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
——“大树”——论民族合唱《沂蒙山歌》的创作特色

2017-07-24 18:4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沂蒙山二度音程

李 欣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61500

“种子”
——“大树”——论民族合唱《沂蒙山歌》的创作特色

李 欣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河南开封 461500

《沂蒙山歌》是一首混声无伴奏合唱作品,作曲家张以达根据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改编而来。《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格的小调,最初流传于山东临沂地区,而后传遍全国。它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点和口语特点,把山东人的淳朴和热情以及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一笔从民间留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是一颗具有深度文化内涵的“种子”,而张以达对这颗“种子”的精心栽培使《沂蒙山小调》不仅是临沂的、山东的、中国的,还是世界的。

民族合唱;张以达;沂蒙山歌

1 以民歌素材进行合唱创作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自发的口头创作,不受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歌词旋律具有本民族地区的风格特色,节拍节奏形式十分丰富,而且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关系密切;曲式结构比较短,不完整篇幅唱的歌词常使用相同的旋律进行不断反复。音乐特点常在音节、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的表现出来。作曲家张以达先生通过自己对民族原音乐素材《沂蒙山小调》进行挖掘、再创作,在中国民族音乐素材与色彩性和声等现代西方创作技法的巧妙结合,运用了和声、复调,使原作品结构性更严谨,赋予了作品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气韵。以民歌素材进行合唱创作对我国合唱作品民族化以及西方现代表现手法相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使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2 完整的曲式结构——引子、尾声、中间插部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单段体的民歌,但张以达先生为这首民歌创作了合适的引子和尾声,使音乐听起来更加的完整。该曲的结构如下:

2.1 引子

一个好的开头可以唤起了听者对作品的期待,它决定了听者是否愿意继续听下去。

谱例1:

《沂蒙山歌》的引子部分设计的别出心裁。前两个小节,首先由女低声部进声“呜”,以g小调主和弦的根音和三音的小三度音程隔两拍先后进入;第三小节f音出现,b音继续保持两拍解决到a, a音持续两拍后再次下行二度到g, g是引子段的稳定音,但是4~6小节f与g形成了二度不协和音响,制造不稳定感。第6小节f下行小二度到还原e,第7小节形成了开放型的大小七和弦,起到了属功能的作用,使引子和主题有一个属到主的进行。在这里,女低持续了7个小节的“呜”是在塑造一个朦朦胧胧、云雾缭绕的音乐背景,在这种背景下,女高声部和男高声部像一对恋人在山谷间的对答——“沂蒙山”,制造了一种幸福甜蜜的沂蒙山生活背景,作为引子又很合适的引出了主题,仿佛让听者慢慢的带到美丽富饶,甜蜜幸福的沂蒙山中。

2.2 尾声

一首作品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结尾,那么就算之前再精彩,给人留下的也只是遗憾。

谱例2:

尾声的第一小节内,男低音声部首先进入了降B大调的主音和五音,奠定了调性,接着在后两拍,男高声部引出了五音上方大二度的纯四度音程,接着第二小节女低音声部又引出了c音上方大二度的纯四度音程,这几个音程的叠加使用,巧妙的将民族调式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列纵和化成和声。然后第39小节男高声部形成四度音程的商音和羽音同时进行到降B大调的主音,角音保持由五声调式转化为西洋调式,巧妙的实现了民族调式与西洋调式的完美结合,天衣无缝。在这里,A T B三个声部用bom作背景音响,产生了空灵回声的音响效果,在这种音响效果下,女高音声部用“咿”唱出“沂蒙山”的主题,音区高且力度弱,深情而细腻,使乐曲充满诗意。尾声四个声部均从pp的力度到ppp的力度进行演唱,仿佛歌声在山谷间慢慢地远去,耐人寻味。

2.3 插部

《沂蒙山歌》的中间插部是原《沂蒙山小调》中没有的歌词和旋律。然而合唱改编后的这一插段,使原民歌的素材内容更加丰富、完整。一个好的插部可以给听众留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

谱例3:

“果子儿那个熟了、五谷那个香……”,这一段是主题的一个延伸,生动活泼,歌词与音乐相辅相成,描绘了沂蒙山欢乐的丰收场面,以及人们喜悦的唱出了丰收的赞歌。前段曲风缓慢抒情,插部段却生动活泼,曲风上两者形成对比。插部段前两个乐句进行了节奏的模仿,后两句进行了节奏的模仿,前两句是描写,后两句是感情的升华。本段的女高音声部的音程跨度很大,使用了音程的转位和大量的五度、八度大跳,表达出了丰收后的喜悦情绪。

