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07-20 18:30曹阿娟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贴画写作文作文

曹阿娟

“作文难,作文难,一写作文就心烦”。这种感觉是许多学生共有的。的确,对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来讲,他们大多数对写作文有一种畏惧感。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常常无话可说。没有具体内容,缺乏真情实感是很多作文的通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太少,“无米下锅”。那么,“米”在何处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生活多姿,写出的文章才会多彩。下面,结合我多年的作文实践教学,谈谈我对寻找作文素材来源的体会。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我常常结合课堂教学,创造一些活动内容、活动空间,为接下来的写作提供素材,使学生感到有“米”下锅。

首先,在仿寫和生活实践中寻找素材。

对于最初接触写作的学生,由于缺乏写作经验,那么模仿范文,就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都是写作的范文。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例如,学了《颐和园》,我就带领学生参观并仿写了《春晓园》;学了《三味书屋》,我就让学生练习写《我们的教室》,诸如此类。用这种方法写作文,学生会有方向,仿写有样板,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这种写作方法,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需要指出的是,仿写只是对写作的初步感知,如果要提高,还必须加强思维训炼。当然,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次,结合劳动教育创设实践活动,也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如学生帮父母亲做家务事,可写《今天我做饭了》《我第一次炒菜》《削苹果》;如果做了一些实验,可写《我的小灯泡亮了》《降落伞》《小孔成像》等等。由于上述内容都是学生亲自实践,亲自体验,写作起来能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这样的作文,不仅真实可信,而且内容生动具体。

其次,在欣赏四季的美景中寻找素材。

春天,我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那枝头冒出的第一缕新绿;夏天,我让学生到市郊观赏荷花;秋天,我动员学生去山野欣赏枫叶;冬天,我让孩子们去雪地里寻找乐趣。清晨,我带着学生看朝阳升起;傍晚,我领着学生观红日西坠。有时,学生为春芽的新绿而欣喜,为夏荷的盛开而心动;有时,学生为秋月的摇曳而遐思,为冬雪的飘落而咏叹。

秋天,五彩缤纷的树叶纷纷落下,我让孩子们拣起地上形状各异、颜色艳丽的树叶。让他们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先创作一幅树叶贴画,再根据自己的画作,编写童话故事。学生编故事的兴致很高,其中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贴画,创作了一首诗——《秋天的声音》,图文并茂,意境优美。还有一位学生以《会唱催眠曲的鸟》为题,创编了一篇童话。而今,学生毕业已有五年,但我至今仍不肯丢弃仅存的两幅贴画,它将永远珍藏于我的记忆中。

第三,作文素材还隐藏在度过的节日中。

每逢过节,我总是要提前做好写作的准备工作。“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先让学生以《我的妈妈》为题写一篇日记,写完请妈妈欣赏,并用文字与孩子交流。“三八”节当天,我让学生以《献给妈妈的爱》为内容,写出当天或平时生活中为妈妈做出的事,学生日记的内容感情丰富,语言富有真情实感。家长的评价反馈语言同样感人。

第四,从古诗文的诵读中寻找写作素材。

2015年教师节的早上,我的一位学生——江沐阳兴冲冲地跑进办公室,交来自己前一天晚上完成的手抄报作业。手抄报右上角的一首词《渔家傲·咏师》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天下良师千百万,唯独吾师最得意。四面赞叹连角起,班级里,唐诗宋词响天际。芳名一举千万里,鞠躬尽瘁尽心力。大江东去霜满鬓,人不寐,无私奉献征众泪。”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思想,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几十年过去了,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并未过时。就拿学生作文来说,写作素材就在我们生活周围。

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习作也与此类似。要让学生不惧怕作文,就要让他们找到生活中的“五彩之米”,让他们意识到写作素材就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就在春夏秋冬的更替中,就在山川日月的变化中。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语文教师,只要我们用教育智慧帮助学生找到生活中的“米”,学生的才思就会泉涌,学生的文采就会勃发,学生的心花就会绽放。

编辑 薛小琴endprint

猜你喜欢
贴画写作文作文
写作文的烦恼
布贴画欣赏
小丁写作文
《我爱写作文》的魅力值
有趣树叶贴画
树叶贴画
写作文等
贴画争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