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生产视域下出版业的知识服务模式

2017-07-17 15:59王炎龙邱子昊
出版广角 2017年13期
关键词:出版业出版社转型

王炎龙?邱子昊

【摘 要】文章根据吉本斯新的知识生产所呈现的问题导向性、跨学科性和异质性等特征,结合出版业属性,從出版产业链涉及的主体出发,围绕以用户为中心、解决用户问题的知识服务特点,提出两种知识服务模式:知识生产者要立足专业资源,提供专家知识服务;要以用户为中心,提供高效便捷知识服务,建设多元、全方位的出版业知识服务模式。

【关 键 词】知识生产;知识服务;信息焦虑;知识弥散

【作者单位】王炎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邱子昊,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当信息超载在互联网时代成为一种常态,海量信息充斥于人们的生活,让人感到焦虑、困惑。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快速获得自己所需信息的途径,知识服务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的一种解决公众信息焦虑的过滤器。 在传统出版时代,这种过滤通过出版业筛选来实现,但在新媒体时代,过滤器发挥作用的方式由原来的减少信息转变为优先呈现信息,使信息改变了它们出现的顺序。这是出版业进行知识服务转型时,我们需要认清的一个事实。

目前,出版业进行知识服务既有政策等外部环境支持,又有内在的转型动力以及用户需求所提供的原动力。从国家层面来看,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总局”)发布《关于开展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遴选28家单位作为知识服务模式的试点单位,同年发布《关于征集专业数字内容资源知识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技术扶持单位的通知》。2016年,总局正式批复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筹建知识资源服务中心,同年,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2020年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的目标。我国从战略高度对出版业知识服务给予强有力的政策支持。2015年,70多家出版社领导和数字出版负责人围绕“创新融合,数据未来——出版机构的专业知识服务之路”这一主题探讨出版社如何提供专业知识服务。2016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第二届期刊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发表知识资源服务主题演讲时指出,“我们出版工作者就是做知识服务的,图书是知识产品……内容是出版的根本,抓住了知识服务,就抓住了出版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抓住知识服务也就抓住了我们获取融合发展中利润的主要点”[1]。从政策扶持到业界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出版业进行知识服务是基于传统出版业转型的契机,亟须向知识服务方向转型发展。

知识是一种内容,知识服务是一种观念和技术,是一种以服务为本质的观念,是一种解决用户问题的技术。它以信息和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及重组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提供能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关注的焦点不是“我是否提供了您需要的信息”,而是“是否通过我的服务解决了您的问题”[2]。出版社所开展的知识服务指出版社围绕目标用户的知识需求,在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提供信息、知识产品和解决方案,解决用户问题[3],这一过程是动态的。基于出版社知识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本文选择知识生产视角,探究出版企业如何应对快速兴起的知识服务产业化浪潮,如何寻求打开知识服务大门的正确方式并建立有效的知识服务模式。

一、知识生产与出版业知识服务的契合度

知识生产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发明、发现、创造各种为物质运动的转化提供条件与能量来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技巧等的过程[4]。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生产也在发生变革。不同于传统的某一领域、学科进行研究的知识生产,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生产更加关注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不仅是由单纯的科学研究目标驱动,而且要考虑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需求;不再仅仅是科学家、科学界精英所组成的科学共同体内部行为,而是整个社会广泛参与的过程[5],具有跨学科性、异质性、有组织的分层结构和短暂性、社会问责与反思性、强调情境与使用依赖性等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知识生产者与使用者的扩张[6]。根据吉本斯对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界定以及与传统知识生产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知识生产与出版业知识服务的契合点。

1.出版业的应用性

出版企业通过生产图书、期刊等出版物,向公众传递信息。出版物的价值在公众使用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具有在应用情境中进行知识生产的天然属性。无论是运用于教学的教辅图书,还是提供科普知识的科普读物,抑或是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刊物,它们都是在应用中生产知识。另外,出版企业在进行图书、报纸和期刊等选题策划时,所生产的知识要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能够反映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与吉本斯在知识生产新模式中所倡导的“以问题为导向”观点相一致,即出版企业在进行知识生产时,以时代存在的问题为导向,将生产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情境中去解决问题。

