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座屏承载大智慧

2017-07-18 21:19李佳星
艺术评鉴 2017年11期
关键词:微雕屏风

李佳星

摘要:屏風,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历经不同朝代的演变,出现了围屏、挂屏等诸多形式。本文介绍的象牙雕“竹林七贤”图座屏,就是由屏风演变而来的一种观赏性小座屏。此座屏通高34厘米,由座架和座屏两个部分组成,中间的屏心材质为10.5厘米的象牙板,象牙板上微雕“竹林七贤”图案。综观此座屏,整体造型优美质朴,屏心题材选用典型,象牙雕刻技艺精湛,堪称精品。

关键词:屏风 座屏 竹林七贤图 象牙雕刻 微雕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1-0184-03

在锦州市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展厅中陈列的一件清代小座屏——象牙雕“竹林七贤”图座屏(即图1),古朴雅致,小巧精细,甚是吸引观众的注意。

一、座屏的起源

陈列于几案之上的观赏性小座屏起源于古代的屏风。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就已有屏风,但那时称之为“斧扆”,是立于天子身后,用来彰显其身份和地位的礼仪用具①。随着历史的发展,屏风演变出了不同的种类,功能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战国时期,屏风的制作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境内楚国贵族墓出土的彩绘木雕屏色彩鲜艳,雕刻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在汉代,屏风的使用已经非常普及,高大的厅堂之内通常放置座屏起到避风或遮挡的作用,座屏一般体积较大、不易移动。还出现了与茵席、床榻结合使用,由两扇或三扇连结而成的围屏,如山东诸城汉画像石的屏风就是围屏,中间放置与之配套的床榻和茵褥,围屏比较灵活、方便折叠。隋唐时期,书画屏风盛行,很多屏风上都有山水花鸟等图案,或是诗人的题诗。史书及当时的绘画中对于书画屏风的记载也有很多,在宋代,屏风具有了桥形底墩、桨腿站牙及窄长横木组合成的底座,座屏的基本造型确定下来。宋代绘画中出现的屏风大都是有这样的底座,简洁大方、稳定结实。宋代还出现了两种小型屏风:枕屏和砚屏。枕屏放置在榻端,其长度和榻宽相仿,比例低矮横长,起到避风、遮光、屏蔽卧态等作用。砚屏,据宋赵希鹄《研屏辨》所言,是北宋苏东坡、黄山谷等人为刻砚铭“表而出之”而创制的,砚屏的尺寸应该是“高尺一二寸”“阔尺五六寸”才适用,竖立在砚的背后,以阻挡尘埃,遮挡阳光直射砚池的砚,并有书写展示文字的功能②。在明代,屏风有座屏和曲屏两种。座屏的屏座多为须弥式,下面浮雕仰式莲花瓣,下为束腰,再下浮雕覆式莲花瓣。这里的仰莲和覆莲,又称上下“巴达马”③。在清代,由于将大理石、玻璃等材料用于屏风的制作,致使屏风的质量和体积都较大,为了便于搬运,屏风的结构采用“插屏式”,即将屏风分为屏和屏座上下两个部分,分别制作,再组合安装在一起。清代屏风的实用功能减弱,装饰功能增强,从传统屏风中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装饰性屏风。挂屏,清初开始出现的一种挂在墙上、替代画轴的屏,它是纯粹的装饰品和陈设品。挂屏以宽大为贵,或独幅悬挂,或成双成对悬挂。清中期以后出现了大量小型座屏,屏心的材质有漆木、象牙及各种玉石等,形状也不再拘泥于方形,出现了圆形及其他的形状。这些小座屏经常是放置在几案之上,起到怡情养性、赏心悦目的作用。

二、“竹林七贤”图座屏

锦州市博物馆展览的象牙雕“竹林七贤”图座屏通高34厘米,由座架和座屏两个部分组成。座架材质为铁梨木,纹样是透雕卷草纹。座架之上是直径22厘米的铁梨木框圆屏,木框边缘透雕卷草纹,木框内镶嵌一块直径为10.5厘米的象牙板,象牙板上雕刻的是“竹林七贤”图(即图2)。图的上方有七段微雕文字,行草书,共37行,999个字(即图3)。介绍了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和王戎等人的生平。

