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

2017-07-24 14:38胡喻华
林业调查规划 2017年3期
关键词:水道南沙广州市

陈 盼,胡喻华,屈 明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 广州 510500)

广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

陈 盼,胡喻华,屈 明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 广州 510500)

以2014年6月—2015年12月航拍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对广州市的湿地分布、面积、类型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市湿地总面积79 284.0 hm2,湿地资源呈现河流湿地丰富,大小河网纵横交错,湿地类型较多,分布不均等特点。从湿地管理机构、湿地类型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以及湿地管理法规、政策几方面分析湿地保护管理现状。针对目前湿地保护及管理中存在的法律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围垦行为和水体污染等问题,提出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建设,控制污染,促进湿地恢复,建立监测体系,加强宣传教育等对策及建议。

湿地资源;湿地类型;保护管理;水体污染;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广州市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1]。随着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进一步认识,湿地已被认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战略性生态资源[2]。然而,21世纪以来,受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气候变化的影响和人类对湿地自然资源过度以及不合理的利用,已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湿地生产潜力衰退、湿地资源逐渐丧失等一系列湿地生态环境恶化现象[3],人们猛然意识到湿地保护刻不容缓。

广州市地处华南,广东省的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由于珠江口岛屿众多,水道密布,有虎门、蕉门、洪奇门等水道出海,使广州成为中国远洋航运的优良海港和珠江流域的进出口岸。可以说,广州市是在湿地上发展起来的商贸城市,湿地类型丰富多样[4]。湿地为广州的发展做出了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贡献,孕育了岭南特有的水乡文化[5]。本文通过对广州市湿地资源调查,旨在全面摸清湿地资源现状,为未来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以及湿地保护提供依据。

1 湿地调查范围及方法

1.1 调查范围

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技术规程(试行)》的分类标准,调查所有面积为4 hm2(含4 hm2)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5 m以上,长度2.5 km以上的河流湿地以及其他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湿地。

1.2 调查方法

本次湿地资源采用遥感技术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的方法进行。以航拍图像为数据源,数据源获取时间为2014年6月—2015年12月,分辨率为1 m。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提取湿地数据进行内业区划,再结合野外调查对判读结果进行纠正、修改,最终建成数据库。

2 湿地类型及其分布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水资源丰富,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流(涌)众多,水域面积广阔,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根据调查结果,广州市湿地包括3个大湿地类11个湿地型,湿地总面积 79 284.0 hm2(表1)。

2.1 近海与海岸湿地

广州市有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 26 599.7 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33.6%,包括潮间盐水沼泽、河口水域、红树林、三角洲/沙洲/沙岛和淤泥质海滩5个湿地型。

表1 广州市湿地类型面积统计Tab.1 Area statistic of wetland in Guangzhou

2.1.1 潮间盐水沼泽

潮间盐水沼泽只分布在南沙区,面积130.8 hm2,包含12个湿地斑块,分布在沙东、龙穴岛北角、小虎沥中央和沙仔沥两边。

2.1.2 河口水域

广州市的河口水域以沙湾水道为分界线,水道以北为永久性河流,水道以南为河口水域,面积 25 798.0 hm2,占广州市湿地面积的32.5%,是全市面积最多的湿地型之一。主要分布在南沙区和番禺区,包括沙湾水道、洪奇沥水道、虎门水道、凫洲水道、上横沥、下横沥、小虎沥、騮岗水道、沙仔沥、榄核涌等。

2.1.3 红树林

全市红树林面积493.3 hm2,树种主要有无瓣海桑、桐花树、秋茄和老鼠簕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沙湿地内,另外在坦头、小虎沥、大虎岛、洪奇沥水道、凫洲水道、黄埔大桥桥下、海鸥岛等地有零星分布。

2.1.4 三角洲/沙洲/沙岛

三角洲/沙洲/沙岛是全市面积最小的湿地型,面积39.4 hm2,主要分布在洪奇沥水道。

2.1.5 淤泥质海滩

广州市淤泥质海滩面积138.3 hm2,主要分布在南沙区的龙穴岛周边。

2.2 河流湿地

广州市河流湿地面积 19 123.2 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24.1%。其中,永久性河流面积 18 908.1 hm2,洪泛平原湿地面积215.1 hm2。

2.2.1 永久性河流

广州市的永久性河流分布在沙湾水道以南,主要河流有北江、东江北干流及增江、流溪河、白坭河、珠江广州河段、沙湾水道、石井河、前航道、后航道、狮子洋、佛山水道、花地水道等。

