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质疑

2017-07-20 20:44杨俊刚
陕西教育·教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苗头创设意识

杨俊刚

质疑是科学探究的第一环节,是整个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思,源于疑。迈好这一步,帮助和引导学生顺利提出问题,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把握探究方向,引导学生启动探究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小学生由于受其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制约,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障碍较多,特别是在初始阶段,或者发现不了问题,或者不会表述问题,或者提出了毫无根据的问题。

事实上,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由发现问题和描述问题两个核心部分组成。发现是描述的基础,描述是发现的结果。由于发现问题包括了意识、志趣、方法等诸多因素,因此,问题的发现要比描述更困难。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做到萌发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捕捉问题苗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问题意识

“若欲取之,必先予之。”教学也同此理,要想让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必须先从给予学生现成的问题做起,让学生在亲历问题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感悟,从而萌发问题意识,懂得在各项活动中都有问题可提。学生有了这种问题意识,才会自觉地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直接给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是为了解决所提问题,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需要。

从新教材的编排特点看,多种版本几乎每节课都是以提问开始的,特别是低年级。如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课《植物的身体》,一开始便提到:“从参天大树到碧绿小草,植物的身体有什么共同之处?”教材这样编写的意图,就是想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等探究活动。因此,要把直接给出问题渗透到观察、考察、实验、操作、阅读等各个教学活动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知道了学习中还需要提出问题,但面对不愿提问,不爱提问的学生,还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受兴趣支配的,因此,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引导者。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从花草树木到鱼鸟虫兽,从风云雨雪到声光电磁,本身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自然事物,教学中再给这些事物设置一些情节,编成童话故事,则能更好地吸引学生,诱导他们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情境呈现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故此,问题是核心,情境是载体,二者联系紧密、缺一不可,情境没有趣味性同样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一要问题明确;二要抓住问题与情境的紧密联系;三要注意要有趣味性。

三、捕捉问题苗头

善教者教之以法。有了问题意识和提问热情,解决了要问和想问的问题。如果不解决问题,学生照样提不出问题。因此,还要引导学生捕捉问题的苗头,掌握发现问题的方法。

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解为三个阶段,即:“找”“问”“题”,现分析如下:

小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

程序:找——问——题

方式:看——思——说

目标:抓住苗头——生出疑问——形成表述

操作:在对象中寻找——在思考中提问——在整理中成题

以上不难看出,“找”“问”“题”要经过观察、思考、描述等活动,要达到抓住苗头、生出疑点、形成表述等目标,还要注意用好如下具体操作方法:

1.在对象中寻找问题。

(1)观察事物时,在奇特处寻找问题。(2)在比较事物时,在异同处寻找问题。(3)在阅读文本时,在不解处寻找问题。

2.在思考中提问。

抓住问题后,要针对问题展开思考,自己问自己:

(1)是什么?(2)有什么?(3)为什么?(4)干什么?(5)怎么办?

这样问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问题的大致轮廓。

3.在整理中成题。

对“大致问题”进行仔细推敲与整理,形成一个具体的问题,这时候,还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述方式:

(1)图画示意式;(2)语言描述式;(3)动作模拟式;(4)模型呈现式。

具体的操作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慢慢浸透。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感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万万不可操之过急,直接讲述方法理论。

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开始渗透到尝试提问,以至提高提出问题的水平,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教师的引导点拨外,学生的亲自参与、深入感受和反复练习都非常重要。只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学生发现问题的洞察力、思考问题的敏捷性都能得以提高。

编辑 徐绒绒endprint

猜你喜欢
苗头创设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后疫情时代辅导员对学生中潜在危机进行苗头性发掘的探析
今年苗市出现好“苗头”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创设未来
车坛往事2:蒸汽时代初见苗头
警惕肠癌的“苗头”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