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狞厉面具背后的变迁

2017-07-16 01:40谢洋扬
报刊荟萃(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傩戏面具戏剧

谢洋扬

摘 要:傩,是中国戏曲史、中国舞蹈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伴随傩祭而产生和发展的傩面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面具在傩祭仪式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同时,面具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也更易于达到人与神沟通的效果。笔者试图对傩面具的起源、作用、审美意象和变迁等问题进行耙梳,让人们对傩面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关键词:傩面具;面具

一般人对傩的认识,不是来自傩坛,不是来自傩祭仪典,而是来自傩面具。只有那各式各样多彩的面具,它能让人感兴趣,让人收藏,让人怀着好奇心去将它戴上……笔者试图对傩面具的起源、作用、审美意象和变迁等问题进行耙梳,让人们对傩面具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一、面具的起源

面具是世界文化现象,在旧石器时代,世界各地虽然没有发现很多的面具实物,但是面具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基本同步。世界五大洲的岩画上,留下了人类使用过面具的痕迹。人们常说:中国是世界上面具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中国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面具,这些面具以其形制的多样、造型的丰富、内涵之深邃,在世界面具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汉字形成的甲骨文时期,有个象形文字就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形。《卜辞通簨考释·第四九八》中的这个字,郭沫若认读为“倛”字,也可写为“魌”。古人有“四目为方相,两目为倛”之说;“方相”为戴面具的祭师,“倛”也应是戴另一种面具的祭师。

同时,面具的起源与神像的起源有很大关系。在原始的思维当中,神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人类敬奉神灵,必须有个看得见的对象,但是神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谁也没有见过,所以只有靠自己的想象去“塑造”了,是太阳神,它便具有太阳的外形,是雷神,它便具有雷的形象。它们的形象只有靠人去“创造”。因此,面具便应运而生。

二、面具在祭祀中的作用

脸部,常常是化妆修改的主要对象,而面具则是一中改变身份的毫无痛苦的方式。它是通过掩盖脸部来实现这种改变的。“戴上了面具,人们就变成本来他绝不可能成为的个体:男人变成女子,老人变成青年,人变动物;凡人变成神仙;死人变成活人。面具成了身会和认知生活中本质的对立面之间的媒介。”

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成了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面具在傩祭仪式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同时,面具也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演员佩戴面具是傩戏区别于其他戏剧的重要特征,也更易于达到人与神沟通的效果。

三、面具上的奥秘——狞厉之美

为什么面具常常是一幅幅狰狞的面孔?这与面具的起源以及它在祭祀仪礼中的作用有关。

面具在原始人那里,与驱除灾难有关,所以面具就必须要对这些妖魔鬼怪具有一种威慑力。在狩猎经济时代,人们期望狩猎获得收获,因此面具必须对兽神具有威慑力。在农业经济时代,为了争夺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因而免不了要发生战争,为了战争的胜利,在战争的准备和结束阶段都要进行盛大的祭祀仪典,如:《龙河鱼图》记载黄帝起兵,“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蚩尤的面像能“威天下”,面貌必须要有震慑力。

那么为什么狰狞面像就能产生震慑的力量呢?这是人类一个较长历史时期的心理积淀过程。在早期的人类的想象中,只有自己不愿意见到的形象,如像人一样丑陋的、像猛兽一样凶残的、像自然一样怪异的形象,才会在人的心理上产生强有力的反应,引起人的恐惧感。只要把这些感觉印象集中到一起,就能产生一种狰狞的面像。

由于这种狞厉之像给人类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能够有效的抵御敌人,使自己生存安全和心理安宁……),长此以往,便感觉到了它的“美”。

四、面具的蜕变历程

实物的面具比起文字的记载,有着更悠久的历史。

远古时期的面具,在崖刻、岩刻中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已发现的遍布中国的岩画上出现的大量造型怪诞的人兽面像、骷髅像和假形等,大多都是对祭祀仪式中面具的摹绘,这些都是原始人使用过面具的印迹。通过当今许多专家的考究,发现人兽面像与狩猎巫仪有必然的联系,在这里就不做详细的说明。

在中国傩文化悠悠历史长河中,最早开始有了面具的文字記载是从周代开始的。我们在周代驱傩仪式的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到其具象的扮饰表演:“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矛……以索室殴疫。”(《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是傩祭里的一个主要人物,他的作用除了驱疫以外,还在发丧时驱除恶鬼。根据以上的文字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方相氏是蒙熊皮的。

到了唐代,方相氏“蒙熊皮,玄衣朱裳”变成了“戴冠及面具”(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驱傩》)。从唐代古籍记载看来,方相氏由以前的皮制头套变革成了冠状和木质以及皮革质的面具了。到晚唐时,傩舞的假面具多取鸟兽形。晚唐人罗隐《市傩》云:“傩之为名,著于时令矣。自宫禁至于下俚,皆得以逐灾邪驱疫疠。故都会恶少年则以是时鸟兽其形容,皮革其面目。”可知晚唐傩舞面具的大致特征。

受到民间的影响,宋代把驱傩完全融入大批戏剧里去,行傩者戴面具,这是从方相氏蒙熊皮开始形成的传统,宋代长足的发展了,因此后世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形形色色的傩戏面具。

面具进入戏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傩”从祭祀发展到审美的过程,当审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时候,面具也向中国戏剧的脸谱开始过渡了。

只要傩祭没有消失,面具就能在祭祀中保存下来。但是,傩本身的发展,也使面具的功能有所发展,当傩祭演化为戏剧,面具也就简化为了脸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现今中国戏剧的脸谱也是由傩祭仪式经历千百年的变迁而演化来的。

五、结束语

面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审美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说:面具进入戏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傩”从祭祀发展到审美的过程,当审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时候,面具也向中国戏剧的脸谱开始过渡了。

参考文献:

[1]孙文辉.《巫傩之祭—文化人类学的中国文本》第247页,岳麓书社,2006年版。

[2]克劳克.《庆典中的面具》,引自《庆典》,第95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endprint

猜你喜欢
傩戏面具戏剧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傩戏:藏在大山深处的远古回音
杨云霞:傩戏面具雕刻师
如何把拉班舞谱运用到黔北仡佬族傩戏中
漫画二则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南瓜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