2.跨学科的出版业

传统出版企业无论进行数字化转型,还是进行“+互联网”信息传播,都是一种跨界行为,体现了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传统出版企业在融媒体的背景下进行数字复合出版或者数字化转型,都要基于互联网以及其他学科知识和技术。出版业的跨学科性除体现在借鉴技术外,还体现在人才学科边界的逐渐消散。从学科层面来看,出版人才不再以具有文字功底的中文或者编辑出版类人才为主,出版业更需要的是专业细化后进行跨学科、有针对性选拔的出版人才。从岗位层面来看,随着转型的不断深入,出版业不仅需要从事文字的工作人才,而且需要更多的综合性人才。

3.参与者多元化的出版业

在出版企业中,知识生产的异质性一方面是跨学科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扩张造成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信息提供商逐渐被边缘化,知识生产的门槛降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越来越模糊,造成参与知识生产的主体变得多元化,不断加入的生产者增强了知识生产队伍的异质性。由于信息的多样性增强以及阅读环境、方式等因素的影响,用户对知识的需求和使用也在不断增加。异质性的增强既是跨学科的结果,也是知识弥散的结果。

知识弥散是知识供需的结果,是基于网络实现的。在网络时代,知识的供需结构发生变化,不再是一种供不应求的金字塔模式关系,而演变成网状的新形态。人们获取知识不再集中在一个点,而是随时随地都能建立起一个获取知识的节点。正如戴维·温伯格所描述的,知识现在不仅存在于图书馆、博物馆、学术期刊和个人的大脑中,还具有了网络属性,存在于商业、政府、媒体以及人们沟通时的想法中[7]。因此,在信息爆炸、信息焦虑和知识弥散的背景下,出版企业如何在知识生产的理论指导中进行知识重组,在建构知识服务的模式中实现转型呢?

二、出版业知识服务模式建构

通过分析吉本斯新的知识生产与出版业进行知识生产的契合度,我们不难发现,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为出版业知识服务模式的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从国家政策及出版业面临的现状来看,以知识服务为基点的出版业转型既有政策的扶持,又有内在的动力来源。与其他生产机构不同,出版企业在进行知识生产时要优先考虑社会效益。因此,结合出版业的性质,我们在探究知识服务模式时不能忽略传统知识生产模式,即以某一学科进行研究的知识生产模式。传统知识生产体现的是专业化并致力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在不同知识生产模式指导下推动出版业进行知识服务模式转型。

1.专家型服务模式

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是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的衍生和补充,并不独立于传统知识生产模式。知识弥散意味着知识不再由某些机构或者个人单独提供,而是由需求关系所涉及的全体成员生产和共享。随着网络的发展,知识弥散向全球网络化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在全球范围内,知识生产的组织或个人在不断增加,在信息超载的时代,我们需要一个把控纷繁世界的知识抓手[8]。知识抓手所扮演的角色如同卢因的守门人,在为受众抓取优质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出版业进行优质知识生产,并提供优质知识服务。

能够从事优质知识生产的主体主要有两类:一是具有专业知识生产资源的专业出版社,二是具有优质知识生产资源的领域专家。专业出版社在进行优质内容生产时具有很强的优势。首先在资源层面,专业出版社是具有资质的传统出版机构,它们积累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在转型知识服务过程中,将原有的资源进行重组,在以用户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知识服务理念下,进行全新的组织生产,从而满足阅读需求,实现专业知识传播。其次,在人才层面,专业出版社已经具备一批专业知识生产的人才队伍,它们可以利用自身积累的人才资源,组织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或其他知识服务。

根据我们对28家专业数字内容资源服务模式试点单位的调查,目前,部分出版企业已经开始立足专业的知识服务建设。其中,已经开展知识服务的试点单位主要服务形式包括:一是立足专业,提供教育资源服务。出版企业在进行专业知识生产的同时,利用出版资源给图书等出版物提供配套的增值服务,从新的维度为使用者提供服务。例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中出版”)等出版企业,围绕一个学科或专业提供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教材、教学资源和网络课程等一系列内容,为该学科或专业的教学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二是依托资源,建立交流服务平台。出版企业在从事出版的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源,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搭建一些供有相同兴趣爱好和需求的人们交流学习的平台。例如,华中出版面向建筑装饰行业的云服务平台——“秀设”“佳思漫”文化创意基地。“秀设”依托华中出版多年积累的设计师和优质资源,为设计师人群打造了一个集学习、交流、分享以及提供设计、家居产品供应等功能于一体的“设计服务+交流社区+商城”平台。“佳思漫”同样依托华中出版优质的编校团队,在出版产业链上游打造了一个师生和学者的文化基地。三是利用品牌,拓展相关知识服务。传统出版社所积累的优质资源和品牌效应,为出版业进行知识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28家专业数字内容资源服务模式试点单位中,部分出版单位利用品牌效应进行拓展服务。其中,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在这方面表现较为成熟,除在人卫智慧中提供教材等图书外,该社还利用自身的品牌以及医学知识资源,将服务拓展到酒店、教育培训和养生等相关领域,充分利用和发挥出版社自身的资源优势,提升了出版社的效益。

