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流变中的崇高

2017-07-19 13:28蒋长秀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9期
关键词:崇高

蒋长秀

摘要:从朗吉弩斯的《论崇高》开始到席勒的《論崇高》,崇高在审美方面的变化是明显的,本文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崇高”在审美范畴中的内容和特点在不同时期发展的变化。

关键词:崇高;审美范畴;以史论哲

“在当今的美学中,充满着争辩和变革,每当概念像是已经建立稳妥的时刻,名词却已经产生了变化;而当名词被建立起来之后,概念的本身也往往已经产生了改变”①,崇高在审美范畴中是一个变体,崇高在不同时刻有着不同的阐释,通过不同时期的“崇高”之间的关联和发展,为“崇高”审美范畴的内涵和特点加以阐释。

一、 朗吉弩斯《论崇高》:文体上的“崇高”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是一种文体风格,更多的是在修辞上的的技巧以致文章达到崇高的境界。朗吉弩斯在说明“崇高”时,他强调的“崇高”同时也被他用了“伟大”“庄严”“宏伟”“庄重”②等词来替代,这是朗吉弩斯在对“崇高”在审美范畴中,首先对“崇高”存在于自然界中的说明。“所以在本能的指导下我们绝不会赞叹小小的溪流,哪怕它们是多么清澈而且有用,我们要赞美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甚或海洋。......唯有非常的事物才往往引起我们的惊叹”,③朗吉弩斯认为唯有在自然界中展现出壮美化的事物才有可能成为崇高,并且通过“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情感”“思想言语的修辞”“高尚措辞的使用”“尊严和高雅产生的总体效果”④,将崇高这一风格融入文体,以升华文章。同时这也是在“本能指导下”,强调了在“崇高”的自然物面前,人们对此是惊叹的,人“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⑤,审美主体是在理念建构下的主体,首先得对“崇高”的文学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陌生感,拉开与平时言语的距离才能从文学中得到一种“崇高”的体验,从而促使文学成为崇高的文学。

二、 柏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心理反应上的崇高

柏克在阐释“崇高”时,是通过和“美”进行了对比,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来论述美学意义上的审美的崇高感。柏克将人的基本情欲分为两类:自体保存和社会生活。而当人们遇到具有威胁感的事物时,就会通过自体保存来保护自己。而在这种受威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某种痛苦和惊惧,却又因为某种距离而自我不会受伤,此时的惊惧与痛苦就将会转变成为一种崇高感。“崇高”在柏克的观点中更倾向于是一种不同于朗吉弩斯的惊叹所引起的,而是由人们面对强大于自己的事物产生的惊惧所引起的,“崇高”所包含的感受已经不再是一种快乐了,而是更加注重痛苦和危险,“当我们有痛苦与危险的概念而不实际处于这种境遇时,就是欣喜,这种欣喜我不称它为快乐,因为它更注重痛苦,而且因为它任何确定的概念差异很大,这种欣喜我称之为崇高”⑥。而引起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形成的这种崇高感的对象与朗吉弩斯认为的“崇高,不论在何处出现,总是体现于一种措辞的巧妙中”⑦以及“崇高是高尚心灵的回声”⑧有所不同,柏克通过将“美”和“崇高”进行对比,用以说明“崇高”对象的特殊性。“崇高的对象在它们的体积方面是巨大的,而美比较小;美必须是平滑光亮的,,而伟大的东西则是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羁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在许多情况下喜欢采用直线,而当它偏离直线时也往往作强烈的偏离......而伟大的东西必须是阴暗朦胧的......而伟大的东西则必须是坚实的,甚至是笨重的......它们的确是性质十分不同的观念,后者以痛感为基础,而前者则以快感为基础”,⑨崇高的对象往往是有巨大的体积,晦暗、模糊,极具力量感,壮丽的等等,这些客体的无限性以便刺激人们的心理,产生一种惊惧感和痛感,从而体会“崇高”的审美感受,就如同弥撒顿在诗中常常使用一些模糊晦暗的神秘力量来描绘事物,增加“朦胧的壮丽感”。

