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交往特征在当今中国社交媒体发展下的转变

2017-07-16 01:22宋京姝姜佳玲
报刊荟萃(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社交媒体转变

宋京姝+姜佳玲

摘 要:当下社交媒体的使用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时间,“屏奴”、“键盘侠”、“网红”等社交网络名词应运而生。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相关资料的理论研习,试图对社交媒体下大学生交往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希冀对当下大学生教育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交往特征;社交媒体;转变

社交媒体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用于人们彼此之间分享意见、见解和经验的工具和平台,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社交媒体的产生依赖的是WEB2.0的发展,目前,社交媒体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创作发表型,主要由博客网站和论坛网站、豆瓣组成。第二类为资源共享型,照片分享网站、视频分享网站(Acfun,Bilibili等)、音乐分享网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FM)还有评论网(糯米网、大众点评等)是内容共享型社会性媒体的典型代表。第三类是协同编辑型,包括维基百科、百度百科以及社交型问答网站(知乎)。第四类是社交服务型,如社交网络(微博)、通讯(微信、QQ)等。第五类是C2C商务型,代表网站是淘宝网。

一、社交媒体的特点

社交媒体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首先,是人数众多和自发传播鲜明。由于科技的发展与普及,网络使用者的增多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社交群体,俗称“网民”。根据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络社交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显著特点即在于将传统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转变成为“多对多”的传播模式。这使得个体具有了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每一位使用者既是接受信息的个体,同时也成为制造与传播信息的个体。随着自媒体井喷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表达自己观点与态度的渠道和载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账号、头条号等形式的出现,为大众提供了创作的机会。

其次,个体虚拟性,匿名性明显。对于“网络的匿名性问题”,美国学者Hayne和Rice认为,互联网匿名性可分为技术匿名性、社会匿名性两大类。技术匿名性是指在交流过程中移除所有和身份有关的信息。社会匿名性则指由于缺乏相关线索,而无法将一个身份与某个特定的个体相对应。(引用《网络匿名性再审视》)远距离的交往方式使人们在进行交往的时候,较少有感情的全面投入,而更侧重于关注自我。虚拟性与匿名性使得大学生的社会交往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感。社交媒体独特的属性,决定了其特点如下:

1.以BATS为核心的中国数字社会化媒体格局

百度(Baidu),阿里巴巴(Alibaba),腾讯(Tencent)和新浪(Sina)(总称为BATS)旗下拥有8个社交及电商品牌,每一个都拥有数亿的活跃用户,这些平台无疑是中国社会化格局的核心力量。在中国,BATS的壮大使得互联网具有快速传播,大信息量及高实用性的特点。

2.视频持续多样化发展

随着各个门户网站都开通了评论交流的渠道,社交媒体的范围也更加广泛。就视频媒体来看,传统的优酷、爱奇艺等门户网站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但是此外还有更多新型的视频网站在开拓新功能,拓展新玩法,产生了更多新时代下新的视频社交媒体。如:弹幕、短视频及直播视频:弹幕技术是将网友的实时评论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最初流行在以动画或游戏等内容为主的年轻化平台,Acfun和Bilibili就是这些平台中的佼佼者。短视频类别中,如“美拍”和“秒拍”,它们成为了品牌获取网民自发产生评论的第一手来源的主要阵地。直播视频类别中,类似国外Periscope的直播视频应用,如“花椒”和“战旗TV”赢得了消费者的吸引力。

3.问答平台的深入发展

由于之前的社交互动不足以满足人们对于问题解答的需求,所以社交媒体上逐渐推出分答、知乎Live等形式,这一方式使人们对社交媒体信息功能的运用步入了新的阶段,使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共享逐渐朝着价值化、深入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给人们提供便捷。如:分答鼓励网民积极提问,网民平均花费数百到数千元不等;知乎live是一个汇聚各行业专家的知识分享社区;意见领袖(KOL)可以在此通过私人直播的方式与网民分享知识与见解,对各领域感兴趣的群众可以直接与各行业领袖进行沟通。