2.定制化服务模式

知识服务的本质是解决用户问题,提供有用信息。在互联网时代,基于大数据的信息服务模型很多,比如,亚马逊等平台通过顾客的浏览信息为顾客定制化推荐相关产品。不少学者在进行知识服务模式研究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个性化服务,但个性化服务如果仅仅停留在追踪、记忆用户信息,提供笼统的相关信息上,并不能解决用户的问题,相反还有可能给用户带来困扰。出版企业在面向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知识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出版产品与其他市场化产品的不同,然后制定属于出版业的知识服务模式。

首先,信息服务是知识服务的基础,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高级形式,是信息服务的延伸和拓展[9]。从这个层面来看,目前,大多数传统出版单位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所建立的“两微一端”等数字化平台,实际上是知识服务的低级形态——信息服务。而在知识服务中,出版企业面向用户的服务首先要转变思维。在知识服务的低级形式,即信息服务中,信息是以单向的传播模式由生产者传递给用户的。在知识服务中,生产者要做的不再是“我提供了信息”,而是要关注“您需要什么信息”,在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问题导向意识。其次,知识服务充当了知识抓手的角色。如何及时、精确地抓取知识,给用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也是知识服务的发展方向。例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表示,出版业做知识服务是要给用户提供满足其需求的高质量信息检索结果。高效、高质量的信息检索需要出版企业在做知识抓手时,用好元數据,按照元数据标准对内容资源进行规范化描述,使搜索引擎能够识别抓取到的数据,以更为丰富的内容激发用户的点击欲望[10],同时将知识进行细化,按照不同粒度进行抽取和组织,实现有效、精确的信息检索和挖掘,进而在最小需求范围内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最后,知识服务企业要融入用户群体,了解用户需求,即通过打造专业化服务社群,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例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在访客留言栏目中,根据学科建立不同的QQ社群,为用户交流和解决问题提供平台;同方知网提供了E-Study数字化学习和研究平台,不仅依据知网文献资源及品牌提供文献管理、知识管理、在线写作和选刊投稿等拓展服务,而且为用户提供交流和解决问题的QQ社群。这种即时性社群能够高效解决用户的问题,给用户带来很大的便利性。

知识服务提供的是一种决策工具,是一种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全过程的、系统化的解决方案[11]。出版企业应抓住转型的契机向知识服务商转变。无论是单学科专业化的知识生产,还是应用情境中进行的知识生产,都与出版业的知识生产属性相契合。因此,出版企业应在知识生产的理论指导下,结合出版业的属性,探究出版业的知识服务模式,为我国出版业向知识服务转变提供一种具有理论支撑的模式,助力出版业知识服务转型。

|参考文献|

[1]魏玉山. 知识服务是未来出版的升级版[N]. 出版商务周报,2017-04-10.

[2]张晓林. 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2-37.

[3]张新新. 出版机构知识服务转型的思考与构想[J]. 中国出版,2015(24):23-26.

[4]王绍平,陈兆山,陈钟鸣等. 图书情报词典[M]. 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5]刘细文. 突破精英科学时代的知识生产方式——评《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J]. 科学与社会,2012(3):132-137.

[6] [英]迈克尔·吉本斯,卡米耶·利摩日,黑尔佳·诺沃提尼等. 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M]. 陈洪捷,沈文钦,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美]戴维·温伯格. 知识的边界[M]. 胡泳,高美,译.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8]喻国明. 知识付费何以成势[J]. 新闻记者,2017(6).

[9]罗志勇. 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0]丁梅. 元数据对网络信息获取的影响研究[J]. 情报研究,2017(1):96-100.

[11]高培. 专业出版社如何实现知识服务转型[J]. 出版广角,2017(2):41-43,55.

猜你喜欢
出版业出版社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我等待……
以按需出版为抓手,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AR与VR技术在儿童出版业中的应用
沣芝转型记
对出版业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石油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