三、 康德《判断力批评》:具有先验性的崇高

康德在阐述“崇高”概念时研究过柏克的《论崇高和美两种观念的根源》,对柏克及其前人的关于“崇高”的论述有所继承和发展。他同样将“美”和“崇高”二者相比较以更好地说明“崇高”在审美范畴中的内涵和特点。康德认为的“崇高不存在与自然的事物里,而只能在我们的观念里寻找”⑩,在康德的“崇高”中,具体的自然物并不具有崇高,“崇高”是在主体的内部和思想的样式中,“崇高”这一审美行为的主体已经是理性中的自然物,这种“崇高”的主体已经离开了感性世界、现实世界,具有强烈的先验主义色彩,不同于以往的“崇高”,它对主体还具有一种道德上的要求。而这种“崇高”也被分为数字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数字的崇高对柏克所提出的崇高具有继承性,都是认为这种崇高是由体积的巨大所引起的,这种“崇高”是“全然伟大的东西,大和一个伟大的东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11这种数字的崇高是主体在一种巨大的体积的事物面前,想象力无法把握这种“数量”,产生一种震撼感,就像面对无边的沙漠时,人不自觉地就会臣服于它,感叹自己的渺小。而这种震撼感引发一种陌生感,带来不同于“美”带来的那种快感,而是夹杂着痛苦和不快,“但只要我们处于安全的境地,那些景象愈可怕,就愈有吸引力;而且我很愿意称这些对象为崇高,因为把心灵提高到惯常的平庸尺度之上,并在我们心中激起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抵抗能力,使我们有勇气去和大自然表面上的无上伟大较量一番”12,激起了主体的反抗与征服的意识,从而产生一种崇高感。“力学的崇高”是“自然作为一种势力,乃是一种对于诸种大的障碍的优越的机能”13,就像“高耸而下垂威胁人的断岩,天边层层堆叠的乌云里面挟着闪电雷鸣,火山在狂暴肆虐之中,飓风带着它摧毁了的荒墟,无边无界的海洋,怒涛狂啸着,一个洪流的高瀑,诸如此类的景象”14给予我们以威胁感,在它们的面前我们的力量是十分渺小的,但这种威胁却激发主体的在我们意识中的更高的力量去与它们战斗,并且取得某种胜利,从而产生一种超越自然的优越感——崇高感。

崇高在不同的历史中有不同的内涵,有着各自的特征。朗吉弩斯认为的“崇高”是作为一种文体风格,拉开与人们平时生活的日常的距离,给以人们以惊叹,产生心灵的崇高。柏克认为的“崇高”是人在自己的生命受到一些无限的巨大的客体的威胁时,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惊惧感和痛苦感,心理上受到一种无法抗拒的力量的驱使,但又与这种惊惧和痛苦有一定的距离,从而产生审美的“崇高”。康德的“崇高”是在人的理性认识上的,它是对超出人的想象力的事物,以及给予人威胁的事物的自然界首先进入一种自我否定状态,又在这种威胁感之后发现自己处于安全的地位,产生一种强于自然的优越感,这种经过理性世界的加工后的优越感才能转变为崇高。它们有着承接之处,也有着不同的不同。

参考文献:

[1] 瓦迪斯瓦夫·塔塔爾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M].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2](古罗马)朗吉弩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美学三论》[M].马文婷,宫雪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柏克:《崇高与美——柏克美学论文选》[M].卢善庆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0

[4]柏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M].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册,1962.2

[5]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2,

[6]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M].1987

[7]康德《康德美学文集》[M].曹俊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①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P348

②(古罗马)朗吉弩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美学三论》马文婷,宫雪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③(古罗马)朗吉弩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美学三论》马文婷,宫雪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P61-62

④(古罗马)朗吉弩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美学三论》马文婷,宫雪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P14

⑤(古罗马)朗吉弩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美学三论》马文婷,宫雪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⑥柏克:《崇高与美——柏克美学论文选》,卢善庆译,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社,1990,P53-54

⑦《西方文论选》上卷,伍甫等编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P116

⑧(古罗马)朗吉弩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古罗马)贺拉斯:《美学三论》马文婷,宫雪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p15

⑨柏克:《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起源的哲学探讨》,见《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第五册,1962.2,p65

⑩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p89

11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1987. P103

12康德《康德美学文集》,曹俊峰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P510-511

13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1987. P119

14Immanuel Kant. Critique of Judgment. 1987. P120

猜你喜欢
崇高
President speech in foundation conference
敢于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
席勒美学中的崇高理论研究
无名的崇高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崇高事业培育航天精神
做一名有崇高职业理想的校长
崇高的使命 光荣的历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工委25年回顾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