会的潮流,有关文学语言的问题也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分析。今天本文将继续研讨这一问题,不同的是本文将通过简单分析文学语言与文本语境和探究由文学语言置于文学作品的三重语境来掌握其“语义”、 “内涵”、“时代意义”。

一、对文学语言与语境的简析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分为作为基础的现实语言层次和作为主导的文学语言层次,一般在文学作品中都会出现文学语言偏离现实语言的情况,文学语言又具有两个特殊的性质,第一个是意象性,在文学作品中其具有自身的特定内涵;另一个是超越性,表现在它能表达出与现实不同的审美意义。文学语言在从古至今的发展中发生了不少改变,这是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引起的①。例如,在中国文学之中,文学语言经历了由以前的文言文写作到新文化运动后的白话文写作,文学语言经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转变的趋势是不可避免,这是由于社会的变迁、文化不断发展所引起的。在胡适看来,文学革命当时才创立的,在以前的朝代之中也极为常见,并且他列举了《三百篇》变为《骚》后又经变迁成了五言、七言、古诗以及赋变为骈文等的例子来证实他的观点②。在文学语言变迁这一过程之中,我们能清楚地发现社会文化的变化,文学语言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这是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之所以说明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因为这对于研究文学语言文本的三重语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语境,语境即语言环境,在文本中是指某一词语或句子出现时的状态环境。一般来说,可以将它分为局部环境、全文环境以及时代环境。局部环境是指了解文学语言的具体语义,而全文环境是统观全文,将文学语言置于全文之中来理解其内涵,时代环境则将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来掌握其时代意义③。这就是文学语言文本中的三重语境。

二、文学作品中语言文本的三重语境探究

在上面的简要分析中,文学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开始清晰起来,语境对于文学语言的把握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例如,在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中提到“救救孩子”,“救救孩子”这一文学语言并非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于文章之中,我们将它置于三重语境之中,不难发现“救救孩子”这一词的妙用,首先从局部上来了解其语义就是要救孩子,然后将一词放在全文来理解,我们就能得知提出“救救孩子”的缘由,最后进入第三重境界——时代环境和社会文化中理解,我们就能明确鲁迅先生提出“救救孩子”的目的,并且能够明确鲁迅先生的人生的追求。如果仅仅是从其中某一层语境来理解,那么“救救孩子”这一词在《狂人日记》中则会少了些许意味。所以没有了语境,文学语言也就失去了其文化意义,也失去了丰富性。在一些的文学研究中,研究者只会重视前两个语境而忽略了将文学语言重新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之中来理解。在巴赫金看来,一个文学语言的生命在于通过与其他文本或其他的语境相互关联起来,并且在这一聯系过程中才能“迸出火花”,“烛照过去与未来” ④。巴赫金的话完全体现出了文学语言置于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中把握的重要性,文学语言放在文学作品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之下来理解,那么它的合理性则会更加强烈,而其的意义内涵则会更显丰富。再拿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做例子,从现在看来,《狂人日记》是痴人说话,并且极其不合理,但是将它放在当时的社会之下,则会存在相当大的合理性,而其隐喻性也随之增强,不再局限于“吃人”这一内涵,而表达的内涵在于抨击当时的封建制度,并且呼吁当时的人一起行动起来反抗斗争。如果我们没有把文学语言放在时代社会之下理解,我们既不能体会到这一文本的魅力内涵,也不能更加真实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在三重语境之中,无所谓哪个最重要,也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只是在领会文学语言意思时,我们应该将之置于局部环境、全文环境以及时代环境三者之中来把握它的语义、 内涵、时代意义⑤。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更加清楚地知道文学语言在文本之中并非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要深刻地领会文本内容、把握文学语言也该进入三重语境,进而掌握“语义”、 “内涵”、“时代意义”之中,文学语言的魅力也能从这一点上体现出来,三重语境,三重境界。

注释:

①蒋坚松,陈惠.语境·文本·文化·文体——语境与典籍翻译的三重关注[J].大连大学学报,2010(01):134-137.

②童庆炳.论文学文本的三重语境[J].文学教育(上),2009(11):04-08.

③童庆炳.论文学语言文本的三重语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05-12.

④林晓云.文本、电影、媒体三重语境中的《手机》——兼及“《手机》现象”解读[J].福建艺术,2004(02):44-46.

⑤陈学广.文学语言:语言与言语的张力[J].南京社会科学,2004(02):82-87.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旧时期文学语言探索的方式对比研究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关于《挪威的森林》的文学语言解读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之审美性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