3 和声民族化的体现

西方合唱的音乐形式从20世纪初叶传入中国,经过近百年的探索与发展,在合唱音乐创作者的努力下,合唱这种形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并开出民族之花。张以达在创作《沂蒙山歌》的“和声民族化”体现于他在西方传统功能和声体系的基础上加以了变化,淡化和声的功能性,强化其五声性,使西洋调式和民族调式能巧妙的结合在一起。

3.1 和弦功能性的运用

如谱例4,引子部分已g小调的主音开始,结束在g小调的重属和弦,紧接着第8小节以g小调的Ⅴ级到Ⅰ级,第9小节重属到属 小节到Ⅰ级,第十一小节仍然是Ⅰ级,男低声部的f音为延留音。如谱例3,插部(中段)以降B大调展开,18小节前3拍为Ⅰ级到Ⅳ级的进行,18小节第四拍为重属,19小节第一拍的男低声部的f音为先现音,19小节第二拍为属和弦;20至21小节是上一乐句的模仿,和声仍然是主→下属→重属→属的进行。

3.2 五声音阶构成和弦

如谱例2,尾声部分以降B大调的主音和五音,接着在后两拍,男高声部引出了五音上方大二度的纯四度音程,接着第二小节女低音声部又引出了c音上方大二度的纯四度音程,这几个音程的叠加使用,巧妙的将民族调式中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列纵和化成和声。

3.3 二度音程的和声使用

在五声调式中,大二度是它的基本音程,属于和声色彩性。不稳定性较强的音程,二度结构和声以大二度比较常见,大二度音程的使用在本作品中也是和声民族化的一个特点。如谱例1,在引子的第4小节开出现f- g音程,连续持续了10拍,虽然在时值上作了延长处理,但却带有内在的动力感,推动着音乐向前进行,使不稳定感强化,音乐的民族味道更浓厚。

谱例4:

4 复调民族化的体现

由多条横向旋律线条的交织形成了复调织体,它既能在音乐上突出旋律的线性感,又能强调各个旋律之间的对比。张以达在创作《沂蒙山歌》着实体现了这一复调的创作手法。

“青山那个绿水,映朝阳……”运用了“层叠式”模仿的复调写作手法。主句是由第12小节开始的男高音声部的乐思,男高音一拍后女低音的第一应句模仿接进来,女低音两拍后接入男低的第二应句,男低两拍后女高音声部和男高音声部进行了主句交换,使音乐的动力继续加强。此外,各应句进的时间上并不相同,第一次的应句模仿是相隔一拍,后两句的模仿是两拍,这样的处理不仅使得音乐上有了张力的变化,而且使各主、应句重音所进的位置多样化,突破了节拍的逻辑重音,这样的非周期的声部进入,突出了主句与应句的独立性,使旋律的起伏更加明显,造成此起彼伏,流动性强的音响效果,非常符合音乐形象“绵延不断地青山”和“蜿蜒流淌的绿水”。

5 结语

《沂蒙山小调》原型缺乏完整的艺术形式,是纯粹本能创作的产物,它是一颗种子,而《沂蒙山歌》的诞生却是种子到大树的质变,张以达就是这个培育种子的园丁,他的创作风格上大胆、前卫,使民族音乐新颖化。他在创作中大量使用了和弦外音(延留音、先现音、辅助音),去增加音乐的色彩力度。在复调写作手法上,兼顾横向线条与纵向织体结构的复杂性,使音乐的表现丰富多彩。作曲家张以达的创作手法在当代的民族合唱创作上无疑不是一种成功的典例,为我国现代的民族合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究其成功的原因,不仅与他作曲基础理论知识、熟知中国民歌的功底有关,还与其自小大量的合唱演唱经验以及生平从事的合唱事业密不可分。希望张以达的成功创作的经验可以给更多的后来人带来启示,使我国民族风格的合唱作品日益繁荣。

[1]张韵璇.复调音乐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52- 82.

[2]黎英海.汉族调式及其和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73-190.

[3]樊祖阴.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103-142 .

J616.2

A

猜你喜欢
沂蒙山二度音程
沂蒙山小调
仅有三个非负特征值的图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图说·“梅”开二度
磺胺嘧啶银混悬液在二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应用
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沪指二度回升 逢高宜减仓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音乐游戏玩起来