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路交通中驾驶员的因素

2017-07-19 06:45刘志文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9期
关键词:生理主观驾驶员

刘志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驾驶员的人数快速提高,交通事故却也频频发生。在引发交通事故的众多因素中,人为因素位列第一。驾驶员的心理变化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影响驾驶员心理,生理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关键词:驾驶员;心理;生理;主观

引言

组成道路交通的因素很多,简单的说,道路交通就是一个由人、车、路等各个环节共同组成的动态系统,所以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由人的因素、车的因素和路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驾驶员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主要的因素。人的特性使驾驶员成为道路交通环节中很难被严格控制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外部情况可能都会引起驾驶员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波动,从而影响驾驶员的行车质量,造成交通事故。更多的还是驾驶员的一些主观因素如违反交通规则、疲劳驾驶、酒后驾车等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更大。

一 驾驶员的心理因素

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时时刻刻的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中一个细微的环节可能就会引起驾驶员心理的波动,从而影响到正常的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驾驶员的心理因素对道路交通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1.1 驾驶员的注意力

在驾驶员从事驾驶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注意力,即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否避免外界不相干的事物的干扰,全神贯注于驾驶行为。当驾驶员对于外部的车辆、行人、道路、交通指示、环境状况缺乏足够的注意力,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会反应迟缓、判断错误,更有甚者,就会直接酿成交通事故。

驾驶员的注意力与觉醒程度有很大的关系,相关研究表明,人的昼夜生理节律对驾驶员的注意力有很大的影响。一天中,上午9:00~11:00是人最清醒的时候,这段时间人头脑清楚,精力旺盛,注意力也最为集中。而深夜至凌晨的这段时间则是人的觉醒水平最低的时段,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夜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要高于白天了。

1.2 驾驶员的意志

意志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克服内外界的困难,达成预先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意志是驾驶员一项很重要的心理素质。在行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来自于外部,如车辆出现故障,道路或者天气状况不佳造成行车的困难;有的则来自于驾驶员本身,如情绪不佳等等。这些因素都或大或小的影响到行车的安全。这个时候,就需要驾驶员具备足够坚毅的意志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谨慎小心的处理恶劣道路和环境状况,同时保持自己心态的平和,避免急躁情绪,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驾驶环境。

1.3 驾驶员的情绪

在驾驶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和生活中的境遇会对驾驶员的心态形成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直接反映在驾驶员的情绪上面。当驾驶员遇到开心的事情,情绪处于亢奋的状态,会使驾驶员的思维清晰,动作敏捷,对外界的事物也有较快的反应与正确的判断,这样的情绪对驾驶的安全是大有裨益的。当然不能得意忘形,开心过了头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反而不利于驾驶的安全。

当驾驶员遇到烦心的事情导致情绪不佳则是十分危险的。这种状态下的驾驶员往往会陷入自我设置的牢笼之中不能自拔,精力分散,反应迟钝,懒于思考,内心愤懑的情绪使之产生一种不负责任的猛打猛撞的冲动,直接后果就是驾驶操作技术不再细腻。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于驾驶员本身以及其他车辆、行人等都是很危险的。

1.4 驾驶员的自我保护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是指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意识到采取能对自己起到保护作用的措施的一种心理状态,简而言之,就是驾驶员懂得在驾驶过程中,怎样操作才能是自己更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强,在行车过程中就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既能充分注意到外界事物的变化,同时也可以预判到车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5 驾驶员行车的紧张度

紧张度是指驾驶员自觉接受外部事物的一种心理状态。紧张度较高,在接受外部事物的时候就能很快的在头脑中反映,并快速的做出判断,这样就能预判出可能出现的危险,及时的采取措施,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如果紧张度较低,在接受外部事物的变化时就会导致思维不够敏捷,反应也会迟钝,当遇到危险的时候就不能及时的察觉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最终很可能酿成悲剧。

二 驾驶员的生理因素

通过对诱发交通事故发生的各种因素分析不难看出,心理素质与生理素质在驾驶员行车过程中同等重要。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使对人体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变成了可能,通过对人体生理素质的解明,可以得到人体生理指标的变化对人体活动的影响。驾驶作为一项危险度颇高的活动,对驾驶员的生理素质也提出了相对比较严格的要求,对驾驶员生理因素的研究对于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是非常必须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2.1 驾驶员的脉搏数

脉搏,即动脉波动,随着心脏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动脉管壁出现相应的扩张和回缩,在表浅动脉上可出道脉搏。脉搏数是心脏把血液送往全身各处时的搏动次数,心脏的搏动是受交感和副交感这两种自主神经的支配而变动的,同时又受自律神经中枢系统紧张状态的影响,并随之变化。一个健康的成年人安静时每分钟动脉的搏动可达70~75次,在行走和跑动时增加了负荷,动脉的搏动可达每分钟100次。这种脉搏数的增高与人的作业强度和紧张程度都有很直接的关系,作业强度越强,人越紧张,则脉搏数就越高。脉搏数的变动是衡量人体承受负荷大小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也是衡量驾驶员行车过程中生理负担的重要指标。

2.2 驾驶员的血压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的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由于血管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所以血压也分为动脉血压、静脉血压和毛细血管血压。我们通常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持续不断运动情况下的血压的变动,与身体上的刺激和精神上的刺激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驾驶员在行车的过程中,不仅受到生理方面的压力,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基于这种情况,把血压作为驾驶员驾驶负担的评价指标之一,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特定的道路交通環境下,测量驾驶员的血压,可以得出驾驶员的生理紧张度,这对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是很有意义的。