二、社交媒体发展下大学生交往方式的转变

1.社交媒体发展下的大学生交往更具有平等的特性

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身份、生活状态等个人信息是公开透明的。在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人们本能地根据各种行为举止、外貌衣着知悉对面人物的信息,产生心理上的不对等,例如:和长者进行交流时可能非常谦卑,不敢于表达真实的自我。但是社交媒体提供给了所有网民匿名的权利,所以两个在思想上相互碰撞、产生火花的人很可能不了解彼此的身份信息,即可摒除这些客觀条件给交流设置的关卡和障碍,进行平等的交流。

2.社交媒体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了更多的互动

根据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最常用来好友互动的占比43.86%,最常用来进行吐槽的占比22.81%。社交网络在匿名性之外还有公开性。换言之,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很少是封闭的,而是分享给别人的。这种情况下,原本沉默寡言的人也可通过社交媒体,让他人了解自己。现实生活中两个交情不深的人,在社交媒体中,就会通过方便的点赞、评论,增进双方友谊。同时,表情包等各类社交媒体推出的多样沟通工具,更是丰富了人们之间的互动。社交媒体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完善相互关系,通过互动增进感情的工具。

3.社交媒体上人们交往中存在更多地焦虑心理

社交媒体上的沟通方式不同于面对面的传统沟通方式,传统交流受肢体语言、面部神态,语气表达各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是即便各种社交媒体在不断开发各种新功能,社交媒体上仍然是最简单和方便的文字和语音占绝对主流。两种语境下人们对于语言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语音与文字的交流无法非常清楚地传达表达者的本意,就会造成误会误解。交流中的人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社交媒体上的焦虑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根据凯度数据显示45.7%的人生活中忙忙碌碌,但总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好每一件想做的事。endprint

三、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交往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交往具有积极的影响,具体如下:

(1)增加信息接收量,拓宽信息大学生的视野与眼界。社交媒体让大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更多跨职业、跨年龄的人,这使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其思考的角度、广度、深度也随之发生变化,交往方式也发生转变。

(2)缓解日常压力,转换与调节心情。社交媒体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从受众需求出发,社交媒体不断发展经营业务,因此产生了各种花边新闻、小游戏、娱乐性公众号等。当大学生基于社交互动需求习惯了社交媒体,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其中,以此缓解日常压力。

(3)拓宽大学生的交际圈,提高大学生的交际能力。根据我们对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社交好友基本在100-500之间,远大于没有社交媒体时的交际圈。这个情况下,大学生就会更注意这些关系之间的协调,考虑如何最大化利用自己所有的資源,在这种驱动下,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交际能力。

当然也存在负面影响,如社交媒体占据大量时间,压缩大学生日常学习、阅读、运动时间。根据问卷调查,每天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于3小时的占比48.48%,2-3小时的占比31.82%,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大家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转移到了手机上。但是手机没有办法有效地像现实生活那样,根据场景的变化对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另一方面,社交媒体限于文字的交流,同一件事情在社交媒体上就会花费比面对面更多的时间才能了解清楚。日常交往质量下降,降低大学生的日常交往能力。很多人成了足不出户的“键盘侠”,仅仅通过屏幕进行交流,丧失和人面对面进行交流的交际能力。分散注意力,使得大学生的生活变得空虚,性格变得浮躁。社交媒体提供了大学生交流的机会,让其不加思考地发表意见。这种激励下,更少的人选择脚踏实地下慢功夫。此外,社交媒体让人们产生不安全与不信任感,个人信息、隐私安全得不到保障。

总之,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交往行为的影响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过程。其影响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大学生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社交媒体的影响,同时也是自发选择并且发生转变。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产生基于某些市场需求,腾讯从做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起家,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即时通讯的需求,但是人们不会因为这种需求就完全被动接受,因为这种交流没有成为生活必需品,两者不是互为替代的,而是相互补充。大学生很大程度上是在猎奇心的驱使下进入社交媒体领域,进入社交媒体后,才逐渐被其影响。人们对于这种便捷的交往方式产生了依赖,在其引导下进入社交媒体拓展的多领域,体验多功能。这一过程是受好奇心驱动、供需市场双向影响的过程。

作者简介:

宋京姝(1997—),女,山东省淄博人,现为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2015级学生。

姜佳玲(1997—),女,湖南省长沙人,现为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2015级学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交媒体转变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