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真正的喜剧艺术
——经典喜剧《吝啬鬼》公演引起的思考

2017-07-18 11:47曹树钧
上海艺术评论 2017年3期
关键词:吝啬鬼阿巴喜剧

曹树钧

弘扬真正的喜剧艺术

——经典喜剧《吝啬鬼》公演引起的思考

曹树钧

著名喜剧导演艺术家朱端钧强调喜剧表演最需要合理的行为,真挚的热情。它既要从“快乐”开始,更要从“求真”起步。喜剧是一门扎根于人民生活的严肃的科学。莫里哀说得好:“喜剧不比悲剧好写,它难就难在凭借想象追求奇异,而又不违反真实,使得一本正经的人看了也会发笑”。

2016年11月下旬,上海戏剧学院2013级表演系内蒙古班公演大型喜剧《吝啬鬼》(以下简称《吝》剧,艺术指导卢若萍、导演周鸣晗),受到广大观众和专家的热烈欢迎,并引起笔者诸多的艺术思考。

此次演出艺术上的成功,首先表现在内蒙古同学们在研究生活的基础上,塑造了以阿巴贡为代表的一批活生生的喜剧人物。

苏力德普日布扮演的阿巴贡,在舞台上栩栩如生地塑造了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笔下吝啬鬼的形象,通过对这个守财奴的鞭挞,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丑恶的本质。

舞台上的阿巴贡与所有的人为敌,他见不得仆人拉弗莱(呼日瓦饰)穿灯笼裤,认为这是窝藏金钱的好地方。他动手遍搜他的衣裤,甚至命令他脱下裤子让他搜。媒婆弗洛茜娜(多丽玛饰),任凭她一说再说,说破了嘴,阿巴贡也绝不提给一个赏钱的意思。他和雅克厨师大叫大闹,因为他要为女儿订婚,捎带宴请他的意中人玛丽雅娜,雅克师傅跟他要钱买菜,阿巴贡气得冲上去把厨师猛揍一通,声嘶力竭吼道:“你要吃穷我啊!”只要一提钱,就等于要了他的命。就连来帮他调查失窃案的法务人员,阿尔巴贡也步步紧逼,威胁他们如果查不出他藏在花园里钱匣子的下落,那么,他就连法务人员一起告上法庭。

《吝啬鬼》全剧五幕,剧情发生在阿巴贡家中,时间在一天之内,按剧情可用“提亲,放债,相亲,失银,团圆”命名。主演在第五幕的表演将全剧推向了高潮,阿巴贡发现钱匣子被偷,痛不欲生,发疯似地大喊大叫,连帽子也顾不上戴,歇斯底里地从花园外狂奔进室内呼天抢地:“捉贼!捉贼!捉凶手!捉杀人犯!我完啦,叫人暗害啦,叫人抹了脖子啦。……我可怜的钱,我可怜的钱,我的好朋友!人家把你活生生从我这边抢走啦;我也就没有了依靠,没有了安慰,没有了欢乐。我是什么都完啦,我活在世上也没有意思啦,我在咽气,我死啦,我叫人埋啦……” 在这一大段的独白里,主演淋漓尽致地暴露出金钱是与阿巴贡的生命、快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了钱就等于杀了他,要了他的命!他贪财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事情是如此的严重,对于吝啬鬼阿巴贡来说,整个天都塌了下来。发疯似的阿巴贡叫来了警务员、宪兵、法官,他还要刑具、绞刑架、刽子手;如果找不到他的钱,他就要把所有的人都统统绞死!

这时的演员从台上跳到台下,走进观众席,问观众“谁偷了我的匣子!谁偷了我的匣子!”问观众:“你看见没有?你看见没有?”此时的演员完全与人物合二而一,内心动作与形体动作融为一体,将阿巴贡对发家致富的渴望,那种为了金钱可以不顾一切亲情、不顾一切情理极端贪婪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了观众的面前,剧场气氛顿时沸腾起来。

