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痰饮悬饮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研究*

2017-07-24 18:11王至婉马锦地李建生李庆磊蔡永敏孙曙明
中医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病性证素痰饮

春 柳,王至婉,马锦地, 李建生,李庆磊,蔡永敏,孙曙明

(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文献研究·

基于现代名老中医经验的痰饮悬饮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研究*

春 柳,王至婉,马锦地, 李建生,李庆磊,蔡永敏,孙曙明

(河南中医药大学呼吸疾病诊疗与新药研发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目的:研究痰饮悬饮的病因病机与证素分布规律,为丰富痰饮悬饮病因病机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痰饮悬饮文献研究数据库》,运用频数描述对文献数据库进行挖掘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痰饮悬饮常见病因有饮邪、痰邪、内因等。病机以痰饮内停、水饮内停、痰湿内阻、阳虚较为常见。共提取证素16个,其中病性证素10个,病位证素6个。病性证素以饮、痰、水邪、阳虚较常见;病位证素以肺为主,涉及脾、肾、胸胁、胃、肠。证素组合以两证素和三证素组合为主。病性证素组合以痰+饮、水+饮、痰+湿、寒+饮较为常见,病位均主要在肺。结论:痰饮病因以内因为主,主要为饮与痰;病机以痰饮内停、水饮内停、痰湿内阻、阳虚为主;病位主要在肺。通过更加详细的病机描述,进一步明确痰饮悬饮病发病机制;数据挖掘还有其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总结。

痰饮;悬饮;病因;病机;证素;名老中医

痰饮悬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1]。中医诊治痰饮悬饮经验丰富,尤其现代名老中医对痰饮悬饮病因病机等方面的理论认识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基于《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痰饮悬饮文献研究数据库》,对痰饮悬饮的病因、病机及证素规律进行分析,为丰富痰饮悬饮病因病机理论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 料

1.1.1 文献来源

《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1911——2011年)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1989——2012年)。

1.1.2 纳入标准

①1911——1990年从事临床一线工作30 a以上、著有肺系疾病相关著作或文章,并具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名老中医诊治痰饮的相关文献;②1990—2012年第一批至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诊治痰饮的相关文献。

1.1.3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或出版的文献,只取一篇;②科普类的文章。

1.2 方 法

1.2.1 数据库建立

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肺病数据库》,以“痰饮”、“悬饮”、“饮证”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采用EXCEL 2010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痰饮悬饮文献研究数据库》。

1.2.2 病因病机术语的规范

参照《中医药学名词》[2]和《中医大辞典》[3]规范病因病机名称。

1.2.3 证素的提取与规范

参照《证素辨证学》[4]提取证素,如水饮停肺提取病位证素“肺”,病性证素“水”“饮”。

郑西客运专线桥梁变形按照《高速铁路设计规范)》[9](TB 10621—2009)、《铁路桥涵设计基本规范》[10](TB 10002.1—2005)中要求进行控制,主要控制内容为:

1.2.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采用频数描述等统计方法,对痰饮悬饮的病因、病机、证素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病因分布

病因的文献144条,包含病因11种,其中内因8种,按频次排列依次为饮(48.6%)、痰(28.5%)、内伤(22.2%)、虚(6.3%)、饮食所伤(4.2%)、热邪(3.5%)、水邪(2.1%)、湿邪(1.4%);外因3种,分别是寒邪(19.4%)、外邪(15.3%)、风邪(5.6%)。

2.2 病机分布

有关病机分布的文献198条,共53种。以痰饮内停(23.2%)、水饮内停(19.2%)、痰湿内阻(15.7%)、阳虚(11.6%)、肺失宣降(8.6%)、肾阳虚(7.1%)较为常见。见表1。其他病机频率低于1.5%,未在表中列出。

表1 病机分布 n=198

2.3.1 证素分布

提取病性证素10个,病位证素6个。病性证素以饮(65.1%)、痰(53.5%)、水(32.3%)、湿(17.8%)、阳虚(17.4%)出现频率较高。病位证素以肺(92.0%)为主,涉及脾(17.4%)、肾(11.2%)、胸胁(2.5%)、胃(2.1%)、肠(2.1%)。见表2、表3。

表2 病性证素分布

表3 病位证素分布

2.3.2 证素的组合形式

痰饮证素组合形式以三证素和两证素组合最为常见,其构成比分别为6.9%和93.1%。见表4。

表4 证素的组合形式

2.3.3 证素的组合类型

在两证素组合形式中气虚+阴虚、热邪+肺出现的频率较高,三证素组合形式中痰+饮+肺(23.8%)、水+饮+肺(21.1%)、痰+湿+肺(14.6%)、寒+饮+肺(9.8%)出现的频率较高。见表5。

