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风韵靖江遗粹

2017-07-17 10:02宾妮
大观 2017年6期

宾妮

摘要:梅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器物,可说是中国制瓷业的一个缩影。桂林博物馆收藏有从桂林明代靖江王陵出土的明代梅瓶三百余件,其中有两百五十余件是以青花为主的瓷梅瓶,数量之多,品种之丰,世所罕见,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精选桂林博物馆藏的三组明代青花梅瓶进行赏析,以弘扬中国陶瓷文化的深厚内涵。

关键词:青花梅瓶;青花龙纹梅瓶;青花鱼藻纹梅瓶;青花人物纹梅瓶

一、绪论

梅瓶,作为一种具有储酒实用、陈设装饰等多重用途的器物,从唐代开始出现时就受到人们的喜爱,至宋代时已很流行。元明时期,随着青花瓷器的成熟,梅瓶日渐风行。

梅瓶在早期出现时因瓶身细瘦类似鸡腿而被称为鸡腿瓶,宋代时称其“酒经”或“经瓶”。据文献记载,“梅瓶”之称谓晚清方始出现,因其小口仅能容一形态瘦小的梅枝而得名,而并非专用于插梅花。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称:“梅瓶,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曰梅瓶也。”

桂林博物馆共藏有出土于桂林明代靖江王陵区的明代各类梅瓶三百余件,其中六十余件为陶梅瓶,二百五十余件是以青花为主的瓷梅瓶。如此数量众多,品种丰富的古代梅瓶集中收藏于一个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其中有些器物更是精美绝伦,极为罕见,被誉为“国之瑰宝”“梅瓶之乡,桂林一绝”。

二、桂林博物馆藏明代青花梅瓶风采

桂林历史上并没有烧制青花瓷的窑场。经考证,靖江王陵中出土的这些青花梅瓶大多是由江西景德镇瓷窑烧制,从昌江出发,入鄱阳湖、长江、洞庭洞,经湘江,入灵渠,转漓江至桂林。桂林博物馆收藏的明代青花梅瓶,品类繁多,器型多变,纹饰精美,文化内涵丰富,可说是美轮美奂的艺术瑰宝。现精选其中三件(组)与同好共赏,并请教于大方。

(一)别具神韵的青花龙纹梅瓶

桂林博物馆收藏有各类龙纹梅瓶93件,双龙戏珠是最基本的表现内容。这件青花“明万历年造”双龙戏珠纹带盖梅瓶,1998年12月出土于桂林市东郊靖江王宗室墓。此瓶通高52厘米,口径6.1厘米,腹围61.3厘米,底径15厘米。质地细润,釉色艳丽,白中略泛青。整体造型端肩瘦体,挺拔高挑。直颈唇口,硬折肩,瘦长腹,腹以下至胫渐收,胫至足稍外扬。盖子极具特色,呈半圆钵形,盖下有一子口,盖外沿与口外沿等大,以防止盖子滑落。

瓶体图案共有六层,每层间以弦纹分隔:盖面为楷书款识“明万历年造”,字体苍劲,写法与排列自成一体,为三行五字,布局极富特色。盖沿围绕缠枝花卉纹,颈部绘青花蕉叶纹,肩部绘六组对称排列缨络纹,胫部纹饰海浪中突起的山峰,在瓷画艺术中称之为“江芽”,代表江山社稷。江芽绘于瓶中,取意“江山太平”,反映了人民期盼社会太平安定的美好愿望。腹部绘双龙戏珠纹。图中双龙张牙舞爪,怒目圆睁,双眉高耸,鼻似如意,扬须摆尾,在如意云中对戏火珠,气势雄浑。

与其他梅瓶相比,此瓶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器形少见,第二是盖子别致,第三是铭款独特。这件梅瓶造型独特,在国内已发表的梅瓶中尚属首见。从器型及字体看,此瓶应为明代万历年间“官搭民烧”的产品。“官搭民烧”是指当时朝廷御厂器用不足,政府强派任务给民窑烧造以完成任务的一种形式。这一方面促进了民窑的兴旺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官窑制品逐渐吸收了民窑产品自由活泼的风格。