除阿巴贡之外,《吝》剧中扮演媒婆弗洛茜娜、扮演仆人拉弗莱的内蒙古学生均有不俗的表演,这从剧场中活跃、热烈的喜剧气氛中,例可获得明显的印证。

内蒙古2013表演班的表演教学最后一年半的教学安排,本着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先排一个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后排莫里哀的经典喜剧《吝啬鬼》,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16年4月13日至5月下旬,上海戏剧学院举办第五届“上戏有戏”演出季,在一个月内演出了十台莎剧,真可谓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笔者是个莎迷,十台戏全数观看。在这次莎剧演出季中,涌现不少优秀的小剧场莎剧。其中一台就是内蒙古班同学演出的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一台忠于莎剧原作精神的演出。演员是上戏内蒙古班三年级学生,他们的表演纯真、朴实,基本上体现了莎剧原作的诗意风格和语言的美。演出本选择朱生豪、曹禺译本为底本,加以删节、改写,将原作三个多小时的剧情压缩成一个半小时,节奏明快,很符合当代青年的审美心理,原作主要场面“舞会钟情”“阳台会”“教堂婚礼”“械斗生祸”“殉情”均予以保留。此剧演出的不足之处是奶妈的形象缺乏鲜明的刻画。奶妈是整个悲剧中最活跃的人物,她善良、风趣、爱唠叨,可爱之中有市民庸俗的一面,类似喜剧中的丑角,然而,在这次演出中奶妈并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有这样的不足,但这台戏仍不失为一台有光彩的优秀演出。

半年后表演教学组选择《吝啬鬼》作为毕业剧目,正如导演周鸣晗老师所指出的:“首先是因为其剧本的坚实基础,从创作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仍旧不断上演;其次,选择喜剧作为毕业剧目是为学生的学习提高了难度。众所周知,喜剧对于演员无论从声音、肢体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希望同学能够在最后一个大戏的学习中,进一步对自己能力有一个提升,为今后的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这次《吝》剧公演总体上是成功的,但仍有一些欠缺和不足,试举数端,供剧组师生和专家们参考。

主角喜剧性格还有待深入开掘

《吝》剧主角阿巴贡是一个喜剧人物,但他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成分。阿巴贡对金钱的贪婪扭曲了人世间最单纯美好的亲情,败坏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岂不令人毛骨悚然。

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上戏校友李家耀上世纪50年代曾主演过阿巴贡。

与有些喜剧演员将喜剧创造局限在喜剧艺术本身迥然不同,随着艺术视野的开阔、喜剧性格的深入开掘,李家耀进而自觉地将喜的体验与悲的体验交织在一起,将喜剧艺术创造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为今天的学子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

悲和喜是一对矛盾,在实际生活中,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李家耀酷爱喜剧,他的喜剧才能众所公认。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他不仅重视喜的体验,而且重视悲的体验,并且逐渐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认识到:在喜剧艺术中,笑是基本的表现手段,但并不排斥悲。高级的喜剧在基调上往往是悲剧性的。歌德认为《吝啬鬼》“是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作品。它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成分”,这一观点引起李家耀的深思。是否从追求廉价的笑料出发创造人物,这是鉴别一个喜剧演员是艺术家还是匠人的试金石。李家耀从他从事喜剧典型创造的第一天就将艺术创造的根扎得十分端正。1959年他在毕业公演剧目《吝啬鬼》一剧中扮演主角阿巴贡,著名导演艺术家朱端钧教授的教诲让他刻骨铭心。朱先生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总要搞现实主义呀!喜剧演员的任务同样是塑造活生生的人物,要坚持掌握好规定情境中的有机生活。绝不能做纯粹制造笑料的匠人呀!”朱先生不仅言传,而且身教,把他的这一崇高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吝啬鬼》的全部排演工作之中。朱先生谆谆教导李家耀一定要十分讲究生活,讲究内容,表演上再夸张,也仍然要以对人物扎实的体验为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揭示出剧作的喜剧性。遵循老艺术家的教导,李家耀既十分重视案头工作,认真分析剧本、分析人物,把握莫里哀剧作的风格,揭示人物的内心和时代风貌,同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书籍的阅读,研究古往今来各类人物的个性。剧中每一个细致的动作没计,都倾注着他苦心的求索,每一段让人捧腹的大笑,都流露着人物的真情。正是在这样扎实的根基上,李家耀创造出了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阿巴贡的形象,步入了喜剧艺术创造的通衢。

有些次要角色尚未完全“进戏”

喜剧演员的表演无论对表演、台词都有更高的要求,《吝》剧的演出对内蒙古班学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现在看来有些演员例如雅克师傅、瓦莱尔的扮演者,他们应该出喜剧性的地方,喜剧效果尚未充分显示出来,有待于他们的表演更需要合理的行为、真挚的热情,既要从“快乐”开始,更要从“求真起步”。

一、有些地方缺乏整体性的导演构思

例如第五幕“团圆”,瓦赖尔为了自己的名誉,终于卸去伪装,说出了自己荣耀的身世,结果使海上遇难的一家人团圆了,玛丽亚娜原来是瓦莱尔的亲妹妹,阿巴贡逼女儿爱丽丝嫁的那个贵族老头昂赛姆原来是瓦莱尔的父亲,众人皆大欢喜,尽情歌舞。这时阿巴贡竟被晾在一边,游离于剧情之外了。更好的舞台调度宜是阿巴贡仍在狂舞的人群中间穿插寻找他那视如生命的钱匣子。