表5 证素的组合类型

2.3.4 单一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分布

单一病性证素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阳虚(54.4%)、热邪(12.3%)。阳虚的病位主要在脾、肾,热邪主要病位在肺。见表6。

表6 单一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分布

2.3.5 两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分布

在两病性证素中,痰+饮、水+饮、痰+湿、寒+饮出现频率均>10.0%,其病位都为肺。见表7。

表7 两病性证素与病位证素组合分布

3 讨 论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5]始有“痰饮”名称,开创了中医痰饮病学论治的先河[6],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诸饮的总称。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肠之证[1]。《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指出“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隐痛,谓之悬饮”[5]。《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入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7]此论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谢。肺、脾、肾功能失调,湿邪淫溢,可发生停饮之病。《今日中医内科》[8]中认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情志不和、劳倦内伤为本病发病主要原因,病机以痰饮内停、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湿邪困脾、脾失健运、肾阳不足、阴虚内热为多;《实用中医内科学》[9]则将痰饮悬饮病因病机概括为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

现代名老中医在对痰饮悬饮病因病机的认识中提及“内伤”“外邪”等病因,因有的文献对病因的描述只有内伤或外邪二字,无法探究这两病因具体内容,故单独列出。此外,“悬饮”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渗出性胸膜炎[11],现代名老中医文献中出现“胸膜炎”这一说法,考虑为外邪日久化热蕴痰,结于胸胁所致。饮、痰、水邪、湿邪、虚、饮食所伤、热邪、外邪、风邪等病因与专著描述基本一致[1,8-10]。本研究所出现的常见病机中,痰饮内停、水饮内停、痰湿内阻、阳虚出现的频率较高,总属阳虚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津液运行失常成为痰饮悬饮的总病机,本研究则进一步明确指出致“阴盛”的不同病机,有痰饮、寒饮、水饮、痰湿之不同。

“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12]。本研究提取病位证素6个,以肺为主,涉及脾、肾、胸胁、胃、肠;病性证素10个,以饮、痰、水、湿、阳虚、寒出现频率较高。

由痰饮悬饮的病位证素分布可见:痰饮悬饮的病变主脏为肺,可涉及脾、肾、胸胁、胃、肠等。痰饮悬饮的发病总由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不运,导致水饮内停为患。肺主行水,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着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若肺气失宣,通调失司,津液失于布散,则聚为痰饮。痰饮悬饮的病性证素涉及虚、实两端,实证的病性证素主要是饮、痰、水、湿;虚证常见的证素为阳虚。痰饮悬饮以饮、痰、水、湿为主,可由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传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痰、饮、水、湿之邪形成,可随气流窜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可停滞而形成多种疾病。

证素组合反映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演变规律。本研究中证素的组合显示痰饮悬饮病性以饮、痰、水、湿、阳虚为主。中阳素虚、脏气不足,实是痰饮悬饮发病的内在病理基础;又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液停聚,形成饮、痰、水、湿之邪,停积于身体的某些部位而致病。纳入统计的文献中,在两病性证素中,痰+饮、水+饮、痰+湿、寒+饮出现频率较高,其病位都为肺,揭示了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痰饮悬饮的病因以饮、痰、水、湿、阳虚较为常见;病机以痰饮内停、水饮内停、痰湿内阻、脾阳虚常见。病性证素以饮、痰、水、湿、阳虚为主;病位证素主要为肺,涉及脾、肾、胸胁、胃、肠。提示:痰饮悬饮的发生多因中阳素虚,阳虚阴盛,津液停聚,形成痰、饮、水、湿之邪;而痰、饮、水、湿之邪相互兼加,或停滞于肺,或留滞于胃,或停于胸胁,或留于胃肠,从而形成痰饮悬饮之病。

[1]周仲英.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24-130.

[2]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大辞典[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朱文峰. 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汉·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3

[6]杜亚青. 《金匮要略》痰饮病证治源流研究[D]. 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

[7]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5.

[8]王永炎, 晁恩祥. 今日中医内科:中卷[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84-337.

[9]王永炎, 严世芸. 实用中医内科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05-511.

[10]朱文锋.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300-301.

[11]陶汉华.论悬饮及其治疗[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1):11-12.

[12]朱文锋, 张华敏. “证素”的基本特征[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5,11(1):17-18.

(编辑 陶 珠)

1001-6910(2017)05-0063-04

R2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5.28

王至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zhiwan_w@163.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57410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JDZX2012027);2015年度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第二批科研专项(JDZX2015154)

2016-12-22;

2017-04-14

猜你喜欢
病性证素痰饮
再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膝骨关节炎患者中医证素及证型分布特征研究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