2.2.2 洪泛平原湿地

主要分布在黄埔区的北帝沙和峨媚沙,增城区东江北干流的大塘洲、增江河流和从化区流溪河流内。

2.3 人工湿地

广州市人工湿地面积 33 561.1 hm2,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2.3%。包括库塘、人工输水河、水产养殖场和人工复合湿地4个湿地型。

2.3.1 库塘

广州市库塘湿地面积 6 210.3 hm2,其中,流溪河水库面积最大,为 1 019.9 hm2。面积大于100 hm2的库塘还有黄龙带水库、三坑水库、增城水库、芙蓉嶂水库、九龙潭水库、陈禾洞水库、洪秀全水库、联安水库等。

2.3.2 人工复合湿地

人工复合湿地是指由河涌、涌沟与半自然果林镶嵌交错构成的复合湿地,是珠江三角洲既特殊又典型的江心洲湖泊、河涌水网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三角洲河口水域湿地生物多样性,以及独具特色的岭南水乡文化。人工复合湿地位于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内,面积594.5 hm2。

2.3.3 人工输水河

人工输水河主要分布在南沙区,面积962.2 hm2,主要为水产品养殖输送用水。

2.3.4 水产养殖场

水产养殖场是广州面积最大的湿地型,面积 25 794.1 hm2,占广州湿地总面积的32.8%。主要分布在番禺区、花都区和南沙区的龙穴岛和万顷沙。

3 广州湿地资源特点

3.1 河流湿地丰富,大小河网纵横交错

广州市位于东江、北江和西江的下游,珠江三角洲的中北部。全市河流归属珠江水系,其中东北部以山区河流为主,主要河流有流经从化区、花都区和白云区的流溪河,来自惠州市龙门县、流经增城区的增江及白坭河等;南部为珠江三角洲河网区,主要为西、北、东江下游水道和珠江前、后航道交织成的河网。珠江分八大口门出海,其中虎门、蕉门、洪奇沥3个口门在广州市南部入海。由于虎门水道与蕉门水道之间有沙湾水道串通,蕉门水道与洪奇沥水道之间亦有上横沥、下横沥相互连贯,故将西、北、东江网络连为一体。

3.2 湿地类型较多,分布不均

广州湿地分为3类11型,占全省湿地5类21型的52.3%。从湿地型来看,分布面积最多的水产养殖场和河口水域面积之和占全市湿地总面积达65.1%,而面积较少的潮间盐水沼泽、三角洲/沙洲/沙岛和淤泥质海滩三者面积之和占全市湿地总面积还不到1%。从行政区域来看,南沙区湿地面积最大,占全市湿地总面积的47.0%;湿地类型分布最多,在全市11种中占有9种,其中有4种只在该区有分布。

4 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4.1 湿地管理机构

2005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曾批准建立广州市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湿地联席会议制度在一定时期为广州湿地的管理建立了沟通和信息共享的平台,促进了各职能部门和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协调,强化了湿地的保护与管理。2015年,在新一轮市政府议事机构改革中,取消了湿地联席会议制度,将湿地管理协调事项纳入了市政府专门成立的“广州花城绿城水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此将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升到了与城市未来发展总体战略相适应的新高度。

4.2 湿地类型保护区建设

目前,广州市已建立2处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3处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 2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合计达 12 183.77 hm2(表2)。

4.3 湿地公园建设

截至2015年12月,广州市已建各级各类湿地公园12处,其中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南沙湿地、花都湿地公园、白云湖湿地公园等(表3),合计面积达 1 562.96 hm2。

4.4 湿地管理法规、政策

近年来,广州市严格按照国家《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和《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等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和管理湿地,明确了湿地保护协调和组织部门,为今后开展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规范,对推进湿地保护依法行政,理顺湿地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目前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正积极开展地方性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制定和出台的前期工作。

表2 广州市已建湿地保护区名录Tab.2 List of wetland reserves in Guangzhou

表3 广州市已建湿地公园名录Tab.3 List of wetland parks in Guangzhou

5 存在的问题

5.1 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实施时间已逾十年,湿地管理实际情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而相关的管理制度尚未进行及时进行修订,造成湿地保护管理权责不清,配套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和执法难以落实。

5.2 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湿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牵涉多个部门,以近海与海岸湿地为例,湿地资源管理虽然由林业部门主管,但涉及水利、农业、海洋渔业、国土、环保等多个部门,实际管理过程中各个部门的保护管理意见难以统一。