(二)吉祥富贵的青花鱼藻纹梅瓶

明宣德青花“连年有余”鱼藻纹梅瓶和明宣德青花“富贵有余”鱼藻纹梅瓶,两瓶尺寸相近,瓶高29厘米,腹围57.5厘米,口径5.3厘米,底径10.5厘米。其造型古朴庄重,胎体厚实,釉面微透灰白,青花发色深沉浓艳。唇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以下渐收,糊米底,至底稍外扬。此二瓶造型、青花发色及笔法完全相同,且图案纹饰也基本一致,但所绘鱼的种类有所有不同。

整器图案共分四层,每层间以弦纹分隔。颈部绘青花变形勾连纹,肩部绘青花缠枝莲纹,胫部绘青花海波纹,腹部主题图案分别绘青花“富贵有余”及青花“连年有余”鱼藻纹。其中青花“富贵有余”纹梅瓶图中,绘鳜鱼、鲫鱼各一尾游弋在荷塘中,鱼与“余”同音,鲫鱼即鲋鱼,与鳜鱼同取谐意“富贵有余”。图中之鱼栩栩如生,特别是鳜鱼图案,它的眼神特别凶悍而有神,并且身上的鱼刺根根耸立,十分张扬。能把鳜鱼这种食肉性鱼类的特征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犹如活鱼一般,青花瓷畫中能达到如此水平者实在不多。另一件“连年有余”图梅瓶主题纹饰绘鲤鱼、鲶鱼各一尾游于莲塘,取“连年有余”之意。这两件梅瓶的图案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祈求祥瑞,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此对瓶1980年出自桂林市尧山明代靖江昭和王朱规裕墓。朱规裕,成化七年(1471年)袭封,弘治二年(1489年)去逝,故这对瓶应是弘治之前的产物。但从这对梅瓶唇口短颈的敦厚造型,无釉砂底的底足工艺,深沉的青花发色,肩部缠枝莲和胫部海水的画法等综合分析,将这对梅瓶的烧制时间定为宣德晚期最为恰当。

(三)内涵丰富的青花人物纹梅瓶

明宣德西溪问樵和携琴访友图青花梅瓶,1972年出土于桂林明代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夫妇合葬墓。两瓶造型及尺寸相同,高38.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1厘米,腹围65.3厘米。瓶体工整端正,美观大方。胎体厚重,瓷质细腻,釉色匀润。小唇口,圆台状短颈,颈下部外斜,丰肩圆腹,腹以下至足渐收,砂底略上敛。

整器图案共分四层,各层间以弦纹分隔。此对瓶颈部、肩部和胫部图案完全相同:颈部绘青花龟背锦地纹,肩部绘青花波涛开光海马纹,肩部与胫部的海波纹遥相对应,给人以宽阔无边的美感。腹部主题图案两瓶各有千秋,其中,青花“西溪问樵”图梅瓶腹部主题图案描绘的是,一位官员模样的人骑马行进途中,正勒马回首与一位樵夫搭话,仿佛在向樵夫问路,一侍从肩托宝剑在前引路。另一件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描绘的是:一位高士神态怡然地骑马慢行,琴童挟琴在前引路,仆人挑着酒食在后随行。远处群山起伏,碧水荡漾,尤如一幅精美的中国水墨画。

古代文人画中常出现“携酒寻芳”“携琴访友”“西溪问樵”的题材。这对明宣德青花西溪问樵图梅瓶和青花携琴访友图梅瓶,瓶体纹饰构思精巧,线条清晰,笔法流畅,人物、马匹、器用以及景物的比例准确,层次分明。两瓶画面反映的内容有前因后果的关联,应为“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分别是俞伯牙初遇樵夫钟子期的情景以及携琴拜访老朋友两个主题。这两件梅瓶纹饰风格相似,内容互为补充,从器形到图案均称得上青花瓷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中国青花瓷黄金时期的典范之作。

三、结语

梅瓶,做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器物,既是酒器,又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观赏品。青花梅瓶更是青花瓷器中最富于形态美的一个品类,其精湛的工艺,流畅的线条,精美的纹饰,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美仑美奂的艺术瑰宝,更是中国陶瓷史的一个缩影,让后世感受到中国陶瓷艺术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