座屏屏心雕刻的“竹林七贤”是中国历史人物画的重要题材。魏正始年间,司马氏和曹氏争权,政治黑暗,战争不断。一些文人学士拥有才华却无处施展,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他们选择了隐逸的生活。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以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心中的苦闷④。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正是这些文人的代表。因为他们经常聚集在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的竹林里饮酒、吟诗、弹琴、对弈,所以人们称之为“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故事在西晋时并没有流传开来,直到东晋才出现有关七贤的文献,《世说新语·任诞》篇: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长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⑤。东晋以后,清谈之风更加盛行,崇尚自然、不拘礼法的“竹林七贤”成为一种楷模,因此艺术家将他们竹林聚会的情景加以创作,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人物画的重要题材。相传东晋画家史顾恺之、陆探微等人都画过七贤这个题材,但作品已无存于世。以后几乎每个朝代都有以《竹林七贤》为内容的作品,虽然各有所异,但是整体形式与作风还是一致的。如晚唐画家孙位的《高逸图》就是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可惜如今图上只余四人。明清时期,一些著名画家依然以此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创作,而且还出现了青花和五彩竹林七贤图瓷器、竹林七贤木版年画及竹林七贤的竹雕、象牙雕等作品。

三、座屏屏心的象牙雕刻

座屏的屏心材质为象牙,表面滑润,纹理细密,屏心采用象牙雕刻工艺在象牙板上进行屏心内容的创作。象牙雕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我国的象牙雕刻历史始于史前时期。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有象的头骨和双鸟朝阳象牙雕刻制品出土。商代墓葬出土的象牙雕器,纹饰精细繁复,风格华美细腻,具有同时期青铜器的风格。西周象牙雕刻沿袭商代,凝厚结实、简朴典重又区别于商代的华丽繁密,主要作为饰品装饰在战车、家具、王室贵族的乘舆以及精美的文房用具上。汉代海上贸易频繁,象牙材料来源丰富,牙雕作品造型别致生动,刀法质朴⑥。唐代是当时世界上盛极一时的大国,与周边国家交流频繁,也促使了牙雕艺术的繁荣。宋、明时期,社会经济和海外外贸易得到大力发展,每年都进口大量象牙,牙雕规模空前盛大,牙雕制品也比较常见。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西方文化的传入及宫廷对象牙雕刻制品需求的增加等因素,使象牙雕刻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象牙雕刻制品主要是文玩和装饰品,笔筒、笔架、镇纸、座屏、画托等小件制品都比较常见,这些象牙雕刻制品的装饰图案大多以文人故事、花鸟图案为题材,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象牙雕刻的技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圆雕、浮雕、透雕及牙刻等。圆雕通常是用整段象牙为原料,雕成立体的作品,大多数人物类雕像采用这种雕刻技法。浮雕是在平板材料上进行立体的有层次的雕刻方式,具有半立体的效果。透雕是在平板材料上进行拉花镂刻,再结合浮雕技法进行雕刻,作品具有剔透玲珑的效果。牙刻是在平板材料上以刀代笔来表现中国绘画和书法。

本文所述座屏正是以“竹林七贤”故事为装饰题材的清代小件象牙雕刻制品,屏心的象牙雕采用的雕刻技法是牙刻。图的正中是竹林七贤的人物形象:五人席地而坐,两人站立,其中一人身旁还有一个小书童。刻画人物的线条虽然不算复杂,但是却将人物褒衣博带、纵情山水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物的后面是起伏的山丘和茂密的竹林,竹林有高有矮、有密有疏,错落有致。图的右侧是一棵挺拔的松树,枝干雕刻得遒劲有力。整幅雕刻布局和谐,显示出一派悠然自得的景象。屏心上方的文字采用了微雕的技法。艺术家以刀代笔在不足3平方厘米的面积内书写了999个字,刀法细若蝇须,书法遒劲有力,作品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欣赏。

四、结语

纵观整个“竹林七贤”图座屏,整体造型优美质朴,屏心题材选用典型,象牙雕刻技艺精湛,不仅为观众带去了欣赏乐趣,而且丰富了锦州市博物馆的馆藏。因此说,小座屏承载大智慧!

参考文献:

[1]刘燕妮.对古代屏风艺术的探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2,(06):151.

[2]张德祥.中国古代屏风源流[J].收藏家,1995,(03):34.

[3]胡德生.中国古代的屏风[J].寻根,1998,(02):18.

[4]薛峰,王厚宇.李墅与竹林七贤图[J].收藏家,2001,(07):87.

[5]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张家泉.中国象牙雕刻工艺的历程及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6):241.

猜你喜欢
微雕屏风
匠心通神,毫厘之间雕刻人生
精微至极虚实相宜
浅谈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市场开发
古人为什么喜欢在房子里放置“屏风”
现代红木家具鉴赏
微雕
创意屏风
起马转中炮对屏风马布局探秘
中炮过河车对屏风马左马盘河右横车
叶子的微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