5.3 围垦和不合理改造

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围垦大型水面或沿海滩涂成为增加陆地面积的重要手段[6],导致湿地面积、湿地生物多样性数量减少。近年来,随着南沙逐渐成为广州城市空间“南拓”发展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南沙区被圈定为广东省填海造地的区域之一,黄埔也被列为其中[7]。可见,南沙、黄埔湿地面临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5.4 水体污染

湿地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等。广东省2016年度重点河流水质状况公报表明,石井河、花地河、白坭河水质状况全年基本处于重度污染状态,水质为劣Ⅴ类水,珠江广州河段水质为轻度污染,水质为Ⅳ类水。另外,广州市重点整治的53条河涌当中,Ⅱ~Ⅲ类水5条,Ⅳ~Ⅴ类水5条,劣Ⅴ类水43条[8],而主要的江河水质在Ⅲ类及以下的河流数量占57.1%[9]。再加上农业污染物的排放,使得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导致湿地生态功能退化。

6 对策及建议

6.1 划定湿地生态红线

依据广州湿地资源空间分布情况、生态区位重要性、生态功能脆弱性等,按照全面保护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将区域内各类湿地划分为不同保护等级,根据不同的保护等级,严格控制湿地占用,实行差别化管控,落实湿地占补平衡制度。

6.2 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建设

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湿地最积极、直接、有效措施,特别对那些生态地位重要、生态价值大或容易受到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要划为重要湿地,并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实行有效保护。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类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使更多的自然湿地尽快纳入保护管理范围。

6.3 控制污染,促进湿地恢复

继续推行《广州市“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建设计划》,实施和落实《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对河流、湖泊、水库及河口、近岸水域等加强污染整治力度。同时,加快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控制重点区域的污染,开展调水工程,促使城区河涌湿地逐步恢复。

6.4 建立湿地监测体系

采用基于3S技术为主的大范围宏观监测和典型湿地定位连续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湿地监测站,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和设备,形成湿地监测网络,全面监测湿地生态系统状况。

6.5 加强湿地生态功能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建设海珠湖国家湿地公园、南沙湿地、花都湖等具有湿地宣传、教育功能的景点,已使人们认识到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今后,应继续加大对湿地的宣传力度,形成政府重视、媒体关注、公众参与的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方式,增加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促进湿地保护管理日常化,使人们能自动、自觉地将湿地保护纳入日常生活中。

[1] 陈宜瑜.中国湿地研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李晓文,李梦迪,梁晨,等.湿地恢复若干问题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29(7):1257-1269.

[3] 韩大勇,杨永兴,杨杨,等.湿地退化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2,32(4):1293-1307.

[4] 曾新.论湿地对古代广州城市发展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9-33.

[5] 刘增礼,林寿明,魏安世.广州市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3):79-82.

[6] 陈盼,陈秋菊,郭盛才. 珠海市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4,39(1):48-51.

[7]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M].2012.

[8] 广州市环保局.广州市重点整治河涌水质监测月报[M].2016.

[9] 广州市环保局.2015年广州市环境质量状况公布[M].2015.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tectio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Wetland Resources in Guangzhou

CHEN Pan, HU Yuhua QU Ming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Guangdong, Guangzhou 510500, China)

Based on the aerial images from June,2014 to December,2015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studied the distribution, area and type of wetland in guangzhou.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etland area had reached 79 284.0 hm2in Guangzhou, the wetland resources of which present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undant river and wetland resources, criss-cross river network, various wetland type and uneven distribution. The status of wetland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was analyzed from wetland administration, wetland reserve and wetland park construction, and wetland management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formulation. Aimed at the present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problem of imperfect legal and management system, wetland reclama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to draw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of wetland, perfect the system for wetland protection, control pollution, promote wetland restoration, build monitoring system, intensify publicity and education,etc.

wetland resources; wetland typ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water pollution; wetland protection; wetland restoration; Guangzhou City

2017-03-02.

陈 盼(1985-),男,陕西西安人,硕士,工程师.从事湿地调查监测及保护规划工作.

10.3969/j.issn.1671-3168.2017.03.008

S750;Q178.5

B

1671-3168(2017)03-0031-05

猜你喜欢
水道南沙广州市
新西兰Taranaki盆地第四系深水水道迁移规律与沉积模式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丁力:南沙未来“兵家必争”,南沙枢纽引领大湾区开创融合新格局!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扩宽眼光才能认知更多 拜访南沙区前辈发烧李
奇怪的封闭水道
凿通运河,江南水道相钩连
南沙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