二、舞台灯光、效果的配合在高潮场面渲染不足,舞台上显得冷清。

三、说明书设计上的不足。

这次演出的说明书设计精美,不仅有主演的照片、经历介绍,而且有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化妆设计、舞台监督学生的照片与介绍。但不应遗漏艺术指导、导演的照片与简介,因为这体现着对他们劳动的尊重。

走出去的戏剧

内蒙古班演出的《吝啬鬼》,除了作品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以下三重意义:

一、中法文化交流上的一次新进展

几个世纪以来,中法戏剧交流的形式、途径不断丰富、扩大。

中法戏剧最早“结缘”于1735年,当时《赵氏孤儿》经马若瑟神甫译介传到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据此创作了《中国孤儿》,于1755年在法兰西喜剧院上演,成为中法戏剧首次融会的历史见证。这创造了中法文化交流的第一种形式:法国作家改编中国经典名剧。

上海戏剧学院2013级表演系毕业剧目《吝啬鬼》(图片提供:上海戏剧学院周元)

中国现当代戏剧大师曹禺,早在上世纪便创造了中法文化交流的第二种形式:

中国剧作家改编、演出法国戏剧经典。1935年12月,曹禺与他的恩师张彭春合作,将法国喜剧大师莫里哀的《吝啬鬼》改编为“中国化”的《财狂》,并由他主演韩伯康(即原剧中的主角阿巴贡)。评论界惊异地发现曹禺具有的天才和高度艺术修养,娴熟的舞台技巧。他“把两者合拢起来,便形成戏剧家的典型,所以他编制的《雷雨》之能够成为伟作,在这里找到了注脚了”。

在中国话剧史上,曹禺是第一位演出阿巴贡的杰出戏剧家。半个世纪之后,内蒙古班的同学又一次将《吝啬鬼》搬上舞台,充分显示了中法两国人民深厚的文化情谊。

二、为祖国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作出了新贡献

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是上戏办学史上放射出奇光异彩的一页。1959年上戏培养了首届藏族表演班,1962年西藏话剧团在拉萨成立,第一届藏族表演班的毕业生成为话剧团的主要骨干力量。它们演出的《文成公主》进京演出轰动全国剧坛。

上戏历届党政领导对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高度重视,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戏剧艺术人才,是党的民族政策在艺术教育中的体现,也是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促进兄弟民族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要求各级干部和广大教师自觉将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为增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这次内蒙古表演班《吝啬鬼》的成功演出,是上戏上世纪50年代之后,《文成公主》、内蒙古班《奥赛罗》、《黑骏马》等剧成功演出之后,为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所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

三、弘扬真正的喜剧艺术,自觉抵制文化垃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要求文艺工作者“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

在当前的喜剧舞台上确实有一些“搞笑”剧目不堪入目。日前笔者在浦东一家剧场看到一台搞笑“喜剧”,内容胡编乱造,好容易拉长到一个半小时。台下却只有一半观众,不少还是送票。根子在这些“喜剧”根本没有生活,玩弄的是一些喜剧“噱头”。

著名喜剧导演艺术家朱端钧强调喜剧表演最需要合理的行为,真挚的热情。它既要从“快乐”开始,更要从“求真”起步。在经典喜剧《吝啬鬼》中,剧中的喜剧性效果均来源于事件、冲突和特定的人物性格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逻辑。因此,单靠鬼脸或毫无内容的滑稽动作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喜剧效果的。喜剧是一门扎根于人民生活的严肃的科学。莫里哀说得好:“喜剧不比悲剧好写,它难就难在凭借想象追求奇异,而又不违反真实,使得一本正经的人看了也会发笑。”真正的喜剧艺术需要演员既要具备高度的技巧,更要有对角色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脱离生活、脱离人物性格的刻画,喜剧性就无从谈起。

内蒙古表演班公演的《吝啬鬼》,展示的是真正的喜剧艺术,它起到引导观众、帮助观众在轻松的艺术欣赏的愉悦中认识生活,用艺术的正能量抵制了当下艺术舞台上的一些文化垃圾。

作者 中国曹禺研究学会副会长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1. 曹树钧:《李家耀喜剧创造心理初探》,《山东艺术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2. 水皮:《〈财狂〉的演出》,天津《益世报》1935年12月9日。

猜你喜欢
吝啬鬼阿巴喜剧
“初创”杯喜剧大赛
阿巴扎拜师(下)
阿巴扎拜师(上)
重要职位
杯具们的喜剧
吝啬鬼
爆笑喜剧
船一样的贝壳
智服吝啬鬼
不要吝啬鬼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