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教学例说

2017-07-20 11:47李晓丽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天净沙秋景秋思

李晓丽

《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词,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无论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学习的地方,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写景诗。

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中更能体现文学性,这是因为古典诗词不仅能体现“课程标准”强调的“美感、積累、熏陶、感悟”,而且还在于“性情的涵养与想象力的培植,最好的凭借就是诗歌”。教材在强调诗歌的背诵默写之外,更强调指点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教给他们一定的赏析诗词的方法,让他们在感情的陶冶中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达到如醉如痴的境界,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程序,采用“联、读、品、练”四大板块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联

“联”即由此及彼的一种思维方式。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被动听为积极探索,一上课,我并不急于导入新课,而是通过对诗的赏析,让学生掌握方法进而达到学习词的目的。上课时,先播放《红楼梦》中《秋窗秋雨夕》诗歌,并配以落叶秋景图;再展示秋日晴空飞鹤图,配以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后,显示落叶秋景图与秋日晴空飞鹤图的组合,“为什么同一季节,给诗人以不同的感受?或为什么诗人只会注重秋的不同角度而不是全景呢?”

由此,启发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景物给人不同的感受,而人的不同感受又影响着他对景物的取舍与观赏角度,悲伤时不会注意热闹欢快的场面,高兴时又会忽略沉郁凄凉的景象。即情由景生,景随情化,让学生掌握了诗词中景与情的关系,从而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顺势引导:马致远写《天净沙·秋思》时,又选择了怎样的景物,他的感受又是如何呢?由此,引出了所学内容。

二、读

朗读是文学感知的第一步,也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诗歌尤其如此,而且诗歌最初是配乐演奏的,本身的节奏感非常强。通过朗读能使学生有的放矢,逐层深入地感知词。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重音、停顿、语气等,再让学生自由朗读,随时抽查朗读,纠正其错误,最后齐声朗读,再播放配乐朗诵。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初步领略了这首词的意境,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三、品

诵读只是一种浅层的直觉阅读,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品”,即咬文嚼字,品味语言,走入意境。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注意《天净沙·秋思》中选取了秋景中的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得出:词中用了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9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但9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为何选择了这样一幅图画?又意图表达怎样的情怀呢?学生很快便进入了意境,纷纷描绘了在他们头脑中呈现的画面,并自然地揭示了情:断肠人在天涯,可看出他的乡愁是何等凝重!正印证了古人所说的“凡景语,皆情语”这句话。

四、练

为了测试一下本节课的效果,我让学生做了一个练习:将“月光、笛声”这两种景物联系起来,描绘一幅画面,并融入自己的感情,辅以葫芦丝名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让学生学以致用。既是赏析课,又是作文指导课、思维发散课。

诗文中的名篇佳作,是千百年来滋养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我想,不求甚解的整体诵读的培养,含英咀华的品析方式的革新,雪泥鸿爪式的语言情感的积累,都应是春夜细雨无声而有机地融进诗词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板块式的诗歌教学中如沐春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

编辑 聂蕾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净沙秋景秋思
秋思
天净沙·春
秋思
江渡
WATING FOR THE SUNSET
简论《九辩》中秋景的描写
天净沙·春思
自古逢秋悲寂寥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白朴《天净沙·秋》的同和异
意象并列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