2.3 驾驶员的瞳孔

瞳孔是动物和人眼睛内虹膜中心的小圆孔,是光线进入眼睛的通道。虹膜上平滑肌的伸缩,从而使瞳孔的口径缩小或者放大,从而控制进入眼睛的光量。通过对瞳孔的研究,可以得出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使用眼动仪测量瞳孔尺寸的变化大小。眼动主要三种模式:注视、跳动和平滑跟踪。眼动的不同模式与人的心理变化直接相关,通过对眼动模式的研究可以得出驾驶员对外界交通环境的反应。

瞳孔的直径也是驾驶员视线追踪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的指标。通过视线追踪技术的研究,可以得出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对外界环境的注意程度,而从发现影响驾驶员注意力的因素,为道路建设中路旁环境的设置提供参考。

2.4 驾驶员的呼吸

呼吸是人体与外界环境气体交换的过程。通过呼吸,人体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氧气,从而实现新陈代谢并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据有关研究表明,人在不同的状态下呼吸的频率也是有差别的,人在平静时每分钟呼吸在16~20次,消极时9次/min,愤怒时可达40次/min。呼气时间与吸气时间的比值也能那个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人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时候,比值小于1,即呼气时间较短,吸气时间较长;人当人的情绪不好时,比值会大于1,即呼气时间较长,吸气的时间较短。所以,通过对驾驶员呼吸的测试也能得出驾驶员的驾驶状态。

2.5 驾驶员的心率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以第一声音为准。,它是用来表述心跳周期的专业术语。正常成年人在安静时的心率有显著的个性差异,平均在75次/min左右(60~100次/min)。在运动或者情绪激动时,心率会加快。

驾驶员的心率很容易检测,用心率来检验驾驶员的心理紧张程度,是完全可行的,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通过对心率的检测,可以检测出驾驶员的心里紧张程度,从而对驾驶员的驾驶状态做出客观的评价。

三 驾驶员主观因素

分析很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容易发现,驾驶员主观上的错误如疲劳驾驶、违反规定、酒后驾车等等也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一定意义上说,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是基本上一定的,改变的可能性很小,但通过教育等手段使驾驶员从自身心理上重视起来,改变驾驶行为中一些错误的方式,是完全可以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的。所以,探究驾驶员主观原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是十分有必要的,研究成果在现实生活中也必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3.1 驾驶员的驾驶疲劳

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的某些行为造成的自身生理机能的下降从而不能达到从何时驾驶行为的标准,但依然进行驾驶的一种行为。由于疲劳会造成人体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所以这种状态下的驾驶行为是及其危险的,疲劳驾驶也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以2004年为例,这一年我国发生交通事故共约52万起,死亡人数达10.7万,其中驾驶疲劳造成的事故占了很大的比例,特别是在长途汽车驾驶交通事故中,驾驶疲劳引起的事故占40%以上[1]。

据相关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的眼睛的闭合时间在0.12~0.113s之间,驾驶时眼睛闭合时间若达到0.15s就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现阶段,对疲劳驾驶的测量方法有很多,但各有各的优缺点,比较如下。

3.2 驾驶员违反规定

驾驶员违反规定是指驾驶员在从事驾驶行为的时候不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严重危害驾驶安全的行为。违反规定最典型的行为就是酒后驾车、违反交通规则、超速等等。违反规定就会造成道路车况的混乱,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也会大大提高。事实证明,违反规定在诱发交通事故的因素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

3.3 驾驶员疏忽大意

驾驶员疏忽大意既包括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不够仔细,导致不能根据外界事物的变化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反应和操作;也包括在行车之前没能认真细致得检查出车辆存在的问题,导致在行车过程车辆出现故障,严重的可能会直接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3.4 驾驶员操作失误

驾驶员操作失误是指驾驶员由于自身驾驶知识掌握不足,对车辆了解程度不高或在遇到紧急情况是由于紧张等等原因而造成的操作动作上的错误。最常见的就是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刹车时,由于紧张错把油门当成了刹车;转弯的时候,方向盘的转度把握的不好等等。这些行为在实际的行车过程中是十分危险的,很容易就会酿成大祸。

3.5 驾驶员酒后驾车

酒后驾车已经成为危害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最大元凶。2008年12月以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由于酒后驾车引起的恶劣交通事故,如“成都市孙伟铭醉酒驾车案”、“南京市张明宝醉酒驾车案”,这些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统计,2009年1~8月,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无时无刻不再提醒着我们酒后驾车的危害性。近些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禁止酒后驾车,也实施了很多措施防止酒后驾车,虽有一些效果,但酒后驾车依然屡禁不止。每到节假日,酒后驾车更是屡见不鲜,节假日也就成了交通事故的高峰期。

令人欣喜的是,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将酒后駕车纳入了违法犯罪的范畴,自2011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按酒后驾车所造成的危害大小分别定罪,各省“酒驾入罪”第一人也纷纷产生,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了,这一措施也彰显了我国政府治理酒后驾车,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性的决心和信心,相信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酒后驾车的行为将会得到遏制。

本文以驾驶员为突破口,深入分析了驾驶员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主要从驾驶员的心理因素、驾驶员的生理因素和驾驶员的主观因素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提高驾驶员准入门槛,驾驶员严格遵守交通法,相信会极大地提高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严新平,吴超仲,张晖.基于驾驶操作行为的驾驶员疲劳状态识别模型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

[2]杨静,景国勋.驾驶员的心理因素对其可靠性的影响分析.交通标准化,2009

[3]潘晓东.人体信息技术在道路交通环境与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中国公路学,2001

[4]潘晓东,杨轸,朱照宏.驾驶员心率和血压变动与山区公路曲线半径关系.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猜你喜欢
生理主观驾驶员
基于高速公路的驾驶员换道意图识别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驾驶员安全带识别方法综述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起步前环顾四周是车辆驾驶员的义务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